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豆瓣评分:8.9
IMDb评分:8.5
时光网评分:8.6
东方电影评分:8.7
东方电影频道六月倾情展映
导演夙愿终完成
19世纪40年代,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普尔曼正在经历一场惨绝人寰的纳粹统治,战争一结束,他就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而60年后,同样是犹太人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将这段故事搬上了大银幕,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那段黑暗历史。
波兰斯基出生于法国,1937年,他与父母一起来到了波兰,作为犹太人的一家在二战期间遭受了纳粹残忍的对待,波兰斯基的母亲就死于集中营,而他则在父亲的庇护下逃了出来。即使过去了若干年,做了导演的波兰斯基一直想要拍摄一部描述大屠杀事件的电影,但却始终没有遇到最好的剧本,直到他读了钢琴家维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回忆录。虽然故事并非波兰斯基本人的亲身经历,但他在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比如从犹太人集中营的景观到纳粹军人走路的姿式以及穿着等等。与波兰斯基以往拍摄的好莱坞电影不同,《钢琴家》全程都在与真实保持着很近的距离。可是显然当记忆被重构的时候,当所有幸存者都迫不及待地记录下这一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大灾难时,一些无意识的臆想和记忆扭曲所带来的不准确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让这部影片具备了区别于纪录片的价值。
2003年,波兰斯基凭借《钢琴家》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在领奖台上他说:“希望这部影片成为波兰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用音乐支撑的孤独灵魂
片中的斯皮尔曼是一位作曲家兼钢琴家,他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随后到来的恐怖日子里,斯皮尔曼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斯皮尔曼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斯皮尔曼由美国男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蒂饰演,而布洛蒂的完美演出也成了该片成功的关键,他忧郁的眼神、瘦削的身形都成了苦难中的斯皮尔曼最真实的写照。而为了真实还原极度饥饿下的样貌,开拍前波兰斯基还是让布洛蒂减去了近30磅的体重,而在这段时间内,布洛蒂仿佛真切的感受到了影片中的感觉:“饥饿让我真正清晰地了解到斯皮尔曼被剥夺了什么。尽管我的饥饿是自愿的,但它还是让我从某种程度上和这个男人有了沟通。你很难想像饥饿会多大程度上影响你的行为,你又如何超越对食物的渴望去思考。我感到内心空荡荡的,看到的世界也是空荡荡的。有些人说斯皮尔曼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太被动消极了,但事实上,他能做的非常少,他也只能做这些。他得找到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不是一个斗士,不是士兵。”凭借在其中的优秀表现,布洛蒂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出现在斯皮尔曼为德国上尉演奏钢琴的片段,那是著名的肖邦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经历了逃难的斯皮尔曼面对自己再熟悉不过的钢琴,即便已疾病缠身,但他还是用几近颤抖的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TipS
1. 在伦敦超过1400位男演员为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的角色试镜,导演都不满意,最终罗曼·波兰斯基找到了阿德里安·布洛蒂。
2. 阿德里安·布洛蒂是在伦敦的报纸上看到此片的广告去应征,选角条件是要会弹钢琴,布洛蒂本来就会弹琴,他没想到居然有机会担任此片的主角。
3. 布洛蒂为了演这个角色,只身到法国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内,他每天练4个小时钢琴,而且为了符合角色节食,186公分的他体重最后只剩61公斤。
4. 片中有个男人在街上等候过马路的时候,抱怨在犹太区竟然建了一条非犹太人街道,这个声音正是罗曼·波兰斯基的。
5. 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从集中营里逃出来并被告之“不要跑!”这段场景,来源于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一段类似的真实经历。
6. 这是第一部获得凯撒最佳电影大奖(法国国家电影奖项)而没有任何一句法语在其中的电影。
IMDb评分:8.5
时光网评分:8.6
东方电影评分:8.7
东方电影频道六月倾情展映
导演夙愿终完成
19世纪40年代,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劳·斯普尔曼正在经历一场惨绝人寰的纳粹统治,战争一结束,他就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而60年后,同样是犹太人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将这段故事搬上了大银幕,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那段黑暗历史。
波兰斯基出生于法国,1937年,他与父母一起来到了波兰,作为犹太人的一家在二战期间遭受了纳粹残忍的对待,波兰斯基的母亲就死于集中营,而他则在父亲的庇护下逃了出来。即使过去了若干年,做了导演的波兰斯基一直想要拍摄一部描述大屠杀事件的电影,但却始终没有遇到最好的剧本,直到他读了钢琴家维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回忆录。虽然故事并非波兰斯基本人的亲身经历,但他在电影中融入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感受,比如从犹太人集中营的景观到纳粹军人走路的姿式以及穿着等等。与波兰斯基以往拍摄的好莱坞电影不同,《钢琴家》全程都在与真实保持着很近的距离。可是显然当记忆被重构的时候,当所有幸存者都迫不及待地记录下这一有史以来最不可思议的大灾难时,一些无意识的臆想和记忆扭曲所带来的不准确性,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也让这部影片具备了区别于纪录片的价值。
2003年,波兰斯基凭借《钢琴家》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在领奖台上他说:“希望这部影片成为波兰电影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用音乐支撑的孤独灵魂
片中的斯皮尔曼是一位作曲家兼钢琴家,他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随后到来的恐怖日子里,斯皮尔曼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斯皮尔曼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斯皮尔曼由美国男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蒂饰演,而布洛蒂的完美演出也成了该片成功的关键,他忧郁的眼神、瘦削的身形都成了苦难中的斯皮尔曼最真实的写照。而为了真实还原极度饥饿下的样貌,开拍前波兰斯基还是让布洛蒂减去了近30磅的体重,而在这段时间内,布洛蒂仿佛真切的感受到了影片中的感觉:“饥饿让我真正清晰地了解到斯皮尔曼被剥夺了什么。尽管我的饥饿是自愿的,但它还是让我从某种程度上和这个男人有了沟通。你很难想像饥饿会多大程度上影响你的行为,你又如何超越对食物的渴望去思考。我感到内心空荡荡的,看到的世界也是空荡荡的。有些人说斯皮尔曼这个角色在电影中太被动消极了,但事实上,他能做的非常少,他也只能做这些。他得找到生存下去的办法,他不是一个斗士,不是士兵。”凭借在其中的优秀表现,布洛蒂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
影片中最感人的一幕出现在斯皮尔曼为德国上尉演奏钢琴的片段,那是著名的肖邦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经历了逃难的斯皮尔曼面对自己再熟悉不过的钢琴,即便已疾病缠身,但他还是用几近颤抖的手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乐章。
TipS
1. 在伦敦超过1400位男演员为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的角色试镜,导演都不满意,最终罗曼·波兰斯基找到了阿德里安·布洛蒂。
2. 阿德里安·布洛蒂是在伦敦的报纸上看到此片的广告去应征,选角条件是要会弹钢琴,布洛蒂本来就会弹琴,他没想到居然有机会担任此片的主角。
3. 布洛蒂为了演这个角色,只身到法国拍片,在拍片的七八周内,他每天练4个小时钢琴,而且为了符合角色节食,186公分的他体重最后只剩61公斤。
4. 片中有个男人在街上等候过马路的时候,抱怨在犹太区竟然建了一条非犹太人街道,这个声音正是罗曼·波兰斯基的。
5. 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从集中营里逃出来并被告之“不要跑!”这段场景,来源于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一段类似的真实经历。
6. 这是第一部获得凯撒最佳电影大奖(法国国家电影奖项)而没有任何一句法语在其中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