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是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区。多年来,农业生产受“水制约”严重。为了破解这个问题,吉林省通过争取国家项目和投资,出台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度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但是农业发展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水制约”。本文通过阐述这些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吉林省农业生产的“水制约”问题。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生产;水制约;策略
中图分类号:S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1-06-2
近年来,吉林省针对春季的气候特点,切实加强了抗旱能力的建设。重点开展了灌区治理、涝区改造、机械深松整地、打井开源、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旱田节水灌溉、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等一系列粮食增产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措施,促进了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吉林省的农业生产面临“水制约”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1 吉林省农业生产面临的“水制约”问题分析
1.1气候不确定性增加,粮食产量丰收波动较大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吉林省旱、涝、雹、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明显增加,对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相关资料显示,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几乎是“十年九春旱”。仅2000年以来,就有5年发生严重干旱,年平均降雨量402.5毫米,与“九五”初期相比减少140多毫米。而且,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已由春旱发展到整个作物生育期干旱。1997年发生大旱以来,年均旱灾面积达到40多万公顷。2009年的严重伏旱持续达40余天,几乎所有农田及作物无一幸免,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减收,重旱区面积达10万公顷。另外,风、雹、涝等气象灾害和病虫等生物灾害发生年份也有所增加,对粮食增产十分不利。特别是在2009年大旱之后,2010年汛期又遭遇了严重洪涝灾害,旱、涝灾害交替频繁,导致粮食产量丰收波动较大。
1.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打破
由于历史原因,吉林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代久远,工程老化失修,大型灌区的不少骨干建筑物损坏严重,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损坏率较高,涝不能排、旱不能灌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吉林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多,其中水田面积仅占旱田播种面积的1.7%。特别是水田沟渠硬化,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说明吉林省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益。
1.3耕作方式落后,导致土壤地力下降严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吉林省农民重用地、轻养地现象比较普遍。吉林省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很少施用有机肥,作物秸秆几乎不还田。近年来,就地焚烧秸秆的现象随处可见,加之大面积使用小型机具耕种耕层浅,30年来大部分农田没有得到深松深翻,致使耕层土壤板结,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少,保肥保墒性能减弱,抗逆性能下降,风蚀水蚀加重。吉林省耕地黑土层厚度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80厘米减少到目前的30厘米,有机质含量下降0.06个百分点。而且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土壤理化性状不断恶化,黑土地越种越瘦,耕地质量下降已成为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阻碍因素。
1.4节水农业发展不快,抗旱节水技术措施推广应用还没有大的突破
吉林省虽然是农业大省,但节水农业发展缓慢,农田灌溉多数采用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水方式。灌区渠系的利用系数在0.50以下,设施化建设十分薄弱。由于吉林省灌溉方式落后,水的利用率只有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5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2公斤以上的水平。可见,农业用水浪费相当严重。
2 解决“水制约”问题的策略建议
吉林省在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水资源短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从吉林省的实际出发,要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破解农业生产“水制约”问题是当务之急。作者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重点,以设施化为手段,以防洪除涝、抗旱灌溉为重点,以投入为保障,给出了解决吉林省水制约问题的策略,旨在实现吉林省农业生产的稳定、高产和高效。
2.1大力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
加快水利发展改革,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加强引水灌溉、江河堤防和水库加固等一些工程的建设,提高水利工程防洪和灌溉的技术。一是加快防洪体系建设。建立吉林省各类防汛预案及应急管理制度,完善防汛指挥自动化系统,加快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满足农业生产对防洪设施的要求。结合吉林省的实际,重点实施完成第二松花江及五大围堤的加固建设,完成饮马河、拉林河、伊通河等江河险工险段建设,实现堤防标准基本达标。完成雾开河、新凯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太平池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13座小Ⅰ型和40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二是加强吉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快饮马河、松沐、松城三大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启动双阳、黑顶子、万宝等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水利水毁工程修复重建,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修复重建任务;三是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力度。加强吉林省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重点搞好抗旱、抗低温和防雹工作,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范能力,努力实现抗灾夺丰收。
2.2发展节水农业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农业经验,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2.2.1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 根据吉林省水源条件,适当控制水田面积。对于打井开源,要统一规划布局,并在搞好勘测的情况下科学安排。科学处理好农业用水与生活、生态用地的矛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中型水库被生活和生态占用的水量要向农业灌溉用水返还。
2.2.2搞好水田及灌区改造 农业节水,水田是重点。加强灌区改造,提高灌溉能力和效率十分重要。渠灌区要因地制宜,实行引、蓄、提、保水相结合,应充分利用吉林省的雨洪资源,重视非常规水源和合理利用。提高节水灌溉面积率,就要加快水田标准粮田建设,重点搞好渠系建设,防止农田用水跑、冒、滴、漏。
2.2.3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调动吉林省的积极性,继续推进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设施化水平。2010年吉林省在双阳区建立了4500亩旱田节水灌溉示范区,2011年在五个产粮县(市、区)面积扩大到20万亩,建设了408个节水灌溉作业区。2012年,建设150个节水灌溉作业区,重点打造榆树市节水灌溉示范区。这是吉林省政府规划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目的要在粮食主产区着力打造以设施化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下水资源条件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科学规划建设。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运行管护机制,以达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同时,也要积极推广膜下滴灌技术,重点发展蔬菜、瓜果及经济作物等节水灌溉面积。
2.2.4改进传统的耕作方式 吉林省应该建立用地养地制度,推广科学施肥、重镇压、机械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措施,提高土壤地力和蓄水保墒能力。长期以来吉林省沿用的铧式犁翻整地制度,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采用机械灭茬为主的耕整地方式,造成耕地越种越瘦,越种越硬,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风蚀与水蚀加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吉林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根据生产实践,吉林省应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这项技术革命,有利于恢复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节约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促进传统耕作方式的改变。要切实加大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地方政府要做好组织实施,选好项目区,做好群众的动员工作,提早做好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机械配套等各项准备工作。要加快与保护性耕作相配套机具的选型和研制,扩大免耕播种机应用面积,秸秆一定要机收粉碎还田或高留茬还田,严禁焚烧。
2.2.5有效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要加快吉林省人工增雨工程项目建设,就要着眼于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满足对可降雨云系全天候、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建立吉林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常年业务化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减少雹、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农业生产服务。此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雨水集蓄利用。
2.2.6构建完善的节水农业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根据吉林省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应该建立完善的抗旱预警系统、专家咨询系统、机艺结合技术运用和储备系统、旱作农业和节水技术计算机数据库。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一大批吉林省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队伍。
2.3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实行严格管理、科学调度、有效分配,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在吉林省有需求、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发挥协会组织在集约节约用水上的中介服务及管理作用。推进农民参与管理,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参与节水的积极性,构建切实可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逐步建立良性的农业节水发展机制。
2.4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我国对农田水利化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吉林省农田水利化建设欠账较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要进一步增加水利建设在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应重点加强节水农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抗旱品种研发、鼓励农民节约农田用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用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如吉林省旱田节水灌溉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仅靠专项资金难以保证工程项目建设所需。应该整合吉林省的农发、水利、发改、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打捆使用,以保证项目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张清刚.淄博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农技服务,2009,(06).
[2]谭中明,冯学峰.健全我国农业巨灾风险保险分散机制的探讨[J]. 金融与经济,2011,(03).
[3]李其明,梁有勇.博白县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 广西农学报,2011,(02).
[4]王顺生.粮食工程也是极为重要的生命线工程[J]. 粮食流通技术,2010,(05).
作者简介:丁冬,硕士学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吉林省;农业生产;水制约;策略
中图分类号:S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1-06-2
近年来,吉林省针对春季的气候特点,切实加强了抗旱能力的建设。重点开展了灌区治理、涝区改造、机械深松整地、打井开源、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旱田节水灌溉、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等一系列粮食增产重大工程项目和技术措施,促进了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吉林省的农业生产面临“水制约”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分析。
1 吉林省农业生产面临的“水制约”问题分析
1.1气候不确定性增加,粮食产量丰收波动较大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吉林省旱、涝、雹、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几率明显增加,对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相关资料显示,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几乎是“十年九春旱”。仅2000年以来,就有5年发生严重干旱,年平均降雨量402.5毫米,与“九五”初期相比减少140多毫米。而且,干旱持续时间长,受灾面积大,已由春旱发展到整个作物生育期干旱。1997年发生大旱以来,年均旱灾面积达到40多万公顷。2009年的严重伏旱持续达40余天,几乎所有农田及作物无一幸免,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减产减收,重旱区面积达10万公顷。另外,风、雹、涝等气象灾害和病虫等生物灾害发生年份也有所增加,对粮食增产十分不利。特别是在2009年大旱之后,2010年汛期又遭遇了严重洪涝灾害,旱、涝灾害交替频繁,导致粮食产量丰收波动较大。
1.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打破
由于历史原因,吉林省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年代久远,工程老化失修,大型灌区的不少骨干建筑物损坏严重,大型排灌泵站老化损坏率较高,涝不能排、旱不能灌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吉林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多,其中水田面积仅占旱田播种面积的1.7%。特别是水田沟渠硬化,跑、冒、滴、漏现象严重。说明吉林省水资源利用率极低,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益。
1.3耕作方式落后,导致土壤地力下降严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吉林省农民重用地、轻养地现象比较普遍。吉林省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很少施用有机肥,作物秸秆几乎不还田。近年来,就地焚烧秸秆的现象随处可见,加之大面积使用小型机具耕种耕层浅,30年来大部分农田没有得到深松深翻,致使耕层土壤板结,容重增大,孔隙度减少,保肥保墒性能减弱,抗逆性能下降,风蚀水蚀加重。吉林省耕地黑土层厚度已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60~80厘米减少到目前的30厘米,有机质含量下降0.06个百分点。而且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土壤理化性状不断恶化,黑土地越种越瘦,耕地质量下降已成为吉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阻碍因素。
1.4节水农业发展不快,抗旱节水技术措施推广应用还没有大的突破
吉林省虽然是农业大省,但节水农业发展缓慢,农田灌溉多数采用大水漫灌的落后灌水方式。灌区渠系的利用系数在0.50以下,设施化建设十分薄弱。由于吉林省灌溉方式落后,水的利用率只有4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每立方米水的粮食生产能力只有0.85公斤,远低于发达国家2公斤以上的水平。可见,农业用水浪费相当严重。
2 解决“水制约”问题的策略建议
吉林省在着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中,水资源短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因素。从吉林省的实际出发,要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着力破解农业生产“水制约”问题是当务之急。作者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为重点,以设施化为手段,以防洪除涝、抗旱灌溉为重点,以投入为保障,给出了解决吉林省水制约问题的策略,旨在实现吉林省农业生产的稳定、高产和高效。
2.1大力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
加快水利发展改革,推进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提高抗旱排涝能力,加强引水灌溉、江河堤防和水库加固等一些工程的建设,提高水利工程防洪和灌溉的技术。一是加快防洪体系建设。建立吉林省各类防汛预案及应急管理制度,完善防汛指挥自动化系统,加快防洪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满足农业生产对防洪设施的要求。结合吉林省的实际,重点实施完成第二松花江及五大围堤的加固建设,完成饮马河、拉林河、伊通河等江河险工险段建设,实现堤防标准基本达标。完成雾开河、新凯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完成太平池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完成13座小Ⅰ型和40座小Ⅱ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二是加强吉林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继续加快饮马河、松沐、松城三大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启动双阳、黑顶子、万宝等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快水利水毁工程修复重建,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修复重建任务;三是加大农业防灾减灾力度。加强吉林省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重点搞好抗旱、抗低温和防雹工作,加强应急演练,提高防范能力,努力实现抗灾夺丰收。
2.2发展节水农业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农业经验,把发展节水农业作为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
2.2.1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用水结构 根据吉林省水源条件,适当控制水田面积。对于打井开源,要统一规划布局,并在搞好勘测的情况下科学安排。科学处理好农业用水与生活、生态用地的矛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中型水库被生活和生态占用的水量要向农业灌溉用水返还。
2.2.2搞好水田及灌区改造 农业节水,水田是重点。加强灌区改造,提高灌溉能力和效率十分重要。渠灌区要因地制宜,实行引、蓄、提、保水相结合,应充分利用吉林省的雨洪资源,重视非常规水源和合理利用。提高节水灌溉面积率,就要加快水田标准粮田建设,重点搞好渠系建设,防止农田用水跑、冒、滴、漏。
2.2.3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调动吉林省的积极性,继续推进旱田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设施化水平。2010年吉林省在双阳区建立了4500亩旱田节水灌溉示范区,2011年在五个产粮县(市、区)面积扩大到20万亩,建设了408个节水灌溉作业区。2012年,建设150个节水灌溉作业区,重点打造榆树市节水灌溉示范区。这是吉林省政府规划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目的要在粮食主产区着力打造以设施化为重点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要坚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地下水资源条件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科学规划建设。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运行管护机制,以达到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同时,也要积极推广膜下滴灌技术,重点发展蔬菜、瓜果及经济作物等节水灌溉面积。
2.2.4改进传统的耕作方式 吉林省应该建立用地养地制度,推广科学施肥、重镇压、机械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措施,提高土壤地力和蓄水保墒能力。长期以来吉林省沿用的铧式犁翻整地制度,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采用机械灭茬为主的耕整地方式,造成耕地越种越瘦,越种越硬,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下降,风蚀与水蚀加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吉林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根据生产实践,吉林省应大力推行保护性耕作。这项技术革命,有利于恢复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节约生产成本,增加产量,促进传统耕作方式的改变。要切实加大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工作力度。地方政府要做好组织实施,选好项目区,做好群众的动员工作,提早做好技术推广、农民培训、机械配套等各项准备工作。要加快与保护性耕作相配套机具的选型和研制,扩大免耕播种机应用面积,秸秆一定要机收粉碎还田或高留茬还田,严禁焚烧。
2.2.5有效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 要加快吉林省人工增雨工程项目建设,就要着眼于建成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的“人工增雨防雹作业指挥系统”,满足对可降雨云系全天候、人工增雨防雹作业,建立吉林省人工增雨防雹作业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常年业务化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减少雹、旱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农业生产服务。此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雨水集蓄利用。
2.2.6构建完善的节水农业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根据吉林省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应该建立完善的抗旱预警系统、专家咨询系统、机艺结合技术运用和储备系统、旱作农业和节水技术计算机数据库。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一大批吉林省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队伍。
2.3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实行严格管理、科学调度、有效分配,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在吉林省有需求、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发挥协会组织在集约节约用水上的中介服务及管理作用。推进农民参与管理,调动农民和社会各方面参与节水的积极性,构建切实可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逐步建立良性的农业节水发展机制。
2.4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我国对农田水利化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但由于吉林省农田水利化建设欠账较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要进一步增加水利建设在吉林省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增加财政专项水利资金。应重点加强节水农业的扶持力度,制定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抗旱品种研发、鼓励农民节约农田用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为旱作节水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用于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如吉林省旱田节水灌溉项目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仅靠专项资金难以保证工程项目建设所需。应该整合吉林省的农发、水利、发改、国土、农业等部门项目,资金打捆使用,以保证项目建设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张清刚.淄博市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农技服务,2009,(06).
[2]谭中明,冯学峰.健全我国农业巨灾风险保险分散机制的探讨[J]. 金融与经济,2011,(03).
[3]李其明,梁有勇.博白县粮食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J]. 广西农学报,2011,(02).
[4]王顺生.粮食工程也是极为重要的生命线工程[J]. 粮食流通技术,2010,(05).
作者简介:丁冬,硕士学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