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梁秋梅女士,印尼华侨,北京与香港房产界传奇人物童渊母亲。她从小与家人生长於印尼。六十年代回国发展並於1974年移民香港,其信奉基督,以实际行动实现了教会“爱人如爱己”、“施比受更有福”等教义,与同是教会信徒的先生以感恩之心服务、贡献。其先生潘柏昌为铜锣湾浸信会执事、浸信会出版社(国际)有限公司董事、旅港南海九江商会名誉会长、印尼苏拉威西锡江(香港)联谊会名誉会长。
别致的书房佈局温馨,
可爱的猫头鹰装饰;
清幽的兰花吐露芬芳.
梁秋梅女士与爱人的家,弥漫着一种甜蜜美好的气氛。爱巢由岁月积淀、用心构筑,是她和先生感情的见证,也是他们传播爱的新起点。
爱的坚强:“成长过程的收穫,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人生,所以我感觉很幸福,今天更是很珍惜生命。”
上世纪中旬,梁秋梅女士诞生在印尼一个华人家庭,家里共有兄弟姐妹十人,大家和睦快乐地生活着:“每一个兄弟姐妹都是学校同学羡慕的对象,学习成绩很好,长得也不错,我们几个姐妹都是校花,我的弟弟们都是俊男。”19岁那年,因为父亲跟当地最出名中学的校董交好,梁秋梅女士刚从学校毕业就得到一份教师的工作:“我很幸运,一般人毕业就等於失业,但我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即使今日我回到印尼,我的学生还会热情地叫我梁老师。”
不过命运此时卻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1958年,梁秋梅女士勤奋慈祥的父亲去世,家庭由她母亲一人以坚强的意志扛起来。随後,印尼爆发反华风潮,虽有万般不捨,梁秋梅女士还是告别家人,随前夫一同返回国内。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环境艰苦。第一次回国,看着自己居住的地方又暗又闷,回想不久前自己还享受着豪华邮轮头等舱的舒适,晚上躺在铺着稻草的床上,她不禁潸然淚下,淚水把枕头都浸湿了。
“後来我慢慢克服生活上的艰苦,渐渐适应国内的生活。”由於身体原因,本来被安排到北京的梁秋梅女士被分配到厦门集美华侨补校学习。1961年,由於其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班上三个考上大学的女生中成绩最好者,就读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後在一个机缘下,她转到自己喜欢的外语系,学业更是进步迅速:“学习外语,真的改变了我的人生,连自己的视野也变得宽广。”当时,梁秋梅女士经常留在图书馆看书,不断吸收知识,以致许多同学不懂的问题她都清楚了解,成绩在班上很拔尖,即使时过境迁,校庆95周年回到母校与同学相聚,大家仍称其为高材生。
毕业後,文化大革命迎面而来。由於当时姐姐居住香港,因此梁秋梅女士一家能有申请移民香港的机会。1972年,随着一家落户香江,新的生活在她面前拉开序幕:“还是很幸运,因为我懂得外语,所以看到一份英文的报纸有招工广告就去应聘,很快得到一份美容的工作 。”
七十年代的香港,虽然经济开始腾飞,但很多市民生活並不富裕,许多工作都是比较辛苦的。幸好经历了内地艰苦的生活,梁秋梅女士很快适应香港的生活,並且由於其勤奋的工作,回头客越来越多。她的工作虽是辛苦,生活卻日渐好转。
“一个女人从内地移民香港,靠做美容的工作维持一个家,还可以买房子,並且将两个儿子送到加拿大留学,今天想想,自己真的不简单。”那些日子,梁秋梅女士不仅勤劳,还很节俭,捨不得喝早茶,便打包点心,回家跟家人一同享用,照样其乐融融。如是碰上难关,只能咬紧牙关,每天祷告。而回到工作,她保持一贯亲切热情的态度,开开心心跟客人聊天,化解内心的鬰闷。
由於对家人的爱,儘管身处生活逆流,梁秋梅女士仍能坚持。令她骄傲的是,如今两个儿子皆学业有成,成家立业。特别是长子童渊,已经是北京和香港两地房地产界的传奇人物。由於成功运作了在北京非常有名气的数码01、贡院6号,等项目。其在京城地产界的声名也开始越来越响,始有“南王(王志纲)北童(童渊)”之说。今日,他加盟联华国际,出任集团CEO,令梁秋梅女士深感欣慰。
爱的诠释:“我很感谢遇到他——他给我第二次生命!”
梁秋梅女士与潘先生感情非常好,閒暇之餘总是形影不离,处处都能看到二人牵手的身影。潘先生演奏大提琴,梁秋梅女士总是在一旁拿起相机追随着先生的身影。和风丽日,持子之手,海边垂钓。相约友人,高尔夫球场上谈笑风生,演绎爱的乐章。
“这麽好的享受我这一辈子就只能从我先生身上得到,以前客人即使给我包机旅行,但我的身份也是对方的秘书。现在我先生跟我平起平坐,他是我的好丈夫,我是他的贤内助。”岁月流逝,身边的好友越来越少,人们难免心里寂寞。因此,梁秋梅女士是幸运的,她得到了真爱、收获幸福,当两个人上街的时候,他们会牵着彼此的手,恩爱的动作相信连旁人都会羡慕:“我真的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平平淡淡在一起,体会他给我细緻的体贴。”
不久前,梁秋梅女士循例定期量血压,检查身体健康,卻惊讶发现自己的心跳竟低至35次每分钟,且连续几天如此。於是她担心致电医生,諮询病情,得到回复十分令人担忧:正常人的心跳为每分钟60到100次,每分钟35次的心跳将意味着心臓随时会停止跳动,此时她的生命可谓岌岌可危!
刚好梁秋梅女士的婆婆此时也病了,於是孝顺的她向先生提出不如先去探望婆婆,自己再去就医:“开始我並没有告诉先生自己的病情,但他知道後立即执意带我先去律敦治医院,连我回家拿衣服的时间都不给。”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梁秋梅女士身体转危为安:“我都没想到这麽严重,平常自己走路比先生快、说话也比他有劲,竟然处境这麽危险。”
真挚的感情,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表现为两人相互间点点滴滴的关怀。住院期间,梁秋梅女士得到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出院之後,经过教会好友们的介绍,其先生又找到香港法国医院较好心臓科医生(恰好是其先生的同学)进行手术。即使康复在家休养,梁秋梅女士的一句不吉利的玩笑,都让先生忧心紧张。梁秋梅女士先前一个人独居,靠着信仰,无怨无悔。如果没嫁给潘先生,那么这次的心跳微弱,自己可能就一个人悄然死去。得到这样的感情,人生实在美好,不难体会,其对爱的诠释:“我很感谢遇到他——他给我第二次生命!” 爱人之心:“分享爱,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把自己的爱送给别人,我的生命充满了感恩!”
梁秋梅女士与先生的缘分,始於教会、始於基督教中“爱人如爱己”的大爱:2009年,她与先生在教会中相识,之後相约用餐、观赏歌剧,感情发展一日千里。当年五月,两人终成眷属,组成家庭。因此,梁秋梅女士以更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发现世界的美好,並乐於施爱予人。
因为爱,她改变了以前自私的自己,收获了幸福。多年前,一个风雨之夜,还在从事美容工作的梁秋梅女士赶去为一位客人做美容,在路上,她看到一位女士躲避车辆而摔倒。是应该前去扶起这位女士並妥善安置,还是应该对眼前状况视而不见,继续赶路?当时因为没有懂得爱人之心,她选择了後者。
因为自己没有伸出援手,那晚的场景深深印在脑海之中,久久不能散去,随之还有连年的後悔:“我觉得那时的自己自私到只想着服务客人,而没有随手帮助别人,所以心里很是难受。现在的我肯定会帮助对方並为之祷告,即使事後自己打车赶去客人家。”爱的感染,能清除人们狭隘的意识,鼓励各人贡献爱的力量。梁秋梅女士在爱的号召中,慢慢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並宣传其中的真谛:“耶稣爱人如己,让我懂得爱人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通过教会的工作,梁秋梅女士会在母亲节等日子,为长者购置礼物;若获悉有长者患病住院,她会与一众教友,组团探访。基督提倡,施比受更有福。梁秋梅女士亦是如此,在爱的贡献中,她更加独立自强,把更多的爱送给别人。
问及感受,其回答甚是有趣、而不乏智慧:“去看躺在床上患病的长者总比别人来看躺着养病的自己要好,我不喜欢别人来探访我,因为病床上的样子可不好看。”爱给自己带来改变,也改变着别人:“以前我不会宽恕别人,会恨别人一辈子。现在我卻能放下成见,获得情谊。”
也是一件难忘的回忆:年轻时,梁秋梅女士和自己的嫂子相处並不愉快,对方的某些行为经常让她感到愤怒。多年後,两人关係竟由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改变——某日,风刮得很大,梁秋梅女士与家人在美国为哥哥扫墓,看到嫂子的头髪被风吹乱了,她用大衣抱住对方;刹那,她看到嫂子落下了感激的眼泪。
“从此之後她知道我这个小姑还是爱她的,就这麽一个拥抱,把我们以前全部的怨恨都化解了。” 今日,梁秋梅女士对嫂子的爱,蔓延到其後代:“我很疼她的子女,因为我觉得耶稣爱人如己,自己爱别人、爱上帝,就可觉得什麽事情都能解决。”
曾几何时,因为自身经历印尼反华潮的梁秋梅女士对外籍劳工也带有成见,现在因为爱的转化,她尊重这些肤色、语言、文化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群,並把自己的爱跟他们分享,关怀那个离乡背井的群体,同时也享受着外籍劳工带给自己的爱与尊重。
“在我人生最寂寞的时候,生命出现了我现在的先生,还有两个女儿,所以我很幸福。”回忆之餘,梁秋梅女士端坐着,温文尔雅地感恩道。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奇蹟,爱是这个奇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能感受爱,能处在爱与被爱之中,才能感受生命,梁秋梅女士的爱与被爱,正是生命的体现之一。
梁秋梅女士,印尼华侨,北京与香港房产界传奇人物童渊母亲。她从小与家人生长於印尼。六十年代回国发展並於1974年移民香港,其信奉基督,以实际行动实现了教会“爱人如爱己”、“施比受更有福”等教义,与同是教会信徒的先生以感恩之心服务、贡献。其先生潘柏昌为铜锣湾浸信会执事、浸信会出版社(国际)有限公司董事、旅港南海九江商会名誉会长、印尼苏拉威西锡江(香港)联谊会名誉会长。
别致的书房佈局温馨,
可爱的猫头鹰装饰;
清幽的兰花吐露芬芳.
梁秋梅女士与爱人的家,弥漫着一种甜蜜美好的气氛。爱巢由岁月积淀、用心构筑,是她和先生感情的见证,也是他们传播爱的新起点。
爱的坚强:“成长过程的收穫,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人生,所以我感觉很幸福,今天更是很珍惜生命。”
上世纪中旬,梁秋梅女士诞生在印尼一个华人家庭,家里共有兄弟姐妹十人,大家和睦快乐地生活着:“每一个兄弟姐妹都是学校同学羡慕的对象,学习成绩很好,长得也不错,我们几个姐妹都是校花,我的弟弟们都是俊男。”19岁那年,因为父亲跟当地最出名中学的校董交好,梁秋梅女士刚从学校毕业就得到一份教师的工作:“我很幸运,一般人毕业就等於失业,但我一毕业就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即使今日我回到印尼,我的学生还会热情地叫我梁老师。”
不过命运此时卻发生了一连串的变化:1958年,梁秋梅女士勤奋慈祥的父亲去世,家庭由她母亲一人以坚强的意志扛起来。随後,印尼爆发反华风潮,虽有万般不捨,梁秋梅女士还是告别家人,随前夫一同返回国内。
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环境艰苦。第一次回国,看着自己居住的地方又暗又闷,回想不久前自己还享受着豪华邮轮头等舱的舒适,晚上躺在铺着稻草的床上,她不禁潸然淚下,淚水把枕头都浸湿了。
“後来我慢慢克服生活上的艰苦,渐渐适应国内的生活。”由於身体原因,本来被安排到北京的梁秋梅女士被分配到厦门集美华侨补校学习。1961年,由於其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班上三个考上大学的女生中成绩最好者,就读师范大学中文系。之後在一个机缘下,她转到自己喜欢的外语系,学业更是进步迅速:“学习外语,真的改变了我的人生,连自己的视野也变得宽广。”当时,梁秋梅女士经常留在图书馆看书,不断吸收知识,以致许多同学不懂的问题她都清楚了解,成绩在班上很拔尖,即使时过境迁,校庆95周年回到母校与同学相聚,大家仍称其为高材生。
毕业後,文化大革命迎面而来。由於当时姐姐居住香港,因此梁秋梅女士一家能有申请移民香港的机会。1972年,随着一家落户香江,新的生活在她面前拉开序幕:“还是很幸运,因为我懂得外语,所以看到一份英文的报纸有招工广告就去应聘,很快得到一份美容的工作 。”
七十年代的香港,虽然经济开始腾飞,但很多市民生活並不富裕,许多工作都是比较辛苦的。幸好经历了内地艰苦的生活,梁秋梅女士很快适应香港的生活,並且由於其勤奋的工作,回头客越来越多。她的工作虽是辛苦,生活卻日渐好转。
“一个女人从内地移民香港,靠做美容的工作维持一个家,还可以买房子,並且将两个儿子送到加拿大留学,今天想想,自己真的不简单。”那些日子,梁秋梅女士不仅勤劳,还很节俭,捨不得喝早茶,便打包点心,回家跟家人一同享用,照样其乐融融。如是碰上难关,只能咬紧牙关,每天祷告。而回到工作,她保持一贯亲切热情的态度,开开心心跟客人聊天,化解内心的鬰闷。
由於对家人的爱,儘管身处生活逆流,梁秋梅女士仍能坚持。令她骄傲的是,如今两个儿子皆学业有成,成家立业。特别是长子童渊,已经是北京和香港两地房地产界的传奇人物。由於成功运作了在北京非常有名气的数码01、贡院6号,等项目。其在京城地产界的声名也开始越来越响,始有“南王(王志纲)北童(童渊)”之说。今日,他加盟联华国际,出任集团CEO,令梁秋梅女士深感欣慰。
爱的诠释:“我很感谢遇到他——他给我第二次生命!”
梁秋梅女士与潘先生感情非常好,閒暇之餘总是形影不离,处处都能看到二人牵手的身影。潘先生演奏大提琴,梁秋梅女士总是在一旁拿起相机追随着先生的身影。和风丽日,持子之手,海边垂钓。相约友人,高尔夫球场上谈笑风生,演绎爱的乐章。
“这麽好的享受我这一辈子就只能从我先生身上得到,以前客人即使给我包机旅行,但我的身份也是对方的秘书。现在我先生跟我平起平坐,他是我的好丈夫,我是他的贤内助。”岁月流逝,身边的好友越来越少,人们难免心里寂寞。因此,梁秋梅女士是幸运的,她得到了真爱、收获幸福,当两个人上街的时候,他们会牵着彼此的手,恩爱的动作相信连旁人都会羡慕:“我真的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平平淡淡在一起,体会他给我细緻的体贴。”
不久前,梁秋梅女士循例定期量血压,检查身体健康,卻惊讶发现自己的心跳竟低至35次每分钟,且连续几天如此。於是她担心致电医生,諮询病情,得到回复十分令人担忧:正常人的心跳为每分钟60到100次,每分钟35次的心跳将意味着心臓随时会停止跳动,此时她的生命可谓岌岌可危!
刚好梁秋梅女士的婆婆此时也病了,於是孝顺的她向先生提出不如先去探望婆婆,自己再去就医:“开始我並没有告诉先生自己的病情,但他知道後立即执意带我先去律敦治医院,连我回家拿衣服的时间都不给。”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梁秋梅女士身体转危为安:“我都没想到这麽严重,平常自己走路比先生快、说话也比他有劲,竟然处境这麽危险。”
真挚的感情,经得起岁月的考验,表现为两人相互间点点滴滴的关怀。住院期间,梁秋梅女士得到先生无微不至的照顾;出院之後,经过教会好友们的介绍,其先生又找到香港法国医院较好心臓科医生(恰好是其先生的同学)进行手术。即使康复在家休养,梁秋梅女士的一句不吉利的玩笑,都让先生忧心紧张。梁秋梅女士先前一个人独居,靠着信仰,无怨无悔。如果没嫁给潘先生,那么这次的心跳微弱,自己可能就一个人悄然死去。得到这样的感情,人生实在美好,不难体会,其对爱的诠释:“我很感谢遇到他——他给我第二次生命!” 爱人之心:“分享爱,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把自己的爱送给别人,我的生命充满了感恩!”
梁秋梅女士与先生的缘分,始於教会、始於基督教中“爱人如爱己”的大爱:2009年,她与先生在教会中相识,之後相约用餐、观赏歌剧,感情发展一日千里。当年五月,两人终成眷属,组成家庭。因此,梁秋梅女士以更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发现世界的美好,並乐於施爱予人。
因为爱,她改变了以前自私的自己,收获了幸福。多年前,一个风雨之夜,还在从事美容工作的梁秋梅女士赶去为一位客人做美容,在路上,她看到一位女士躲避车辆而摔倒。是应该前去扶起这位女士並妥善安置,还是应该对眼前状况视而不见,继续赶路?当时因为没有懂得爱人之心,她选择了後者。
因为自己没有伸出援手,那晚的场景深深印在脑海之中,久久不能散去,随之还有连年的後悔:“我觉得那时的自己自私到只想着服务客人,而没有随手帮助别人,所以心里很是难受。现在的我肯定会帮助对方並为之祷告,即使事後自己打车赶去客人家。”爱的感染,能清除人们狭隘的意识,鼓励各人贡献爱的力量。梁秋梅女士在爱的号召中,慢慢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加以改正並宣传其中的真谛:“耶稣爱人如己,让我懂得爱人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通过教会的工作,梁秋梅女士会在母亲节等日子,为长者购置礼物;若获悉有长者患病住院,她会与一众教友,组团探访。基督提倡,施比受更有福。梁秋梅女士亦是如此,在爱的贡献中,她更加独立自强,把更多的爱送给别人。
问及感受,其回答甚是有趣、而不乏智慧:“去看躺在床上患病的长者总比别人来看躺着养病的自己要好,我不喜欢别人来探访我,因为病床上的样子可不好看。”爱给自己带来改变,也改变着别人:“以前我不会宽恕别人,会恨别人一辈子。现在我卻能放下成见,获得情谊。”
也是一件难忘的回忆:年轻时,梁秋梅女士和自己的嫂子相处並不愉快,对方的某些行为经常让她感到愤怒。多年後,两人关係竟由一个小小的动作而改变——某日,风刮得很大,梁秋梅女士与家人在美国为哥哥扫墓,看到嫂子的头髪被风吹乱了,她用大衣抱住对方;刹那,她看到嫂子落下了感激的眼泪。
“从此之後她知道我这个小姑还是爱她的,就这麽一个拥抱,把我们以前全部的怨恨都化解了。” 今日,梁秋梅女士对嫂子的爱,蔓延到其後代:“我很疼她的子女,因为我觉得耶稣爱人如己,自己爱别人、爱上帝,就可觉得什麽事情都能解决。”
曾几何时,因为自身经历印尼反华潮的梁秋梅女士对外籍劳工也带有成见,现在因为爱的转化,她尊重这些肤色、语言、文化跟自己不一样的人群,並把自己的爱跟他们分享,关怀那个离乡背井的群体,同时也享受着外籍劳工带给自己的爱与尊重。
“在我人生最寂寞的时候,生命出现了我现在的先生,还有两个女儿,所以我很幸福。”回忆之餘,梁秋梅女士端坐着,温文尔雅地感恩道。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奇蹟,爱是这个奇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能感受爱,能处在爱与被爱之中,才能感受生命,梁秋梅女士的爱与被爱,正是生命的体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