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染病中的巫、医纠缠与分化r——以猫鬼病为例

来源 :古代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d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猫鬼病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流行于隋唐,其本质应该是一种肺部慢性传染病.历史上猫鬼病与蛊毒巫术纠缠不清,这与隋代的独孤陀案有关,猫鬼在该案中可能充当了政治污名的作用.由于隋代政治的影响,猫鬼巫、医纠缠的关系被坐实.隋亡后,这种纠缠关系被打破.随着医学的进步,作为病名的“猫鬼病”,逐渐消失.而作为巫术的猫鬼传说,则继续流传,最终在民众趋利心理影响下,猫鬼演变为了“偷神”.古人对传染病的认识,早期多是巫、医纠缠,当外界条件变化后,二者会出现分化,内在的疾病性质、外在的历史机缘等都会影响其演变方向.
其他文献
习近平政德观,立足于新的实践要求,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加强政德建设”“政德建设应该建设什么”“如何加强政德建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德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理论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乡村文化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转型与重构,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社会呈现出互嵌融合的发展趋势,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但乡村文化现实价值的淡化、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日益增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等问题日渐凸显.乡村文化的治理转型成为一种必然.乡村文化建设的未来趋势是嵌入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中,以构建多元协作的乡村文化共治格局为目标,以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为根本,充分整合乡村文化内部资源,构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1847年至1856年间,马克思对于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尤其是作为其本质体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博爱”“民主”政治核心价值观展开的批判呈现出双重路向.在“市民社会—政治国家”的致思路向上,阐析作为前提基础和滋生土壤的资产阶级政治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局限,揭示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存续的现实基础,彰显批判的原则高度.在“政治国家—市民社会”的致思路向上,阐析资产阶级国家之于市民社会的相对独立性及能动作用,揭示资产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的制作机制.这一双重路向的批判,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环境系统回答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占
李洵先生是我国明清史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很早便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明清史研究体系,并在后来的研究中,不断实践、丰富、发展.先生的明清史研究,从近代世界的全局出发,打破断代的局限,将明、清两朝视作一个整体的时代,审视其社会形态、发展阶段、重大转变与历史影响.先生晚年在为研究生讲授课程中,进一步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了理论升华,这尤其体现在《中国的明清时代》一文之中.本文从研习该文出发,结合先生的生平著述,初步揭示先生从世界史的视野下,推动“明清学”整体研究的学术思想.
19世纪上半叶,德意志古典学家赫尔曼与伯克从铭文的释读出发,聚焦语文学研究中“语言”与“各方面专业知识”的地位与关系,展开了一场触及古典学的本质与研究路径的“方法之争”,使学科内部分化为所谓的“文献派”与“通学派”.这场论争的发生不仅源于当时德意志政治经济背景下特有的古典学术生态,也与两位古典学家个人成长教育经历、性格特征乃至交往中偶发的外部事件密切相关.对论争外部与内部原因的追溯与剖析有助于对其更全面地加以评价,窥见现代古典学的建立过程.
司库是雅典特殊的财政官职,主要负责城邦财宝的收付、核算和保管.随着雅典民主政治与城邦经济的发展,雅典先后设立各种财库,并创设了雅典娜司库、希腊司库、军事基金司库和观礼基金司库等官职.司库制度的置废沿革牵涉宗教、世俗、内政乃至邦际事务,是雅典不断探索财政管理方式的实践与创新,为后世公共治理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参照.
南宋文官朝仪序位,以《绍兴令》体现的常规原则为轴心,汲取元祐旧制部分要素,在实际运作中不断整合.变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是武臣中的管军纳入杂压,能够独立决定班位,并在一定时期内,呈现与枢密近乎分庭抗礼的态势.更重要的是,杂压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朝仪排序,呈现出多样化趋向,常用以协调阶秩与职任间的等级差距,增重了务实性.这样的演变,赋予森严的等级界限更多弹性空间,同时也埋下了一些深层隐患.
周厉王被逐后,“周鉴”意识初步形成,且在这一时期的贵族文献中初具话语表现,指责厉王之失的“周鉴”成为贵族们纳谏王室的话语依据.幽平之际,有了更为深刻的历史教训,这一时期,以西周灭亡为鉴的“周鉴”话语最终生成,“周鉴”成为贵族们伸张政治权利的话语依据.春秋时期,在“周鉴”意识影响下,西周后期的“谏言”与“谏诗”等文献档案,被重新编纂、整理,“周鉴”成为史官与贵族们维护礼制的重要话语依据.“周鉴”内容在被丰富的同时,也奠定了其体系化、符号化的基础.到了战国时期,在诸子文献中,“周鉴”常以“幽厉”小体系符号或作
期刊
关于秦始皇“收天下之兵”,学界有不同看法,或质疑其是否真实.据新近刊布的材料,这一历史事实不容轻易否认.秦统一后,新地的兵器的确要收缴至内史.然秦“收天下之兵”,并非禁止兵器在民间流通.百姓能否持有兵器、能挟藏多少兵器,与其爵等有直接关系.此外,秦统一前就对官府制造的兵器实行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