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现问题中学会数学探究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ngogo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所以,要引导学生凭借已有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在尝试发现中解决问题,在合作讨论中探索问题,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 发现问题 数学探究 学生
  
  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进行教学,由于没有教师的“先入为主”,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判断,思维方向四面八方,解题方法也多种多样,产生、发现的问题也就千奇百怪。如何在发现问题中学会数学探究呢?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凭借已有生活经验发现问题
   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掌握和灵活运用。如教“长方体的认识”时,以其用书上的立体图形说教或是借助多媒体全方位旋转长方体图形,倒不如让学生亲眼观察、亲手抚摸自己手中的长方体,自己发现、了解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特殊情况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对面相等,有8个顶点,12条棱,相对的四条棱长度相等。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预先让学生带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如镜子、杯盖、胶卷、塑料圆片等,然后利用直尺和线测量出各种圆的周长与直径,计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几倍,并填写在下表中:
  通过交流、讨论,同学们发现了“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毫不费力地发现“圆周率”这个问题。鼓励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借助已有知识经验提出问题
  有位教育专家说过:“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重要的是要‘学问’。”可见,学生会问比会答更为重要。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尝试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如教学“循环小数认识”时,教师出示三道准备题:15÷0.125;0.575÷0.17;18÷24后,要求学生算得既快又准为胜,学生积极性陡增。不一会儿功夫,刷刷刷地完成了任务,课堂气氛既轻松又活泼,紧接着,教师又出示尝试题58.6÷11,学生兴趣盎然,感觉稳操胜券,可隔了一会儿,有的仍埋头苦算,有的停笔思考,有的满脸狐疑,有的学生就喊:“老师,这道题除不尽。”这样,使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以赛引疑,乐于提出问题。
   三、在尝试发现中解决问题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探索的乐趣,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教师的赞扬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信心。
   例如,对“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老师先出示例题,学生审题后确定列式为 6 7 ÷2,这时,我就让学生先猜出结果是多少,结果出来之后,我又进一步让学生尝试用算式表示出来,学生踊跃思考,结果虽然五花八门,但有些学生的结果却让我为之一震,有的学生这样写: 6 7 ÷2=6÷ 2 7 ,根据分数的意义, 6 7 表示6个 1 7 ,平均分成2分,每份就是3个 1 7 ,也就是 3 7 ;还有的学生这样想:(6 7 ×7)÷(2×7)=3/7,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7,就转化为整数乘法;另外一个学生回答:干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1/2,除数变为1,因为任何数除以1都得到它本身,这不是更容易吗?我马上让这位学生上来列出算式:(6 7 ×1 2 )÷(2× 1 2 )= 6 7 × 1 2 ÷1= 3 7 ,看!這不就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吗?
   再比如教学“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出示尝试题“求8、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时,我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1)用短除法。(2)用列举法。结果学生采用第一种方法时,受旧知识影响,只用公约数2去除。即……
   因而,得8、12、30的最小公倍数是:2×4×6×15=720,而采用列举法从小到大顺次写出三个数的倍数时,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20.这时,学生产生疑问,教师这时并不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让学生充分讨论,积极思考,自己再次尝试,让学生在尝试发现中解决问题。
   四、在合作讨论中探索问题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习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必须给学生创设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这课的“画圆”环节,以往总以“圆心定位置”“半径定大小”作为规则先定好,引导学生应该怎么怎么画等。总之,先引导说出画法再动手画圆,结果学生也就仅仅画了圆。后来我改变了方式:(1)先让学生画圆(不做引导,很多同学画的很不规范,甚至变形)并展示和相互评价。(2)让学生猜测并说说画不好圆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圆规的“两脚”因为手没捏好因而距离改变、圆规的“针脚”没站好所以跑位了等)?(3)讨论为什么这个原因会画不好圆(学生自发联系圆的特征)?(4)交流、互相补充、共同总结画圆应注意的事项,再次画圆。这一路合作讨论下来,学生不仅会画圆、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画圆、同时又让“圆的特征”与“圆的画法”这两个知识点有机融合。这样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学生获取成功、产生愉悦的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也享受着欣慰与欢喜。
   小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往往还要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才能学好数学,所以要将数学中的概念、规律、法则等外化成可以观察的实物、模型的形象或可以动手操作的程序。比如在教学“长方形的表面积”的联系课时,我要求把两个相同的长方体合着包装起来,看看可以怎样包装。先让学生尝试用长方体学具,选择自己的方法进行包装,一起统计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这样拼摆时表面积多大?哪一种包装样式的表面积最大?哪一种包装样式的表面积最小?为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操作、试验、观察、思考、交流、讨论等活动来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研究问题,探索问题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这种特别强烈的需求,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中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
其他文献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我们正在完成这个革命。事物总是发
本文试对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体验”等方面作探析,旨在阐述这些方面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促进作用。新课程语文教材文本是培养学生语文基
我们在复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时,没有像过去那样,简单的就知识点平铺直叙地进行讲解,而是通过一道生物题导入的.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语文教学被推到浪尖上,如何恰当运用朗读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显得更重要了。本文从朗读教学的特点出发,谈谈朗读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关系,从而总结出作为教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强调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他们自主探寻知识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因此,构建探究合作型语文课堂,可以有效的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本文从国内外的教学理论出发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构建探究合作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探究合作 课堂教学    探究合作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模式,是指教师不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
STS问题不仅体现了生物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广泛联系,更重要的是为今后的生物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生物教学要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使生物知识学
[摘要] 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关键词] 再创造 做数学 说数学 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和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
在高中生物课本中,有许多概念是抽象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但它们在教材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怎样才能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不仅是学好生物学的前提,也是培养学
<正> 学术界普遍认为,列宁在1923年口述《论合作社》一文中,已把合作社看成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第一个突破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唯一形式的设想。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按这一理念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以学生“学”为主,老师指导为辅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课堂教学,必须是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的课堂教学,也就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是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来开展的。    一、明确对象    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