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农”难题 加快湖北省新农村建设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n3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做好“三农”工作的任务更为艰巨,同时机遇也更加难得。怎样把中央的方针落到实处?结合湖北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需要我们切实地作好各项工作,来促进“三农”问题的有序解决和新农村的加速建设。
  
  “十一五”规划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定为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湖北作为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做好“三农”工作的任务更为艰巨,同时机遇也更加难得。怎样把中央的方针落到实处?针对当前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村就业门路窄,农民收入增长慢;城乡分离,农民得到公共服务少,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差;基层财力弱,机构运转难,事情无人办等实际问题,结合湖北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感到需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以促进“三农”问题的有序解决和新农村的加速建设。
  
  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湖北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在农业生产方面,累计投资3.8亿元,先后实施了商品粮和商品棉基地县市、优质粮示范工程、粮食自给工程、种子工程等四大建设项目。推广运用了一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实用技术,提高了耕地的产出能力。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全省累计安排水利基本建设投资244亿元,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堤防加固整险、病险水库整治,特别是在中央支持下,完成了长江干堤加固,基本解决了湖北的“心腹之患”。在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方面,近十年来省级及以下财政每年投入1亿多元,2004年群众投资13亿元、劳动积累工7亿个,完成农田水利工程20万处,以新建大中型泵站为主的基建项目34处,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00万亩,新增、恢复除涝面积600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0万亩。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全省累计投入资金33.5亿元,改造中低产田665万亩,植树造林84万亩,修建水库416座,购置农机1.5万台套,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88万亩,除涝面积323万亩。经过多年建设,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于全国前列。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建设和保护力度。一是认真落实“三补一免”政策。2005年全部免除农业税,全省直补粮农的资金达到6亿多元。二是自2004年起,每年筹措5亿元资金,在20个水稻主产县建设高产农田,并逐年增加投资,逐步扩大到46个主产县市进行建设。同时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所需材料给予适当补助。三是支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每年预算安排6000万元资金用于优势、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出口基地建设和绿色食品标准化开发;省有关部门安排5000万元,用于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引进和改造、兴建出口加工基地;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重点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技术、高产高效模式技术等十项重大技术。200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8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达到436亿斤,比上年增加16亿斤,增长3.8%,为近五年来的最高年份。
  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是当前和今后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从湖北实际出发,需重点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一是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二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升级能力;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四是加强以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五是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保障能力。为此,“十一五”期间,围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全省将在粮食主产区建成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使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500亿斤左右,实际产量稳定在460亿斤左右,水稻和小麦优质率达到60%以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家禽、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等八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加强龙头企业和产业板块基地建设,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扩大到80%;实施“星火富民工程”,组织一批重大农业科研专项,推广一批增产增效的实用技术;改造60座大型排涝泵站和32处大型灌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稻和小麦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到55%。同时加强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在良种繁育、农技推广、质量安全、动植物保护、信息服务、资源与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二、推进小城镇建设,扩宽农民经营发展领域
  
  小城镇是连结城乡的桥梁,起着传播现代文明、拓展农民生存发展空间、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等多重作用。近年来,按照重点建设县城和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使之成为农村人口和农村经济的集聚地,成为农村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重要纽带的工作思路,我省小城镇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一是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体系不断完善。截至2004年底,全省有小城镇2406个,镇区人口573.44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3.7%。二是小城镇经济快速增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作用日益显现。涌现出了一批产业支撑强、规模效益突出、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仙桃市彭场镇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与小城镇建设扭在一起抓,目前全镇有无纺布相关生产企业116家,年出口交货值22亿元,约占全国无纺布制品出口的40%,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纺布制品加工出口基地。三是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升。重点加强了道路、给水、排水、绿化、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到2004年底,全省城镇道路总长达到14993公里,城镇用水普及率达到84.98%,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4平方米。
  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省委、省政府做出了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小城镇建设的目标要求。这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坚持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加快重点镇的建设,推进示范村建设;坚持“产业兴镇”,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切实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全省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道路建设、电网建设、信息化建设和绿色通道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民居住环境,全面完成农村公路、通信、广播电视三个“村村通”工程。实施商贸流通“万村千乡”工程,大力发展乡镇超市和村组便民店。以“三改一建”(改水、改厕、改圈和建沼气池)为重点,实施农村绿色生态家园建设,到2010年,全省使用沼气的农户增加到300万户,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饮水困难500万人,村镇绿化率明显提高。为了抓好产业兴镇工作,“十一五”期间,省里重点抓好100个乡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工作,经过3-5年的努力,在全省形成100个年营业收入过20亿元,50个年营业收入过30亿元的小城镇,在全省造就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叫得响的小城镇产业经济板块和集群。
  城镇建设和城镇经济的发展,对于农民转产就业,促进农村社会转型,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点,各级各界已有广泛共识。但也不能因为是必由之路而急就冒进、遍地开花,必须有重点、分步骤地进行。“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就是推进我省村镇建设有序有效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加快全省100个重点镇的建设步伐,增强对农村地区传导、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重点镇真正成为县(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副中心;通过全省1000个示范村的建设,探索我省村庄建设新模式,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因此,必须集中精力,优先做好。
  
  三、推进公益事业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只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反哺之义也不止于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要求,必须认真解决农村公共服务严重滞后问题,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这方面我省近年来进行了积极探索。按照“财力下移,缺口上移”的思路,省对市县实行财政优惠政策。对贫困县(市)上交省的收入增量全额返还,对市州本级和其他县(市、区),以2003年为基数,2004-2006年新增上交省的收入增量也予以全额返还。2004年省财政返还市县2.25亿元。把农村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5年省级新增4.7亿元,用于增加各县的教育支出基数,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筹措2亿元,对全省84万名农村中小学贫困生实行“两免一补”;筹措2亿元,完成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103万平方米。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到467万人;筹集5000万元,对部分农民实行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筹措2400万元资金,对晚血病人实施免费治疗;安排专款4000万元,解决血吸虫疫区4万农户的沼气建设和厕所改造。对农村艾滋病患者及家庭实行“四免一关怀”,2004年全省共投入1300万元资金用于艾滋病防治。加快农村公路建设,2005年安排3.2亿元建设通村公路6000公里,安排8亿元建设通乡公路2000公里。加大扶贫开发和帮扶农村困难群众力度。2004年解决了20万贫困人口和30万返贫人口的温饱问题,2005年又解决2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50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脱贫问题,并筹资5000万元,对5万贫困人口实行搬迁式扶贫。对农村特困群众救助50万人,每人每年补助120元。实施“福星工程”,将愿意集中供养的“五保户”全部纳入福利院集中供养,对自愿分散供养的,按每人每年800元标准落实供养待遇。加大农村改水力度,2004年共解决贫困地区24万多人的饮水困难,2005年又解决4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农村科技投入,对46个粮食主产县,省财政补助每个乡镇3万元,专项用于农业科技推广。从2004年开始,省里实施“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力进行了转岗引导性培训。2005年完成转岗引导性培训农民30万人、技能培训15万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50万人。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保证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已有9.2万人纳入保障范围。增拨政法机关人均经费支出基数7844元,建立县级政法机关最低经费保障机制,杜绝公检法的“创收”。省、市、县继续组派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队驻村帮助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农村发展的组织指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强有力的工作指导和组织保证。但当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组织出现了与农村工作指导不相适应的情况,突出表现在机构职能和人员素质与新形势不相适应,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人员过多,财力过弱,负担过重,运转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湖北坚持以深化改革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从2003年起稳步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内容主要包括:从紧设置乡镇工作机构,合理控制人员编制,精简党政领导职数,实行交叉任职,精简工作人员;推进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养事”,探索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新机制、新途径、新办法;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扩大乡镇领导选拔任用中的民主,依法规范乡镇干部行政行为,强化民主监督;推进乡镇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改革,实行限额管理或货币化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把握四个原则:一是坚持分步实施,先易后难。二是坚持统一政策,包括机构编制政策、乡镇事业单位转制政策、社保政策等。三是坚持规范运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依法依规办事。四是坚持试点先行,各市州选择一两个县市,各县市选择部分乡镇,层层开展试点。省里确定了7个试点县市区,在全面推进乡镇机关改革的同时,重点抓好事业单位转制和人员参保工作。省财政专门对试点县市区安排1.2亿元资金,对全省各县、市安排12亿元资金,用于事业单位分流人员的养老保险。目前,7个试点县市区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这次全省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行政、事业编制共计核定203728名,比原定编制减少27476名,精简12%;全省乡镇共有7万多人通过改革面向市场、转换机制,走上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的路子。
   (作者单位: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
其他文献
把"异质分组"教学法应用于篮球课教学中,重在总结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和完善体育教学组织方法及其理论,促进篮球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
市委市政府门前“小堵天天有,大堵三六九”的局面得到改善。而“洛阳城事”始终热闹,它一直沿用着这样的题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半年来,LYIC是洛阳网络世界里的明星ID。  他绝不灌水,一直保持严肃;他很少跟帖,满嘴长句,他帖子标题的常见句式是——“关于××的初步答复”,答复一般先列举网民提出的问题,然后告诉反映问题的网民处理结果。  8月21日,打开洛阳公众时政网络论坛“洛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新世纪的呼唤。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中,我们不仅批判地继承传统职业道德的优秀成果,而且还要批判地继承国外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优
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固体酸TiO2/SO^2- 4 催化剂,用TLC法研究了该催化剂在D-葡萄糖与甲醇,乙醇,正丁醇,正戊醇和正十二醇的苷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在反应中得到较短碳链的D-葡萄糖苷,
面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美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金融监管制度改革方案,以期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及其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本文对金融危机理论作
如何提高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广泛收集与阅读各种学校的武术教学资料,并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
我们要加强高校新生素质教育,必须了解新生情况,深入分析新生特点。为此,我们结合我院实际,对新生的品德素质、文化素质方面做了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出问2000份,
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了讨论。
连续式过滤器是一种新型的一体化水处理设备.该文对影响内循环连续式过滤器工作效率的滤池工作参数进行研究,提出设备运行的关键工作参数,同时试验研究了滤前水处理情况对出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全球化,使得高校德育教学发展趋势明显具有了包容性,紧迫性,先进性.创新性等新特点。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应深刻把握住高校德育在新世纪发展趋势的新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