试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
  【关键词】: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思维之源;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世界上有一个民族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犹太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几乎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要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其主动性思维才真正激发和启动。而从现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调查结果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有些教师甚至“剥夺”学生问的权利,下面笔者从心理学、教育学、教学主体三个方面谈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问题”是思维之源,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是引导学生探求问题本源,打开新思路的关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思维起始于问题”,“产生思维这一能动过程的最典型的情境是问题情境,即最鲜明的能动的思维过程表现为人提出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人类生活普遍存在“疑问”或“问题”。问题是认识的不可分割的特征,它反映了认识者的主观状态与世界万物联系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思维则从认识的问题性中得到自己的本源。思维由“问题”产生,而且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问题”是创新之本。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就要还学生“问”的权利,让其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和能力。在引导学生溯本求源的过程中,激活思路,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从教育学角度来看
  问题意识是学习的起点,是主动探究的动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既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起点和终点,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环节。有的教师质疑,让学生提问题,主动性是提高了,但就能提高教学效果吗?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不懂得如何提问题,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繁杂,问不到点子上,甚至有的离题万丈,配合不了教学,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还谈何提高教学效果?因而在实践中,老师们大多不敢让学生提问,一些人虽然也让学生问了,但问归问,教归教,忽视指导,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问的兴趣和勇气。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之前,可为学生讲述猴王利用此规律为贪心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是猴王聪明还是小猴聪明?课前为学生讲这个故事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猴王为什么会这样分呢,它利用了什么规律了?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教师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从教学主体角度来看
  信息化的现代社会对人的主体性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体性发展在学生素质发展中已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地位。所以必须把教学过程建构成学生主体性开发、培养、提高的过程。尽管近来的课堂教学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但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仍摆脱不了教师中心的阴影。究其原因,是课堂教学的问答双方错位现象严重。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产生疑问的是学生,因此问题的提出者,发问者理应也是学生。但事实恰恰相反,教师总是提出问题的主角,学生被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缺少、甚至根本上就没有问题意识,以至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不会提问题,更谈不上提出有创意性的问题。虽然一些教师也力求体现课改的精神,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这些提问总是沿着自己预先设计好的问题思路进行,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总是期盼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进行,结果到头来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能尾随教师之后,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要把“学”的权利、“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较多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研究问题、去解决问题。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呼唤。让我们的孩子多问一些“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
  参考文献:
  [1]《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第2期
  [2]《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总第5期
其他文献
【摘要】:《美国文化与外交》的作者:王晓德,男,1956年2月出生,山西省乡宁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先后就读于山西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和南开大学,在南开大学师从著名历史学家杨生茂先生,1993年获得南开大学美国外交史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6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2年入选"长江学者"。  【关键词】:美国;
期刊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改造国民性、知识分子、书院和学堂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便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  【关键词】:近代文化;社会;传统  《中国近代文化概论》这本书是龚书铎先生于1997年写成的,此书的写作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史研究逐渐成为热门课题分不开。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以综合的体例来撰写,探讨近代文化的特点
期刊
人的追求是什么?实现自我价值。  怎样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我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在自己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满足,对自己当下的生活很满意,并且对未来充满期待。  工作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之一。工作上得到得成就感,充实感,尊重感是自我价值的成分。  我曾经以为我只要拿到毕业证书以及附带发放的教师资格证就足够去担任一名小学老师了,并且还深深地以为担任小学老师是屈才了。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才意识
期刊
【摘要】: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给人类生活方方面面都带来了改变,艺术活动也不例外的受到其影响。本文主要研究新媒体时代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播主体的变化和特点,通过对艺术创作者、艺术传递者、专业艺术鉴赏者和大众艺术接受者四个群体的分析,更准确地把握新媒体对传播绘画艺术传播主体的影响,进而可能对传统绘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绘画;传播主体  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传播媒介正面临着
期刊
【摘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是高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进行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需要有效的掌握好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新媒体的不断传播,影响着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本文就微信这一新兴的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简单的探讨,在分析微信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微信公众平台(WeChat pub
期刊
【摘要】: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文章选取中美领导人的演讲词,对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包涵的修辞意义和所要达到的语言效果。通过中英修辞分析,学习者能有效地促进语言学习,体会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汉语修辞;英语修辞;中英演讲词  一、中英修辞概述  修辞亦文辞,“修”即修饰,“辞”本意为辩论的言词,后为一切的言词。故修辞是修饰言论的一种语言活动,即
期刊
【摘要】:音乐一词在古代与现代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我国古代的音乐被认为是“六艺”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儒家文化;礼乐;影响  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古人称礼、乐、射、御、书、术为六艺。凡通六艺者,即可为之家宰小相。“儒”以六艺教人,成为后来知识阶层的前身,孔子及其弟子因精通六艺而被称以“儒”相称,进而形成儒家学派。那么儒家所说的“乐”和我们现代意思上的音乐有没有不同
期刊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将室内环境和室外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增强人们对环境的认同感,从而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艺术审美观念。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传统民族装饰有着其自身的文化艺术价值和独特性,通过分析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提炼相关的设计语言,有利于拓展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思路,对环境艺术的设计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分析传统民居装饰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民居装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
期刊
【摘要】:移动互联网下的民族器乐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研究领域,是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民族器乐教育的社会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衍生出来的跨学科合作研究领域。本文首先介绍了移动互联网与民族器乐教育结合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然后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移动互联网与民族器乐教育的结合提出看法和具体解决措施。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民族器乐;民族器乐教育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讲述由当下时代兴起的艺术跨界这一文化现象转而思考到个人绘画创作的问题。在时代精神的笼罩下,谁也无法阻止我们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但在这样一个鱼目混杂、随波逐流的现实下,陌生情景的生成和个人思维、个人体验的培养则成了艺术创作者的必要工作。而个人思维和个人经验的好坏又决定着我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是否具有广度和深度,在漫长的思考与实践的过程中,“差异性”也将逐渐拉开。  【关键词】:时代精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