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往行为理论视角观《心是孤独的猎手》的人物孤独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当代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以其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而闻名。本文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围绕《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人物交往行为展开论述,指出人物之间的交往失败源于他们违反了交往行为合理性的三准则以及所处的不同的“生活世界”,并重点探讨孤独在其作品中的主题意义。
  关键词:交往理性 交往行为 孤独 生活世界 麦卡勒斯
  当代美国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在20世纪受到美国乃至全世界英美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关注,被普里切特(V.S.Pritchett,1900—1997)誉为“无可比拟的故事讲述者”。在创作中,麦卡勒斯钟情于南方社区以及小镇畸人群体书写,用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刻画了边缘人物之间的精神隔绝。她著有四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二十篇短篇小说以及两部戏剧。其成名之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于1940年震撼纽约文学界,主要讲述了以聋哑人辛格为首的五个小人物之间的故事。
  国外学者们对麦卡勒斯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新批评”派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探讨,指出麦卡勒斯的著作多是围绕“精神隔绝”这一主题。麦卡勒斯也曾提到:“精神上的隔离,是我大部分创作的基本主题。”到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其作品中的性别身份问题,并运用酷儿理论对其作品进行研究。20世紀末,学者们运用空间批评理论对其著作进行了研究。而国内学者们对麦卡勒斯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对《心是孤独的猎手》研究多从酷儿理论出发,如陈丽容、郭欢欢等人。此外,韩玥从新历史主义角度解读这部作品,曹长波运用弗洛姆理论探讨这部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周学楠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这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解读,但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去解读这部作品的研究很少。
  一、哈贝马斯与交往行为理论
  交往行为理论由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哈贝马斯提出。哈贝马斯认为行为可以分为四项:目的行为、规范行为、表演行为以及交往行为。其中,交往行为是交往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而“交往行为中最核心的、最基本的概念是相互理解”。交往行为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主体之间是否通过合适的言语、适当的方式,最终彼此承认”。换言之,交往主体以恰当的方式言说出合适的言语,这样的交往行为则具有合理性。此外,哈贝马斯也提出交往行为合理性是三个有效性原则的统称,它们分别为真实性、真诚性以及正确性。交往行为的合理与不合理也在于是否违反了这三个特性。在《心是孤独的猎手》这本书中,麦卡勒斯笔下的人物在进行交流时,有多处违反了交往行为的合理性,人物与人物之间互不理解,彼此沟通交流失败,最终出现“精神隔绝”的现象:“一个人在一幢人满为患的房子里,居然可以如此孤独。”
  二、交往行为合理性的违反与孤独
  何为真实性?哈贝马斯明确指出:“说话者必须有一个真实陈述(或陈述内容,该陈述内容的存在性前提已经得到满足)的意向,以便听话人能分享说话人的知识。”换言之,说话人所讲的内容一定是客观事实或真实情况。《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比夫与布朗特之间的对话则违背了客观事实:
  比夫歪了一下头,说:“你是哪儿的人?”“哪儿的人也不是。”
  比夫问布朗特是哪儿的人,布朗特说他“哪儿的人都不是”,这明显不符合客观事实,此外,布朗特宣称自己有很多种族的血统,“我有黑人的血统”,“我有黑人、意大利人、东欧人还有中国人的血统,都有”,“我还有荷兰人、土耳其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血统”,这也明显不符合常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比夫和布朗特之间不仅没有产生有效交流,彼此之间的距离反而越来越远。比夫与布朗特之间的交流违背了人际交流的伦理准则。布朗特并未选择能让比夫理解的表达方式回答问题,也没有交流真实的信息,未按照我们所拥有的思维方式来回答比夫的问题。比夫不理解布朗特的信仰,所以听不懂布朗特的言语,只知道布朗特每天在谈论着某种“奇怪的政治”,认为布朗特“像一个被某种东西弄得偏离轨道的人”。麦卡勒斯通过描写人物间违反交往行为真实性原则的对话,展现了小说人物之间的精神隔绝以及人物的内心孤独。
  真诚性为“说话人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话人能相信说话人的话语”。然而,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人物比夫与其妻子爱丽丝之间的对话违反了真诚性这一原则,从而导致交往失败,沟通无效,最终两者精神隔离。
  “那个傻瓜酒鬼还在楼下么?”“自己下去看看吧,早跟你说过,你要把他踢出去,没人拦着。”
  比夫虽然嘴上说“没人拦着”,但是他们就布朗特能否继续住店这一事件曾多次发生争吵,比夫甚至认为他的妻子在他“认识的女人当中,没有一点真正的善心”,而他的妻子爱丽丝则破口大骂,认为比夫“就是个怪物”。比夫的说辞与他的行为不一致,与他内心所想也不符,他和妻子交流的态度并不是真诚的。而且他的妻子爱丽丝也不了解他,他们之间沟通交流的失败,导致他们在婚后的头十五年,只称对方为比夫和爱丽丝,甚至称呼对方为先生和太太。两人之间的关系呈现疏远的状态,他们互不了解,内心孤独。
  正确性是“说话人必须选择一个本身是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话人能接受该话语,从而使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此原则不仅在交往合理性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是处理主体与社会或他者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科普兰医生及其女儿之间的对话则违反了正确性原则:
  “我们不要再吵了好吗?”
  “我们没有吵啊。”科普兰医生说。
  “吵架并不需要语言。”波茜娅说,“我觉得,就算我们这样坐在这里,一句话不说,似乎也总是在争吵。”
  “我当然也不希望吵架。”
  “离开前,我们和解吧,我们在这里争吵,真让我受不了。我们再也经不起争吵了。”
  “很抱歉。”他说。
  波茜娅认为她和她的父亲科普兰医生在争吵,而科普兰一开始却说“我们没有吵”,但后来又说“我当然也不希望吵架”,在父女离别之际,他说“很抱歉”。其实他的话语存在着前后矛盾,他向波茜娅道歉就暗含着他承认了他们之间经常争吵,但他却从未意识到这一点。这体现出父女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疏远,父女之间不了解彼此。波茜娅认为她的父亲“经常晚上大发脾气”,“他失去了上帝,背弃了信仰,因此才有了这么多烦恼”。她不了解她的父亲为什么放弃了相信上帝。而对科普兰医生来说,“宗教鼓吹的‘逆来顺受’、地狱和天堂、鬼神和鬼屋等思想根本无法改善黑人的境遇。在他的黑人同胞呼唤上帝的那一刻,他却在徒劳无益地高喊:‘请注意! 我们必须自己救自己,但不是通过悲痛的祷告。’”波茜娅对其父亲的不理解体现了科普兰医生内心的孤独。   三、交往失败的缘由及启示
  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为具有合理性的前提在于交际主体是否处于同一个“生活世界”。谢立中也认为“共识的达成至少还依赖于一个重要的前提,这就是:参与沟通的人们必须同处于一个话语体系之下”。生活世界不同,话语体系不同,交往主体之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同,那么很容易造成主体之间共识的缺失。布朗特和科普兰医生之间的对话便是如此:
  “关于南方,我们再说几句话吧。被扼杀的南方,被荒废的南方,被奴役的南方。”
  “还有黑人。”
  “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南方人活得连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里最底层的农民都不如。”
  “还有黑人。”科普兰医生说,“要想了解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你必须——”
  杰克野蛮地打断他:“谁是南方的主宰?北方的工厂拥有四分之三的南方。”
  “打住!”科普兰医生说,“你跑题了,而且你也没有关注黑人这个特殊的问题。”
  布朗特心系南方贫困百姓以及地位低下的劳动阶级,而科普兰医生一心为黑人种族代言。两人处于完全不同的话语体系,缺乏达成共识的背景和条件。他们所站的立场不同,一心想反抗的对象也不同。因此两人在交谈时没有达成共识,总会发生争执,最终互骂对方,不欢而散。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人物交往的失败为现代人的交往提供了启示。首先,人与人交往时要遵循真实性、真诚性、正确性这三个交往合理性要求,尽可能地去营造一种舒适、合理的人际关系。其次,当交往主体处于不同的“生活世界”时,要多站在他人立场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及社会和谐。
  本文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出发,著重分析《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人物在交往中是否遵循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的有效性要求——真实性、真诚性以及正确性,并且进一步指出人物交往失败的缘由及带给读者的启示。该小说中人物交往的失败折射出各个人物之间的精神隔绝,深化了该小说的孤独主题。
  参考文献:
  [1] 卡森·麦卡勒斯.抵押出去的心[M].文泽尔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 赵一凡.从胡塞尔到德里达——西方文论讲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 卢阳.相互理解与互动世界——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4]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M].王金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5]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与社会进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6] 谢立中.哈贝马斯的“沟通有效性理论”前提或限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作 者: 王艳荣,山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韩小锐,山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回归历史的话语环境,会发现在20世纪40年代的解放区,即使政治话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使传统乡村发生了相当大的变革,但依然不能轻而易举地改变乡村中真正本质的存在,在这样的意义中,传统乡村势力与革命势力之间的交锋在《小二黑结婚》中实际上并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在此基础上,通过探讨以三仙姑为代表的乡村传统与以区政府为代表的革命势力之间的话语争夺,去寻求在文本背后体现出的现代中国革命的悖论,
期刊
美籍华裔生命写作  生命写作(life writing)是对人生经历的最直接表达,包括所有自传或传记性的写作形式和表现行为。生命写作由传记文学发展而来,但是比传记文学更具囊括力——其形式、题材和媒介更加丰富。近年来生命写作研究已经逐渐从边缘化研究走向外国文学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中心。本专栏是关于美籍华裔生命写作的专门研究。围绕如下四部美籍华裔的生命写作作品展开:1.王清福的英文传记《美籍华裔第一人——
期刊
摘 要:《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诞生,学界对其讨论也从未停止。语言系统价值理论作为书中的重要理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拟对近20年来国内对语言系统价值理论的研究做简要的整理归纳,以期大致梳理现阶段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索绪尔 语言系统 价值 研究综述  一、理论概述  1916年,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以下简称为《教程》)出版,标
期刊
摘 要:容闳是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和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作为第一代美籍华裔,容闳对西方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却将自己的所学全部用在中国的发展上。他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一方面他想要在文化上拥抱美国,但由于种族和文化的原因被排斥;另一方面,他用自己的所学为中国政府效力,却又由于西化的观念无法被清政府所接受和信任。容闳因此成为流散者,游离在中国和美国的夹缝之间。本文从双重主导理论范式出发,分析容闳如何陷入
期刊
摘 要:《易经》作为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古典哲学,有其重要的哲学意义。《易经》的“易”字,一为“简单”之意,二为“变化”之意。换言之,《易经》用其无数变化向我们揭示了宇宙中最朴素的道理。《易经》中把女性比作“地”,凸显女性孕育万物、德行和合、厚德载物的柔美形象。《易经》对于女性的为人处世与婚姻家庭都提出了基本原则,《易经》是代表性的中式智慧和中式经验,它不仅以阴阳之间的无数变化为女性给予启示,而且以
期刊
摘 要:曹植《箜篌引》的创作时间,各家注本或未有提及,或出入颇多,甚至有认为此诗前后并非一篇作品者。本文以赵幼文《曹植集校注》魏明帝太和五年(231)曹植上《求通亲亲表》后作说为起点,从魏明帝太和年间回溯至汉献帝建安中期,以时间倒序讨论各家所说,并增列诸说未引的曹操《立太子令》《禁酒令》《戒子植》,曹植《黄初六年令》等材料,在朱绪曾《曹集考异》、徐公持《曹植年谱考证》说法的基础上,推断《箜篌引》大
期刊
摘 要:李商隐对道教始终保持着理性的态度,故其诗歌中所涉及的仙人书写往往别有寄托。其仙人书写中所隐含的寓意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借仙人抒写自伤不遇、世事无情的愁绪;二为托仙人影射政弊,讽刺帝王求仙的虚妄;三为借仙人咏叹爱情中矢志不渝的忠贞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关键词:李商隐 诗歌 仙人书写  李商隐一生仕途坎坷,陷身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无法自拔。虽然早年有“学仙玉阳东”的经历,但对于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
期刊
摘 要:良善的政治,既要求有好的制度,也要求有好的政治家。在现代西方政治学将关注重点放在制度研究的大背景下,重新思考制度之下政治精英队伍自身素质的问题,是促进社会良善治理的题中之意。中国传统政治中对于政治中人的问题做了很多思考,其中,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代表作《贞观政要》中所蕴含的居安思危、任用贤能、躬行仁义、爱惜民力等观念,对于当今的政治思考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贞观政要》 政治
期刊
摘 要:我国的传统文化包含着各个方面的内容,蕴藏着深刻哲理,反映出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宝贵积淀。本文结合《世说新语》中的内容,对其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详细解析,并对引申含义、代表含义进行解读。  关键词:《世说新语》 女性形象 解析  《世说新语》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中收录和记载了大量名士的言行與轶事,书中人物均为真实的历史人物,但言论与故事并不完全有史料记载,有相当一部分
期刊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社会,妇女不被允许参加社会工作,而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主妇。因此,她对“家中天使”的艰难生活有着深刻的理解,伍尔夫作品中的天使形象是伍尔夫女性主义倾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以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和《达洛卫夫人》为例,分析伍尔夫作品中的“家中天使”的文学意象。这一意象和伍尔夫的生活经历共同揭示了伍尔夫作品中“家中天使”的深层含义和女性主义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