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体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只是单纯研究身体素质、技术、体能等已远远跟不上体操的快速发展。体操教学不同于武术球类等项目,很多技术动作不仅都是在反体位状态下完成,动作复杂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必然导致在体操教学中产生恐惧心理而影响技术动作的完成。
关键词:体操教学 恐惧心理产生因数素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233-01
体操是一种徒手或借助器械进行各种身体操练的体育项目。“这是一项在规定的器械上,完成复杂、协调的动作,并根据动作的分值或动作的难度、编排与完成情况等给予评分的运动。如何克服恐惧心理成为体操教学的研究课题之一。为此,不断探索中学生在体操教学中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恐惧心理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体操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恐惧心理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害怕是指由于预料或意识到会发生危险而产生的一种强烈地、不愉快地感觉”。恐惧,从普遍意义来说,常常与某种感觉到的“紧张情绪”相联系。在紧张情绪的支配的身体特征异常变化;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用力不当、多余动作的产生,临场心率过快、呼吸困难、出虚汗、尿频、甚至血压升高。这些不仅无助于维持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反而会使人失去控制能力。同时,在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的支配下还会引起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紊乱异常。如思维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等现象。
1 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1.1 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
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的决定性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练习体操的基本条件。当身体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个人由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学习成绩欠佳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对学习体操动作望而生危、丧失信心,这种心理对整个体操教学都有消极影响。如身材弱小,运动能力差,身体笨重,灵活性,协调性较差的同学,学习技巧性较强的动作就很容易自卑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1.2 缺乏学习动机、意志品质差
动机是行动的决定性因素,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力。在体操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就会对学习产生反作用,使学生对体操的学习产生冷漠心理,引起消极情绪,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而体操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动机才能更好的克服困难。部分学生也正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才产生了学习体操时的恐惧。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未经磨难,意志薄弱,胆小怕事,遇到困难使心理负荷加重,容易产生紧张、畏惧心理。有些学生对曾经发生过的运动伤害记忆犹新,心里有一种危险感,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伤害事故使自己产生心理障碍,加上缺少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意志不坚强导致对体操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并在学习中态度消极。
1.3 教师的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对所学动作“一刀切”,不能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老师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老师在做示范动作时出现吃力、紧张、失败等现象。教师对学生水平估计比较高,要求过严,使初学者对体操产生恐惧、大脑高度紧张、心理负荷加重、动作僵硬不协调从而失去信心。这些因素是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根源。教师采用教法步骤不正确,教学中没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开始就练习完整动作,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损伤,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体操的恐惧。
2 解决恐惧心理的训练方法
2.1 培养自信心训练
首先要掌握心理放松,这种放松可以使学生缓解疲劳、克服心理紧张,同时结合表象训练,仔细思考动作,以确保动作技术的完美,提高体操动作的准确性。其次会学生控制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理,使之在身体、情绪和思维等方面都可以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大脑清醒,行动果断、准确、有力,感到轻松愉快、充满自信,对提高学生动作的准确性有积极作用。自信心是完成体操动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证,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就很难完成高难度动作。因此,一定要增加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2.2 加强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基本技能训练,以及身体素质的综合训练,它们能够互相渗透,又互相促进,可以结合体操教学内容安排身体素质训练,如协调性、技巧性的鱼越前滚翻等或增强力量的项目,应“课课练”。同时,针对个别差异及其程度加以区别对待,达到全面训练、综合发展的目的,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不断积累“实力”,增强信心,逐渐克服恐惧心理。一般来说,当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和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能力时,胆怯、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失。因此,进行一些有效的素质练习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动作能力是消除学生胆怯、恐惧心理的主要手段。
2.3 合理安排、区别对待
在体操教学中存在个体差异,要重视因材施教。对一些体育基础好、胆子大、掌握动作快的学生,可较早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对基础较差、意志薄弱的学生要慢一些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对心理负荷较重的同学,应对他们多表扬、勤鼓励,给予更多的关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决不能放手不管,更不能挖苦他们。对此可利用注意转移、消除紧张情绪,进而达到减轻恐惧心理的目的。
3 结论
中学生在体操教学中产生恐惧心理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而克服恐惧心理必须从心理训练作为切入点。合理运用心理训练,有助于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消除学生对体操的恐惧心理。在体操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心理教学的重要作用,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及时排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达到掌握体操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总之,心理因素是造成体操教学产生恐惧心理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利用各种心理训练方法,特别注重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华小淇.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4):41-43.
[2] 吴灵萍.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83.
关键词:体操教学 恐惧心理产生因数素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2(c)-0233-01
体操是一种徒手或借助器械进行各种身体操练的体育项目。“这是一项在规定的器械上,完成复杂、协调的动作,并根据动作的分值或动作的难度、编排与完成情况等给予评分的运动。如何克服恐惧心理成为体操教学的研究课题之一。为此,不断探索中学生在体操教学中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恐惧心理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当前体操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恐惧心理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害怕是指由于预料或意识到会发生危险而产生的一种强烈地、不愉快地感觉”。恐惧,从普遍意义来说,常常与某种感觉到的“紧张情绪”相联系。在紧张情绪的支配的身体特征异常变化;肌肉僵硬、动作不协调、用力不当、多余动作的产生,临场心率过快、呼吸困难、出虚汗、尿频、甚至血压升高。这些不仅无助于维持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反而会使人失去控制能力。同时,在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的支配下还会引起其他各种心理因素的紊乱异常。如思维能力降低、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等现象。
1 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1.1 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差
我们知道内因是事物的决定性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完成练习体操的基本条件。当身体条件不能满足或无法达到自己对安全的心理需要时,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个人由某种原因如生理、心理、学习成绩欠佳等,而产生的轻视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对学习体操动作望而生危、丧失信心,这种心理对整个体操教学都有消极影响。如身材弱小,运动能力差,身体笨重,灵活性,协调性较差的同学,学习技巧性较强的动作就很容易自卑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1.2 缺乏学习动机、意志品质差
动机是行动的决定性因素,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激励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主观动力。在体操教学中,学生对学习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就会对学习产生反作用,使学生对体操的学习产生冷漠心理,引起消极情绪,从而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而体操的学习,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动机才能更好的克服困难。部分学生也正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才产生了学习体操时的恐惧。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未经磨难,意志薄弱,胆小怕事,遇到困难使心理负荷加重,容易产生紧张、畏惧心理。有些学生对曾经发生过的运动伤害记忆犹新,心里有一种危险感,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伤害事故使自己产生心理障碍,加上缺少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勇气、意志不坚强导致对体操没有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并在学习中态度消极。
1.3 教师的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对所学动作“一刀切”,不能因人而异,区别对待。老师自身业务素质不高,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老师在做示范动作时出现吃力、紧张、失败等现象。教师对学生水平估计比较高,要求过严,使初学者对体操产生恐惧、大脑高度紧张、心理负荷加重、动作僵硬不协调从而失去信心。这些因素是学生产生恐惧心理的根源。教师采用教法步骤不正确,教学中没采用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开始就练习完整动作,这样很容易给学生造成损伤,从而使学生产生对学习体操的恐惧。
2 解决恐惧心理的训练方法
2.1 培养自信心训练
首先要掌握心理放松,这种放松可以使学生缓解疲劳、克服心理紧张,同时结合表象训练,仔细思考动作,以确保动作技术的完美,提高体操动作的准确性。其次会学生控制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心理,使之在身体、情绪和思维等方面都可以调整到最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大脑清醒,行动果断、准确、有力,感到轻松愉快、充满自信,对提高学生动作的准确性有积极作用。自信心是完成体操动作取得优异成绩的基本保证,如果学生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就很难完成高难度动作。因此,一定要增加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2.2 加强技术和身体素质训练
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各种基本技能训练,以及身体素质的综合训练,它们能够互相渗透,又互相促进,可以结合体操教学内容安排身体素质训练,如协调性、技巧性的鱼越前滚翻等或增强力量的项目,应“课课练”。同时,针对个别差异及其程度加以区别对待,达到全面训练、综合发展的目的,使他们在体育学习中不断积累“实力”,增强信心,逐渐克服恐惧心理。一般来说,当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和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能力时,胆怯、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失。因此,进行一些有效的素质练习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动作能力是消除学生胆怯、恐惧心理的主要手段。
2.3 合理安排、区别对待
在体操教学中存在个体差异,要重视因材施教。对一些体育基础好、胆子大、掌握动作快的学生,可较早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对基础较差、意志薄弱的学生要慢一些进行完整动作的练习;对心理负荷较重的同学,应对他们多表扬、勤鼓励,给予更多的关怀,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决不能放手不管,更不能挖苦他们。对此可利用注意转移、消除紧张情绪,进而达到减轻恐惧心理的目的。
3 结论
中学生在体操教学中产生恐惧心理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而克服恐惧心理必须从心理训练作为切入点。合理运用心理训练,有助于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消除学生对体操的恐惧心理。在体操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心理教学的重要作用,要根据实际情况,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及时排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达到掌握体操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目的,总之,心理因素是造成体操教学产生恐惧心理的主要因素,在教学中不可忽视。所以我们应该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利用各种心理训练方法,特别注重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华小淇.体操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4):41-43.
[2] 吴灵萍.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