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磁滞回线的船材退磁过程理论分析

来源 :磁性材料及器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ongco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船材的磁学性能极大地影响着舰船的磁性磁场,而大部分船材是由钢铁构成的铁磁性材料.铁磁性材料的退磁过程是将其原来相对有序的磁畴结构逐渐打乱成为磁畴结构“碎片化”的过程.从磁滞回线的磁化过程出发,依托磁畴理论,利用能量极小原理及临界磁场比较的方法,分析比较了常用退磁方法下铁磁性物质的磁畴角分布,从而在理论上获得了船材进行退磁处理后的磁性状态及其稳定性、船材退磁所需的最大临界磁场,对舰船消磁技术的优化与实现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用固相法制备Fe2W型(BaFe2+2 Fe3+16 O27)六角铁氧体材料.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其微结构,并采用Reitveld软件对样品晶体结构进行拟合.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其元素价态,用振动样品磁强计(PPMS-VSM)和FE-2100H永磁仪测试其磁特性.结果表明,样品的XRD谱无杂相,特别是无α-Fe2O3.SEM观察表明晶粒分布均匀并呈良好的六角形结构.XPS分析表明,固相法在氮气保护的情况下能使部分Fe3+转化为Fe2+,试验的可行性得到证实.
采用有机硅树脂作为粘结剂制备了纯Fe软磁复合材料,研究了粘结剂含量、压制压力对纯Fe软磁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和软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硅树脂作为绝缘粘结剂能有效包覆在粉末表面,经过500℃热处理后仍能稳定存在,制备得到的纯Fe软磁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软磁性能.当有机硅树脂添加量为1%,μmax为222;当有机硅树脂添加量在2%时损耗最低,Pcm(1 T,1 kHz)=128.8 W/kg.当成型压力为1100 MPa时,μmax为222.当压力为1.3 GPa时损耗最小:Pcm(1 T,1 kHz)=20
为了在低频段实现薄层高效微波吸收,首先通过机械球磨技术制备了具有易面各向异性的羰基铁粉;其次通过表面改性在羰基铁粉表面沉积了一层纳米SiO2;并通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振动样品磁强计、X射线衍射仪以及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其进行测试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易面各向异性羰基铁@SiO2/聚氨酯复合材料不仅在垂直入射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同时在斜入射条件下也具有优异的吸波性能;在垂直入射条件下,其反射损耗峰在S波段达到了?43 dB,意味着99.99%的电磁波被高效吸收;在入射角度为60°、厚度为1.5
采用普通陶瓷工艺制备了组分为Bi1.3Ca1.45Y0.25Zr0.55V0.4Fe4.05O12的高Bi含量石榴石铁氧体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对物相、显微结构、烧结性能及电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烧结后的物相主要为Bi2.88Fe5O12,晶粒大小约为1~2μm,但当烧结温度高于1090℃后,有第二相BiFeO3和Bi2O3相生成,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微观形貌、介电常数和居里温度基本没有变化,但温烧结度过高则饱和磁化强度降低,铁磁共振线宽显著增大.烧结温度为1060℃所制备的样品综合性能最佳:ΔH=4
为解决两自由度直驱感应电机(Two Degree of Freedom Direct Drive Induct Motor,2DoFDDIM)矢量控制因受端部效应与耦合效应影响而导致解耦错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两自由度直驱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基于一种考虑动态端部效应与耦合效应的2DoFDDIM数学模型,对其解耦过程进行设计,在线计算修正滑差频率,通过MATLAB软件对2DoFDDIM启动、突增负载及给定转速变化等动态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输出转速能够跟随给定,突加负载后恢复稳态时间为
通过添加(B+Bi)复合助烧剂制备CaLaCo永磁铁氧体预烧料.对预烧料的晶体结构进行分析,发现添加复合助烧剂可以降低反应所需的预烧温度,提高饱和磁化强度(σs),晶粒间的粘连明显减少,并在烧结过程中抑制了主相和晶界相间成分的相互扩散,有利于提升M相成分间相互匹配的程度和相纯度,从而获得了更高的磁体性能.磁性能为:Br=454 mT,Hcb=334 kA/m,Hcj=393 kA/m,(BH)max=39.2 kJ/m3.
将不同工艺生产的钕铁硼磁粉和改性热塑性聚氨酯类粘结剂复合,并采用压延成型工艺制备柔性粘结磁体.通过对磁体垂直压延方向和平行压延方向上的磁性能测量,发现通过熔淬-热变形工艺制备的MQA型磁粉在垂直压延方向的磁性能远高于平行压延方向,其最大磁能积达到了73 kJ/m3.通过耐温特性试验对不同类型粘结剂的钕铁硼磁体进行耐温尺寸稳定性测试,发现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经过改性处理后,可以有效提高柔性粘结磁体耐高温尺寸稳定性,在120℃温度条件下,粘结磁体的体积变化率比传统的硫化橡胶粘结磁体降低了19%,并且粘结剂体系中
为了进一步揭示磁性磨粒在锯丝四周的排布规律和磁性磨粒聚集形状,开展了吸附于锯丝表面的磁性磨粒层形成机理研究.根据磁性磨粒的受力特性,建立了磁性磨粒层形成的数学模型,并仿真研究磁场强度对磁性磨粒层的影响规律;结合高速摄影和磁场发生装置设计并搭建观测实验平台,微观研究了磁性磨粒层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镀镍碳化硅磁性磨粒仅在顺磁区吸附,形成磁性磨粒层,其轮廓近似扇环形;磁场强度增大,磁性磨粒层堆积厚度增大.
针对太阳能帆板等长直部件产生的复杂振动,结合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的运动与浮力方程,设计了一种衰减平面内任意方向直线与扭转振动的磁性液体动力吸振器.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吸振器仿真模型,研究吸振器充满磁性液体时顶板形状、永磁体直径和永磁体上通孔半径对吸振器悬浮力和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永磁体直径增大或通孔减小会增大吸振器悬浮力和刚度,采用异形顶板时质量块直线行程更大且顶板形状不影响刚度.最后通过实验研究永磁体直径与磁性液体加入量对质量块所受悬浮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永磁体较大时质量块所受悬浮力随磁性液体添加而增
微磁学模拟的数据后处理是一个复杂且耗时的问题.利用Python语言开发了一款针对仿真软件MUMAX3的自旋波波形后处理工具SWSA(Spin Wave Shape Analyzer),可以对一维、二维的波形图进行批量处理,并且可以进行动态视频显示,能够定性反映磁性结构中某些磁性参数动态变化过程,可视化界面操作和脚本操作的方式也让应用更加方便快捷,对于MUMAX3软件工具链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