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先驱呷哺现“中年危机”罹患大企业病、激励机制缺失

来源 :证券市场红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370210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呷哺呷哺是中式餐饮现代化经营的典范,也是港股“火锅双雄”之一,上市后得到了高瓴资本等机构投资者的青睐。但在公布2020年财报后,股价加速下跌,年内已跌去五成。
   2020年报显示,公司去年营收54.6亿元(呷哺营收35亿元,凑凑营收17亿元),同比明显下滑;净利润从2.88亿元更是跌至不足200万元,延续了2019年以来的下跌趋势。
   呷哺呷哺业绩表现和股价走势让不少卖方机构尴尬。在呷哺呷哺发布2020年报前后,不少券商还在高调看多,譬如安信证券研究员刘文正预期,呷哺股价有望在6个月内涨至29.4港元;国元证券香港公司的研究员陈欣认为呷哺呷哺股票仍可持有,目标价11港元。但最终被事实打脸,目前呷哺呷哺的市价仅有8.51港元。
  

涨价策略走进死胡同?


   呷哺呷哺为何会沦落至此?曾服务于多家大型连锁餐饮公司的李先生向《红周刊》记者指出,去年以来,呷哺不仅扩张明显放缓,在其传统的“主场”华北区域的经营也出现了下滑,“主要是最近两年呷哺的店面和价位普遍做了升级,初衷是想提升品牌形象,但实际过程中反而丢失了原有价格实惠、性价比高的特色和优势,变得高不成低不就,也就被相当一部分老顾客所抛弃”。
   事实上,对于涨价策略,呷哺早已执行多年。呷哺前高管王先生(化名)向《红周刊》记者回忆,2010年前后,呷哺的人均消费还不到30元,“包括一份肉、一份750克的蔬菜拼盘,总价和麦当劳差不多,那时顾客更倾向于选择体验更好、更有性价比的呷哺”。彼时也是呷哺的高光时刻,据他回忆,北京的有些门店即便在工作日,翻台率也都能达到9~10次/天。对于今昔的强烈反差,王先生不胜感慨。
   呷哺启动涨价策略和上市有关的。2014年12月底,呷哺成功在港IPO,但上市初期并未得到港股投资者的认可,2015年全年股价跌幅超过了4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呷哺管理层选择通过涨价来提升基本面。
   “2015~2016年两年间,呷哺的实际人均消费就提升到约50元。”王先生表示,涨价不是不可以接受,但从产业规律的角度,必须给客户提供价格较低的菜品可选择,“就像麦当劳,既有几十块一份的新品不断推出,也保留了十几元一份的麦香鸡汉堡套餐。”
   对于呷哺的经营策略,招商证券分析师丁浙川在研报中指出,呷哺呷哺在2015年前还定位于中低端消费,客单价不超过50元,翻台率接近4次/天;2017年后定位提升为中端,并开启轻正餐化,人均消费上限提升至80元;2019年推出的in xiabuxiabu,意味着呷哺3.0时代,偏中高端市场、人均消费也达到110元;去年推出的LIGHT-POT对应呷哺4.0,又回到了人均消费不超过80元的中端定位。
   “消费者的想法很简单,对呷哺的品牌依赖并没有那么高。”如果仅仅涨价,服务没跟上,那顾客完全可以选择商圈内诸多其他的餐饮品牌。可供佐证的是,在人均消费金额上升的同时,呷哺翻台率明显下滑,从2017年的3.3次/天、下降到2020年的2.3次/天。对于这一变化,公司年报仅仅解释为疫情影响及外卖业务的替代效应。
  

华东华南市场迟迟无法突破


   门店扩张方面,截至2020年底,呷哺+凑凑门店已达1201家,但管理难度也在加大。此外,在餐饮业的关键市场华东、华南,扩张速度也是不如人意的。国元国际研究员陈欣在研报中指出,“呷哺呷哺品牌年初计划新开100家门店,但因疫情及品牌調整影响,进度不及预期”。另外,凑凑开店速度也在放缓,截至今年5月,仅新开店4家,而年初确定的开店目标是70家。
   一方面,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此前曾表示,呷哺的门店规模将对标肯德基,曾喊出过“只要有肯德基的地方,呷哺就要比肯德基多一家店”的口号。但另一方面,贺光启又一直希望在呷哺的门店和形象提升方面取得突破。如此一来,公司的经营战略不可避免地就存在了自相矛盾之处。
   对于贺光启的理念,部分呷哺员工和前员工表示了不同意见。王先生就认为:“呷哺的定位一直就是‘小火锅’,因此与大众型商圈更加匹配,而高端商圈和呷哺的定位不匹配,如果强行提升呷哺品牌,那很可能会进一步限制呷哺的开店数量,比如即便在全北京,高端商圈也就只有十几个。”
   从具体选址的角度,有业内人士向《红周刊》记者表示,近几年街边店的业态已经没落,餐饮品牌的选址更多倾向于商圈,其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的优势,沪苏浙为核心的华东地区商圈在全国商圈总数中居于第一,另外华南地区商圈的地位也愈加重要;东北、西北地区商圈的数量太少,在全国规模中的占比不足1/10,西南地区则由于口味独特,全国性餐饮品牌的进入难度普遍很大。因此,“如何拿下华东+华南市场,是每个大型餐饮品牌的重要目标。”
   相比之下,呷哺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华北市场,长期无法突破华东华南。“其实10多年前,呷哺就曾冲击过上海市场。”有受访者回忆,“当时的呷哺竞争力最强,初入上海市场后,姿态摆得太高,结果功败垂成”,此后也几度把华东作为开店重点,但其间管理层也有过摇摆,最终落得个碌碌无为。
   王先生则向记者表示,因过于倚重华北市场的弊病,在去年疫情期间得到了彻底暴露。“去年北京暴发了3波疫情:年初封城,6月份新发地疫情,年底再度暴发。导致呷哺管理层压力非常大。”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呷哺2020年仍录得了正收益,实属不易。
   此外,因华东华南市场无法取得突破,也掣肘了呷哺正常的门店关停。一般来说,对于经营转差的门店,企业可以选择关闭。譬如在北京市朝外商圈,有业内人士向《红周刊》记者透露,早年这里是呷哺重镇,最多时有8家门店,昆泰门店的业绩也在北京排名前几,但如今悠唐等商圈的重要性已下降、人流量也有所下降,仅在悠唐、昆泰和蓝岛等地有4家呷哺门店。    “如今呷哺新开门店更加困难,如果关掉业绩差的门店,可能会导致门店总数不增反减。”前述呷哺离职高管表示,门店数量是二级市场投资者非常重要的观察指标,如果呷哺门店减少,那么股价很可能会进一步下跌,对此,呷哺管理层也是投鼠忌器。“但亏损门店不关停,又会继续失血。”
   李先生则分析称,制约呷哺扩张的因素有地域性:呷哺起源于北京,口味和整体风格也更适合适应北方市场,在南方市场的营业额表现远低于北方,因此拓展相对缓慢。这也是很多从北方起家、在向全国扩展过程中的餐饮品牌遇到的共性问题。
  “比如北方顾客喜欢羊肉,华东的顾客更偏爱牛肉。”但王先生也指出,口味并非导致华东拓店难的关键原因,“因为差异化也是一种打法。”关键的问题在于,呷哺在错过了进入华东华南市场的最佳时机后,如今华东华南商圈的进入门槛提高、竞争非常激烈,人事和激励制度却跟不上。
  

“肉没肉味”折射出的管理难题


  呷哺为何主推羊肉?除了契合北方消费者的口味,还可能与近两年猪肉价格飞涨有关。此外,呷哺在去年还启动了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的羊肉加工基地,但奇怪的是,有不少消费者却吐槽称,“羊肉太薄,没有肉味”。
   “这种情况有管理上的原因。”一位要求匿名的前呷哺资深员工向《红周刊》记者揭开了其中的秘密:餐饮企业的肉类在使用前会存放在冷柜中,需要使用时再拿出来解冻、切片,而解冻过程中水分等损耗本身就会导致食材重量减少,“但呷哺集团对门店的管理很严苛,一块肉如果出现非正常的重量损耗,就会扣减店长薪酬。这样的考核体系下,门店员工只能在肉类解冻后又尽快放入冰柜中,下次使用时再取出解冻。如此一来,一块肉反复的冰冻、解冻……口味自然就变差了。”
   此外在去年底,呷哺还推出了Light Pot新店模型,新店将探索全时段运营模式,逐步推出下午茶、宵夜等多时段多场景。《红周刊》记者注意到,呷哺呷哺率先在悠唐门店按照Light Pot模型进行了升级改造。有店员表示,升级后的“高级版”门店取消了双人锅套餐,仅保留单人锅。
   不过,据记者观察,呷哺呷哺在运营、标准化等方面仍远不够完美。比如朝外悠唐附近,呷哺呷哺前后开了多家门店,十字路口每个角落有一家,但现在仅剩悠唐和昆泰两家。有食客表示,呷哺昆泰门店在服务、配料上要逊于悠唐的门店,“悠唐门店的配料是自选,而昆泰门店经常只有几种料包”。
  

尴尬的茶米茶


   为突破现有的经营模式,呷哺呷哺近年来频频推出新产品、新模式。譬如2018年底推出了獨立茶饮品牌“茶米茶”,但截至目前,市面上很少能看到独立的茶米茶门店。如此情况与此前贺光启的经营策略有关,其优先把茶米茶的经营权授权给呷哺呷哺、凑凑3~5年,导致茶米茶迄今还在依托呷哺火锅门店开展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国产茶饮品牌如雨后春笋快速扩张,奈雪的茶等头部品牌还抢滩登陆了资本市场。
  茶米茶目前与呷哺门店绑定,依托呷哺的供应链,如大规模独立开店可能已失去最佳的扩张时机。
   贺光启此前表示,茶米茶的客单价较高,在50~60元之间,比星巴克高约15%。但实际上,综合美团等平台的数据,目前依托呷哺门店的茶米茶饮品单价一般不超过25元,而且由于选址也恰好是喜茶等新式茶饮的集中分布地区,因此销售数据普遍低于喜茶、奈雪的茶等品牌。
   “单纯就茶米茶来说,定位是没问题的。”有呷哺资深员工向《红周刊》记者表示,茶米茶相对较低的价格也是其优势,避免和一线品牌的直接竞争。“茶米茶的深层问题在于管理和股权架构。它是由贺总独立创办的品牌,并不在呷哺集团的体系内。”而且茶米茶总是占据了呷哺和凑凑门店入口处的优质位置,茶米茶的员工也和门店员工统一着装,“但是茶米茶的收益,呷哺集团的员工是无法参与分享的。”
   耐人寻味的是,《红周刊》记者注意到,凑凑一直不提供可乐等火锅店最常见的碳酸饮料,难道这是为了避免影响茶米茶的销量?
   王先生则否认了这一点,“凑凑的定位和价格比较高,来凑凑吃饭的顾客,也完全有经济能力再消费一杯味道更好的奶茶。”而碳酸饮料的价格比较低,更契合呷哺的客户,也受到呷哺门店员工的欢迎。
   具体来说,可乐为代表的传统碳酸饮料坪效和性价比非常高:(1)可乐机操作台的占地面积少于1平米;(2)可乐的成本和价格也很低。“特别是在经过近几年纸价上涨后,以及纸吸管替代塑料吸管,可乐的成本甚至都小于饮料杯+吸管。”可乐等饮料更易被追求性价比的呷哺顾客所接受。
   总之,茶米茶入驻呷哺门店对呷哺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构成了挑战,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茶米茶和呷哺体系员工的矛盾。茶米茶直接依托呷哺高效的物流体系,节省了不少成本,但这部分成本实际上也被呷哺所承担了。茶米茶的操作台面积约为10平米,远大于饮料机,坪效降低不少……
   一位采访对象表示,“在悠唐等部分门店,茶米茶对门店的贡献为正;但整体来看,在大部分呷哺门店中,茶米茶的经营成果不如预期。”
  

被吐槽无股权激励,薪酬结构死板


   呷哺业绩走弱的同时,公司高层人事结构也发生了动荡。4月中旬,呷哺旗下凑凑业务的CEO张振纬离职;5月,行政总裁赵怡被解除职务;6月中旬,董事会又称“赵女士的管理方式及理念与董事会其他成员存在重大差异”,建议罢免赵怡的执行董事职务。不过赵怡其后发布《个人声明》,历数个人为呷哺作出的贡献,公开反击呷哺董事会,建议“改组集团公司中关键子公司的董事会组成和总经理任命”。
   就呷哺的发展而言,双方的分歧在哪里?在《个人声明》中,赵怡认为呷哺应回归物超所值的大众模式,“轻投入、平价格、高翻台、以及套餐方式”将成为主流。而呷哺创始人贺光启近些年接受采访时,多次表达了对拓展高端业务和品牌的渴望。    在薪酬体系设计上,海底捞的激励机制一直被业内所称道和模仿,相比之下,呷哺呷哺的薪酬体系就非常保守。几位受访者均表示,呷哺仍然是最传统的“工资+奖金”的薪酬体系,而且考核很严格,一旦没有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其奖金就很难拿到手。十多年前,呷哺员工的薪酬尚排在业内前列,但如今,“比如在一个商圈内,呷哺店长的收入大概率比商圈内其他餐饮企业低”。
   近几年,股权激励大行其道,餐饮业内管理水平最高的麦当劳早早地引入了合伙人制度,事实证明效果显著,那么,呷哺是否也采用了这个机制呢?
   王先生指出,“据我所知,呷哺上市初,仅给少数总监级的管理层干部发放了少量的股权激励,其后再无进展。”他还对比了海底捞和呷哺的不同,海底捞是用人的价值来弥补管理机制的不足,呷哺则相反,管理制度更科学,但对员工激励很差。
   “说实话,呷哺的员工都非常羡慕海底捞的员工。”王先生直言,呷哺长期不给核心员工发放股权,对应的就是员工高流动性。“有些员工看似职级不高,但岗位却很重要。这些有进取心的骨干抱憾离开后,留下来的员工普遍有着‘打工人’心态、满足于现有工资收入,也就形成了‘逆向淘汰’。”
  

“台干”增多,骨干纷纷离职管理层臃肿,高层战略摇摆不定


   凑凑也是如此。2016年4月,凑凑首家门店在北京三里屯通盈中心亮相。彼时呷哺副总裁李意雯、凑凑总经理张振纬曾向媒体表示,凑凑与呷哺是兄弟公司,会独立运作,未来也可能独立上市。如今凑凑的模式被证明成功,但独立上市一事却再无进展。
   “凑凑是否应该独立IPO?管理层肯定是有分歧的,至少2017年后公司内部再也没有听到过凑凑独立上市的讨论。”有知情人士透露。也就在今年4月,一手培养了凑凑的张振纬从呷哺离职,震动市场。“对于一个知名品牌CEO来说,独立上市既是对个人声誉和能力的证明,實际的股权收益也很吸引人,如果凑凑能上市,那张总也可能就不会走了”。
   张振纬、赵怡的离职不是个案。人事层面,呷哺近些的一些变动令员工看不懂。出生并成长于台湾的贺光启曾表示,不同于传统台企中管理上依赖“台干”的风格,呷哺创始之初就致力于本地化,特别是北京市场。加之彼时“台干”的薪酬成本很高,因此呷哺管理层中一直是本土员工为主。
   但在近两年,呷哺管理层中的“台干”越来越多,而原本与呷哺共同成长起来的管理层则不断离去。“现在集团管理层大部分已经是‘台干’了。”一位已离职的呷哺资深员工坦言,“在度过了‘亚洲四小龙’时代的辉煌后,台湾市场越来越封闭,近十年来,我们也几乎看不到台湾市场诞生了某个特别成功的餐饮品牌,从业者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而大陆市场最近几年突飞猛进,管理水平上已经不再落后。”换言之,“台干”能否胜任呷哺的工作要求,值得怀疑。那为何呷哺会出现这种不同寻常的人事变动?受访者均表示,“我们也不理解贺总到底是出于什么想法。”
   高层经营理念的反复“折腾”也加剧了员工们的紧张和疲惫。王先生指出,“企业经营就是这样:最高层理念哪怕有些许调整,传递至基层员工、影响也会放大。更何况,呷哺近两年的战略调整太频繁,令员工们无所适从。”
  譬如去年疫情期间,呷哺推出了“呷哺呷烫”。此前麻辣烫行业已经诞生了杨国福等成功的连锁品牌,被证明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
   几位受访者表示,包括赵怡在内的多数管理层都很看好呷哺呷烫,价格较低、占用面积小,适合外卖,“未来不排除以‘呷哺呷烫’的形象、单独开店。”但试行一年,呷哺呷烫的发展却归于沉寂。“贺总不重视,不给呷哺呷烫分配更多资源。”
   前述资深员工也描述了一个细节:“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今年3月,呷哺办公大楼3楼,突然开辟出一块新的办公区,原本呷哺的管理层队伍就过于庞杂,特别是在门店规模无法取得突破、一线员工压力很大的情况下。更意外的是,新办公室后来挂出的工牌并非‘呷哺某高管’,而是‘光启公司CEO’,看到这一幕,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
   不过今年5月底,在宣布解除赵怡职务的同时,贺光启接任总裁一职。他不久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能把呷哺、凑凑的资源整合成功,在华东、华南地区的新开门店也会有所突破,预计门店增速可达200~300家/年。
   贺光启能否革除弊病?呷哺能否逆转颓势?《红周刊》将持续关注。
其他文献
上证指数过去两周下跌后稍有回升,今后两周它可能会如何发展呢?下面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周线图(见图1):图1 上证指数周线图  从周线图上我们看到,上证指数5月28日那周强力冲到汇聚压力区域F5=3578/XOP=3617后遇阻回撤,两周前回升到这个汇聚区域后再次遇阻下跌,令它出现掉头下跌的危险。大盘上周跌到原压力点位F3=3482处,本周稍有回升,但仍收盘在MACD预测指标线之下。6月18日那周的下
期刊
2021年7月15日,国内健康智能硬件领军企业——倍轻松(688793.SH)在科创板正式登陆。作为一家专注于健康产品创新研发的高新技术企业,倍轻松长期以智能便携按摩器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为主营。早在2001年,公司便推出了首款便携按摩器产品,并在之后设计不断优化、功能不断丰富,持续引领市场。   通过在智能硬件制造领域的多年专注,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内智能便携按摩器行业的领军企业,并
期刊
年年月月都有新变化。在市场进入今年下半场之际,又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如前期过度透支成长性的酒茅、药茅开始出现上涨乏力、价值回归的迹象;一些估值低、現金分红好的价值蓝筹不涨反跌;一些前期的龙头股调整带动整个板块回调;市场又出现了炒作所谓新赛道、机构抱团继续推高时髦概念题材股的现象。   值得关注的四个问题   从当前市场走势的情况看,从经济基本面分析,市场有基础和条件走慢牛和长牛,但市场深幅调整的
期刊
近期在缺芯逻辑的背景下,半导体行业年内产能紧张难以缓解,行业持续高景气。科技主题类基金再次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比如博时基金科创团队基金经理肖瑞瑾,他在管的多只产品都与科技主题相关。   肖瑞瑾2012年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任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主题组投资总监助理、TMT投研一体化小组负责人兼基金经理。其代表作博时回报灵活配置,在2019年一举成名,当年全年录得净值增
期刊
在此前题为《炬芯科技携MP3芯片进军科创板,关联交易助力下难脱同业竞争之嫌》的文章中,《红周刊》记者曾指出,炬芯科技与台湾知名半导体企业瑞昱关系莫逆,其实际控制人及近亲属参股且任瑞昱公司董事,且公司还委托瑞昱为其设计及生产芯片,瑞昱在其主要供应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除了上述问题,《红周刊》在进一步梳理过程中还发现,炬芯科技在信息披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信息披露不充分问题,譬如主要原材料价格隐而
期刊
7月15日,华蓝集团(301027.SZ)正式在创业板挂牌上市,本次发行价格为人民币11.45元/股,发行股份数量为3680万股。公开资料显示,华蓝集团主营业务为工程设计、国土空间规划、工程总承包管理及工程咨询服务,公司在近期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立足华南,在广西实现了8%-10%市场份额。此外,华蓝集团以“总部+区域中心+分公司”形式布局国内市场,致力于成为中国城乡建设领域一流的全过程综合服
期刊
证监会对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其中就包括伪市值管理。所谓伪市值管理,就是以市值管理之名行操纵股价之实。市值管理与操纵股价之间在理论上是有清晰边界的,但因为有伪市值管理的搅和,这个边界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了,也因此把真市值管理的名声给搞臭了,市值管理已经和伪市值管理混为一谈,成为一个容易让人引起操纵股价联想的负面符号。由于真市值管理仍然受到政策鼓励,而伪市值管理又总是打着市值管理的旗号,两者之间确
期刊
华泰证券:截至5月,财政收紧的程度相较去年仍相当于6个点的GDP左右(年化);即便加上政策性银行债、城投债等更加“广义”的财政融资项,年初至今财政扩张进度明显滞后于历史同期。不过,正如我们在此前发布的报告中提到的,财政政策同比收紧幅度最大的阶段可能正在过去。5月财政紧缩的幅度已较4月有所改善,盈余规模开始收窄。往前看,6月起财政收入的基数将快速抬升、财政赤字有望“被动”上升。同时,随着3-4季度外
期刊
刚刚摘帽的金花股份日子依然不太平。因部分股份将被拍卖,或将导致公司实控人变更,实控人“迷局”越来越扑朔迷离。股份将被拍卖 实控人变数再起  2021年6月17日晚间,金花股份发布《关于控股股东所持公司部分股份将被司法拍卖的提示性公告》称,西安市中级法院发布公告,将公开拍卖公司控股股东金花投资持有的公司股份6689.77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17.92%,占其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93.63%,上述股份
期刊
6月29日,主做钢业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欧冶云商发布了招股说明书,向创业板发起冲击。查看该公司招股书披露的经营业绩情况,可发现公司的营收和业绩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态势:2018年至2020年,营收分别实现284.4亿元、559.8亿元和747.7亿元,同比增长1153%、96.8%和33.56%;2019年和2020年归母股东净利润分别为5125万元和2.7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6%和439.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