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on 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区域和安全区对比分析

来源 :实用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cz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利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Mason 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区域并比较其与桡骨小头安全区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Mason Ⅱ型桡骨小头骨折40例患者资料,男31例,女9例;年龄18~69岁,平均(38±13)岁.对桡骨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将桡骨小头拟合为圆,3名观察者分别测量骨折起始线角度、骨折终止线角度及骨折范围.将桡骨小头拟合圆划分为每个10°的扇形,统计每个10°扇形区域包含多少例骨折,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与桡骨小头外侧110°的安全区域进行对比.结果 Mason 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常发区为30°~120°,其39%(35°)的区域位于安全区,61%(55°)位于非安全区;不易骨折区为210°~270°,其均位于非安全区.平均区为2°~153°,其42%(63°)的区域位于安全区,58%(88°)位于非安全区.结论 Mason Ⅱ型桡骨小头骨折区域主要位于前外侧和前内侧,而安全区位于前外侧和后外侧,证明桡骨小头骨折常累及非安全区,测量结果为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提供了直观的指导数据.
其他文献
对2019年4月河南省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1例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n MYT1L基因突变患儿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拷贝数异常(CNVs)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该患儿存在n MYT1L基因15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2186T>G,p.Met729Arg),患儿为嵌合体,突变率约为10%,该突变未在父母及患儿哥哥中出现。检索到n MYT1L相关基因异常报道共18篇文献,共53例患者(含本例),包括22种点突变及30例携带包含n MYT
目的 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与联合不同方式前外侧韧带(anterolat-eral ligament,ALL)重建治疗ACL损伤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运动医学科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治的79例ACL损伤患者,均接受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中男65例,女14例;年龄17~58岁,平均(29.53±10.19)岁.79例中25例行ACL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A组),24例行ACL联合ALL自体腘绳肌腱重建(B组),18例行ACL
目的 建立脊髓型颈椎病慢性压迫大鼠模型,并探讨不同压迫程度脊髓病变与椎间盘内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三组雄性健康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轻度压迫模型组(n=30)、重度压迫模型组(n=30).于大鼠C5~7节段椎板下方,分别植入两种尺寸的水凝胶压迫材料,建立轻度、重度压迫两组模型;对照组不置入水凝胶.在术后第4、8和12周随机选取6只大鼠进行斜板爬坡试验,处死后取C5~7节段椎间盘和脊髓部分,采用HE染色对受压脊髓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er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重要的结构韧带,也是膝关节最常见的损伤韧带.ACL起自胫骨髁间隆突的前方内侧,与外侧半月板前角接合,斜向后上方外侧,纤维呈扇形附着于股骨外侧髁内侧,主要参与控制膝关节前向稳定和旋转稳定,其损伤多见于年轻的运动人员.随着我国近年来竞技体育的发展,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ACL损伤的患者也越来越常见[1],而导致ACL损伤的高危行为主要包括跳跃后着陆、飞奔急停、突然转向等[2].
期刊
目的 CT测量中国高原地区藏族健康成年人股骨后髁角,比较藏族和汉族成年人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差异并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成都办事处医院体检健康的藏族成年志愿者55例110膝,男30例(60膝),女25例(50膝);年龄25~48岁;平均年龄(32.19±11.15)岁;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0.75mm扫描及三维重建,将获得的影像资料导入Auto Cad 2012及Cam-era Measure 2
目的 探讨双平面穿刺与单平面穿刺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后骨水泥分布情况.方法 将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丹阳市人民医院因OVCF接受PVP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采用双平面穿刺行PVP治疗,男10例,女20例,年龄60~90岁,平均(74.2±12.5)岁;对照组采用常规单平面穿刺行PVP治疗,男
随着人口老龄化,脊柱相关疾病也日益增加,由于脊柱内固定技术及内植物的运用持续发展,使手术治疗广泛开展,脊柱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也随之增多.脊柱术后SSI是指术后发生于脊柱切口(表面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浅表感染)、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深部感染)[1].脊柱术后SSI是一种灾难性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2%~20.0%,对预后有破坏性影响:增加了手术失败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痛苦[1-3].
期刊
目的 探讨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会对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假体植入和术后并发症造成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我科行DAA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45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按照中国BMI分级分为4组,低体重组:BMI<18 kg/m2;正常体重组:18.5 kg/m2≤BMI<24 kg/m2;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肥胖组.BMI≥28 kg/m2.低体重组17例,男1
目的 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技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过程中的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采取OLIF技术治疗的165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中男76例,女89例,年龄46~82岁,平均(63.40±8.11)岁.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术
血友病为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在男性中更为常见.其由于缺乏凝血因子Ⅷ(F Ⅷ)或凝血因子Ⅸ(F Ⅸ),活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凝血时间延长,具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即使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1].血友病根据血浆因子水平6%~40%、1%~5%或小于1%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在F Ⅷ或F Ⅸ只有正常活性1%的重度血友病患者中,每年可能会频繁发生20~30次关节出血事件[1-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