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兄弟教你自信去创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uto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璐鸥,从小在美国长大,2011年从杜克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曾供职香港贝恩(咨询)公司,现创业。
  我已向多位朋友推荐了《创新自信》(Creative Confidence),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挖掘内在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作者大卫?凯利(David Kelley)和汤姆?凯利(Tom Kelley),是一对兄弟,他们在创新界非常有名,做过几件非常厉害的事情。苹果公司的第一只鼠标并不是由苹果公司设计的,而是1982年由哥哥大卫?凯利设计的。他还创办了斯坦福大学的Design School(http://dschool.stanford.edu/)。此外,兄弟俩还与斯坦福大学毕业生创立了著名的设计创新公司IDEO。Design School和IDEO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创新人类如何创新。他们还创新地提出了“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从用户角度出发设计。几十年来在创新领域里摸爬滚打,兄弟俩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新,并且他们认为,创新是每个人天生的潜力,于是撰写了《创新自信》这本书。
  这本书是兄弟俩经历和经验的结晶,指出不论在商业、科技,还是在艺术等方面,无法创新并不是因为没有创新能力,而是缺乏正确的挖掘创新的方法。这本书一共八个章节,每个章节都从不同角度,讲述创新的好方法。
  他们拨云见日地提出概念“面对自己的恐惧”(facing your fear)——智慧地面对恐惧。他们指出很多人不敢创新的真正原因,是害怕失败。
  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专门研究恐惧症。有一次,心理学家接待了一位对蛇恐惧的患者,患者只要看见蛇,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心理学家的任务是帮助患者克服对蛇的恐惧。心理学家找来一条蛇,把它放进笼子里,再把笼子放在一间四面都由单向玻璃(站在玻璃外能看见里面)围成的房间中间。心理学家把患者带进玻璃旁的房间,让他感受到安全。再拉开隔开玻璃房的帷幕,并不停地暗示:蛇看不到你,但你能看见蛇,它不会伤害你的。当患者习惯于呆在房间里看蛇时,心理学家让患者走到玻璃的前面,近距离观察蛇。之后,再请患者走到玻璃房门口看蛇,走进房间站在笼子前看蛇……就这样,患者适应了恐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失败和创新的恐惧正如面对蛇的恐惧一样,不可能一下子从对创新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而是一步一步地解脱。
  在不会画画的人面前放下一张纸和一支画笔,请他画一幅画。这个人很有可能不会动笔,也许并不是不会画有意思的画,而是害怕画的画其他人觉得没有意思。这时,不妨提供一幅已完成的画,请他模仿着画,消除他的顾虑和恐惧。之后,请他半模仿——模仿画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按他的想象画……
  百度、校内(现在的人人)、美团……中国的创业者们都是在模仿国外商业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地挖掘符合中国需求的创新特色。所以,要想在商业上有所创新,创造另一个小米、微信,不妨先模仿非常简单的东西,参考别人好的创新点,再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在书中,凯利兄弟还提出:什么是创新灵感(spark)?
  要找到创新的灵感,就要不断地提高想象的词汇量。要提高想象的词汇量,首先要接触一般不会接触的信息渠道。一位理工科生,虽然会编程,却不会看艺术类杂志,如果旁听文科班的课程……与这些信息渠道碰撞,说不定能撞出火花、想法或灵感。
  接触不同的人也是一条途径。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或二线城市(杭州、南京和苏州等),存在各种各样关注创新的圈子,他们经常举办活动,不妨参加,会认识更多的人,听听他们的想法,也许能开阔自己的眼界。
  此外,重新挖掘生活中的创新点。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是盲目地上课或上下班,课后或下班后盲目地看电影、看电视。其实,我们在上课时会经常想到创新点,在上下班途中也会有创新的火花,只是这些创新点和火花被我们瞬间忘却了。不妨在自己的手机里随时随地记下这些创新点和火花。坐地铁时,看到一个人拿着很沉重的书包,也许我们会突然间想到:车厢能否提供挂书包的方便点?这些方便点应摆放在哪里才合适呢?有了创新点就记下来,慢慢地就拥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创新日记(creative diary)。
  面对创新的恐惧,以及挖掘创新的灵感,这两点足以说明——重新相信自己能创新。
  虽然向不少人推荐了《创新自信》,我尤其想向大学生推荐。因为上大学是一个特别阶段,我们第一次独自走出家庭,接触到很多新人和新物,其间的碰撞给了我们提高创新力和创造力的机会。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关注    新生的第一次班会,掌声阵阵,欢声笑语一片! 那些纯真的眼神、期待的表情、充满朝气的面孔,还有他们精心准备的自我介绍,或幽默风趣,或言简意赅可是轮到江发言的时候,融融的气氛突然间有点僵住了。  江淡淡地走向讲台,挥手在黑板上写道:江,北京人。然后一言不发地走到座位上。“意犹未尽啊,说两句吧。”有学生嚷着。我冲着江微笑:“完了?就这么多吗?”江瞟了我一眼,吝啬地点点头。江的自我介绍在大家的
8月~9月,“第23届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四大分区赛火热上演。南部、西部、东部及北部分区赛先后在广州、西安、南京和大连举行。来自四大赛区的优秀设计师以创意作品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炫彩夺目的潮流盛宴,用他们独到的设计理念将本届大赛主题“耀·出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华美的视觉盛宴。  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由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中国服装协会、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主办,中
拍摄《先生》,我感受到教育里的一些悲伤和阴暗,但更多的还是希望和乐观。教育有一些解不开的结,但同时片子里也呈现出非常认真的努力,学者、孩子们、家庭……纪录片大家能在网上搜到,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幕后的故事吧。  奇妙之旅  1991年我在西安,住的地方隔壁就是省电视台。有一次我在西部海拔最高的太白山和王渭林导演聊天,在太白山顶六月积雪的客栈通铺上,我们提到不少选题,越聊越兴奋,比如20世纪中国文化人
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目前大家很关心的问题,也涉及到中国经济、中国社会今后的发展能否转型成功的核心问题。十八大提出要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战略。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遭遇的各种问题的凸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被提到人才培训突破口的重要战略地位。这一次创新创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很高,不像改革开放之初不一定强调大学生这个群体。现在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我就大学生的创新
陈静  四川美术学院2015届硕士毕业生  曾经某品牌的全新宣传视频《致匠心》风靡全球,音乐教父李宗盛担任主角,通过大哥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两个匠人匠心的产品故事:一辈子总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  误会,七年前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漆器的诞生与历史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最初的一些生活用具到后来展览区里展出的手工艺术品,这些源远流长的历史并不是陈静选择相关专
大学学费飙升最受诟病  很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读的是研究生,不过,要了解美国高等教育,必须要了解他们的本科教育。根据2010年的人口普查,美国25岁以上的人口中拥有本科学历的人大概有23%,还不到总人口的1/4。可见,美国的高等教育市场并没有饱和。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读不起大学,因为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美国大学学费飙升,远远超过了通货膨胀率,私立四年制大学每年的平均学费已经从1980年的10000美元左
半夜回家,在车上听广播,女主持人抒情地感叹城市就像水泥丛林一样,毫无生趣云云,如果是两三年前,我没准会生出同样的感慨,现在则不了,寓居的时间越长,就会发现这座不大的城市里,区别于流俗的奇人异事还真多,只要有心结识,很容易生出别样的乐趣来。  李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我最初认识李教授,是为了做一档和饮茶有关的电视节目,其时饮茶之风刚刚盛行,普洱银针,大红袍铁观音,品评者众,似乎一夜之间,酒肉之徒都变成了
编者按:在转专业时,道理谁都懂,谁都知道不应过分看重外在的“前景”“钱景”来选专业,  老师苦口婆心教导同学们应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但真正能做到的学生,现在还不多,所以他们才令人佩服。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的校园记者们找到了这些令人敬佩的同学,请他们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  愿大家和他们一样,都能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热爱的专业。  只敢说还是要关注兴趣  大一上学期的课不算难,虽提不起兴趣,
“这个羽毛要往左边调一下”,还有半个小时李登登的毕业作品就要走最后一次动态秀了,在这最后的十几分钟里,他仍在后台协助模特佩戴自己的作品。忙完这一切,李登登坐在后台的椅子上,静静地等待着这个他用半年时间与精力浇灌的花朵完美地绽放在观众们的眼前。对于自己用心做出来的这一系列作品,李登登在期待中隐隐透露出一股兴奋:“就像是家长爱孩子一样热爱它。”  李登登今年的毕业作品《人一叩》系列分为三套,一套由学校
这两年,借助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利器,一些商业大腕把跨界玩得令人瞠目结舌:  微信让电信喘不过气,余额宝让银行吐血不止,京东让苏宁步履阑珊。  其跨界幅度之大,若天外来客;力量之大,若能挟泰山以超北海;势头之猛,若将扫荡六合,一统寰宇。  而未来会怎么样?前段时间热传的微信“一场跨界分金的盛宴”最后写到:“未来,酒吧还是酒吧么?  咖啡厅还喝咖啡么?酒店就是用来睡觉的么?餐厅就是用来吃饭的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