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历史非常悠久,当代社会国家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不仅表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要就没有悠久的中国文化。但当前我们历史教学现象却不容乐观。本文笔者就从此方面进行重点解析,谈谈初中历史教学的僵化现象和改善措施。
【关键词】初中教学 历史教学 僵化现象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30-01
前言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本就应该认清自身所承当的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积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历史教师也应该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正确历史观的、睿智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笔者就从自己的教学经历来看,解析当前历史教学的僵化现象,并提出自己的改善拙见。
(一)历史教师课题教学僵化
历史教学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在还原历史史实的同时,更应关注那些历史细节的处理,人物个性的活现,这一切本是生动的、趣味的。然而不少历史教师往往是表面进行着有效教学,实质上却是“满堂灌”的顶尖高手,听着有点不可思议,细品则很有道理。教学僵化现象简而论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形式单一、程式化课改前我们坚决反对“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言谈罢一人休”。如今条件改善了,粉笔“下岗”了,鼠标登场了,演变成“一个课件一本书,课件独霸一角色”。教师按照自己预设的“一个个标准”走下去,滴水不漏,丝丝人扣,环节上更是精确得无可挑剔。五六个班级上下来,那种熟练程度简直让人怀疑,最后一张幻灯片播放完毕,铃声响起。看似十分完美,却又佩服不得。课堂不怕缺憾,怕的就是过于完美,美得造作。历史课上得就像数学课一样,用公式化教学,势必把学生的思维捆绑起来,思维得不到发散,还怎么读史以明智恐怕学完了,学生也不会思不会想了,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这是其一。
(二)教学组织形式机械化
历史教学在组织形式机械化,主要指课堂上仍然存在以“读背记”为主线的教学。上课伊始,先背三四分钟然后提问,叫“巩固旧知”上课则开足马力,回回吞枣,草草收尾,划下重点标明难点,再留三五分钟,强化记忆,叫“加深印象”。一节课下来,读背记占了十分钟左右,还谈什么理解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无从说起。“满堂尽带死背风,倦意重重盼课下”早已成为学生课堂情绪的生动写照。在这里关注学生的生命课堂不复存在,没有生成,没有思维的碰撞,只剩下枯燥无味的背诵记忆,学生原有的兴趣也被扼杀殆尽。
(三)评价方式俗套化、僵化
评价方式取决于评价者内心期盼出现的教育场景,如果从关注学生成长,立足学生实际出发,那么,客观、公正、委婉的评价往往能激励个体反之,如果单纯从应试出发,则评价会带有功利色彩。所以,陈旧、俗套的评价方式背后,映射的是教师的功利心理。
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非常关注教师的每一句评价,这里面蕴藏着一种可供育人的巨大资源,如何去挖掘利用好它,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去思考的。教学僵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维僵化。敢于承认并勇于解剖,也许是医治创伤的一副良药。摒弃僵化课堂,就要立足课堂并寻求课堂超越。
一、走出这一僵化现象的策略分析
1.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气氛,影响着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针对教学情况,创新教学观念。教师要认识到无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学生都是课堂的重要主城部分,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师生亲密配合,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但教师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要做学生的学习的引导者,要做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能够通过教师的鼓励激励,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树立这种观念,积极改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有效促进初中历史就行教学的发展。
2.创新教学方式
由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注重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等都受到了遏制,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教师应摆脱依赖教材的传统教学,将一些时事材料与历史事件和故事等内容渗透到历史课堂中,设置一些教学环节,在教学问题探讨中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适当的鼓舞,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教师在呈现历史事件或者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多多尝试采用“问题+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结成小组,彼此之间进行交流,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在讲解贞观之治时,教师可以通过预设引导学生结成小组去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而不是将知识点直接扔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机械识记,培养学生全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样,教師可以鼓励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一些相应的评价,在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真正改变过去课堂的长篇阔论,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教师也可以在课上组织课堂历史情境表演、历史辩论赛、小组论述等活动,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3.创新评价机制
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僵化现象,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评价方式,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比如,传统评价是以一次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不科学的。创新评价方式可以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依托,以学生多次口头考试或者是书面考试为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比如,教师不仅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应积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并用,创新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情感,这种教育必定是成功的。
二、结束语
总之,历史教师是“教”历史的,但不是让自己困在历史里面。历史教师也应该让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形式走出历史的困局,选择与时俱进,走出历史课堂的僵化困局,创新历史课堂教学,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换历史课堂的重生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春江.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神州.2013
[2]于右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杨翠荣.浅析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07.
【关键词】初中教学 历史教学 僵化现象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130-01
前言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本就应该认清自身所承当的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积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历史教师也应该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正确历史观的、睿智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笔者就从自己的教学经历来看,解析当前历史教学的僵化现象,并提出自己的改善拙见。
(一)历史教师课题教学僵化
历史教学具有其学科的特殊性,在还原历史史实的同时,更应关注那些历史细节的处理,人物个性的活现,这一切本是生动的、趣味的。然而不少历史教师往往是表面进行着有效教学,实质上却是“满堂灌”的顶尖高手,听着有点不可思议,细品则很有道理。教学僵化现象简而论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形式单一、程式化课改前我们坚决反对“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言谈罢一人休”。如今条件改善了,粉笔“下岗”了,鼠标登场了,演变成“一个课件一本书,课件独霸一角色”。教师按照自己预设的“一个个标准”走下去,滴水不漏,丝丝人扣,环节上更是精确得无可挑剔。五六个班级上下来,那种熟练程度简直让人怀疑,最后一张幻灯片播放完毕,铃声响起。看似十分完美,却又佩服不得。课堂不怕缺憾,怕的就是过于完美,美得造作。历史课上得就像数学课一样,用公式化教学,势必把学生的思维捆绑起来,思维得不到发散,还怎么读史以明智恐怕学完了,学生也不会思不会想了,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这是其一。
(二)教学组织形式机械化
历史教学在组织形式机械化,主要指课堂上仍然存在以“读背记”为主线的教学。上课伊始,先背三四分钟然后提问,叫“巩固旧知”上课则开足马力,回回吞枣,草草收尾,划下重点标明难点,再留三五分钟,强化记忆,叫“加深印象”。一节课下来,读背记占了十分钟左右,还谈什么理解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无从说起。“满堂尽带死背风,倦意重重盼课下”早已成为学生课堂情绪的生动写照。在这里关注学生的生命课堂不复存在,没有生成,没有思维的碰撞,只剩下枯燥无味的背诵记忆,学生原有的兴趣也被扼杀殆尽。
(三)评价方式俗套化、僵化
评价方式取决于评价者内心期盼出现的教育场景,如果从关注学生成长,立足学生实际出发,那么,客观、公正、委婉的评价往往能激励个体反之,如果单纯从应试出发,则评价会带有功利色彩。所以,陈旧、俗套的评价方式背后,映射的是教师的功利心理。
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非常关注教师的每一句评价,这里面蕴藏着一种可供育人的巨大资源,如何去挖掘利用好它,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认真去思考的。教学僵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维僵化。敢于承认并勇于解剖,也许是医治创伤的一副良药。摒弃僵化课堂,就要立足课堂并寻求课堂超越。
一、走出这一僵化现象的策略分析
1.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气氛,影响着历史课堂的“活跃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针对教学情况,创新教学观念。教师要认识到无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学生都是课堂的重要主城部分,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师生亲密配合,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但教师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要做学生的学习的引导者,要做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能够通过教师的鼓励激励,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树立这种观念,积极改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有效促进初中历史就行教学的发展。
2.创新教学方式
由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注重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等都受到了遏制,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教师应摆脱依赖教材的传统教学,将一些时事材料与历史事件和故事等内容渗透到历史课堂中,设置一些教学环节,在教学问题探讨中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适当的鼓舞,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教师在呈现历史事件或者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多多尝试采用“问题+活动”的形式,让学生结成小组,彼此之间进行交流,选出代表进行发言。在讲解贞观之治时,教师可以通过预设引导学生结成小组去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而不是将知识点直接扔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机械识记,培养学生全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样,教師可以鼓励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一些相应的评价,在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真正改变过去课堂的长篇阔论,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教师也可以在课上组织课堂历史情境表演、历史辩论赛、小组论述等活动,以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3.创新评价机制
要改变历史教学的僵化现象,教师就需要不断创新评价方式,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比如,传统评价是以一次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不科学的。创新评价方式可以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依托,以学生多次口头考试或者是书面考试为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比如,教师不仅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应积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并用,创新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情感,这种教育必定是成功的。
二、结束语
总之,历史教师是“教”历史的,但不是让自己困在历史里面。历史教师也应该让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形式走出历史的困局,选择与时俱进,走出历史课堂的僵化困局,创新历史课堂教学,为历史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活力,换历史课堂的重生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春江.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神州.2013
[2]于右西.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杨翠荣.浅析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