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参与教育改革的理性辨析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z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参与教育改革一直被看作是提升学生自主性、完善教育治理的重要方式.但“学生参与教育改革”命题本身存在模糊性,对学生参与的正当性、现实性、有效性和条件性缺乏必要认知.学生参与的前提是要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生参与不意味着全员参与,也不等同于割裂与家长参与的关联.学生参与教育改革,不只是把学生当作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或主体要素,而是围绕学生成长所做的一项教育设计,该设计具有整体性、贯通性和规范性特征.任意组织或邀请学生参与不明确以学生成长为目的的教育改革的行为,都值得反思和警惕:反思学生参与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警惕以学生参与的名义使教育改革真正主体隐身或推责.
其他文献
课堂沉默是课堂中学生外在呈现无声、非言语状态,但内在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参与着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师生课堂表达的一种具体现象,课堂沉默长期遭到误读.在课程变革及追求学生主体性的背景下,关注课堂沉默的积极价值,有助于还原真实的课堂生态.在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留白、帮助教师诊断教学、消解教师话语霸权和促成民主师生关系等方面,课堂沉默具有较大的可能价值.教师可通过积极看待课堂沉默、精准解读课堂沉默和巧妙运用课堂沉默等举措开发利用课堂沉默,促成高质量的课堂参与.
网络欺凌已成为中小学生参与网络生活的巨大安全隐患.语言暴力因其突发性、低成本性、隐匿性等特质威胁着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网络保护以及学校防治欺凌的责任进行了规定,对构建学校预防体系具有实践导向价值.结合国内外治理经验对落实学校责任构建预防路径提出如下建议:分阶段开展网络素养课程;构建关怀的学校氛围;建立有效欺凌防范机制.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在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历史时刻,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党史教育,对于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来说能够发挥出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来说,党史教育既是最有力的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最强大的思想信念教育,能够有效振奋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对于帮助高校大学生了解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举措.现阶段高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党史教育,建立党史思政教学体系,并逐渐将其构建为长效机制,可有效地将党史教育深刻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为探索高校教师教育者、教研机构教研员与中学教师之间的共同体建设,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活动理论,提出了“U-T-S”教研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U-T-S”教研共同体的具体实施路径包括协同教研、专题培训、协同备课、同课异构、课题研磨、教师反思、工作坊研修,旨在更好地促进中学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和专业发展,为教育管理者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新时代乡村卓越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提升农小校内生发展活力、实现乡村教育治理现代化、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意蕴.其主要由乡村教育情怀、乡土文化传承、家校有效沟通构成,通过构建乡土化职前培养课程体系、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丰富教育生活实践反思智慧等途径予以培养,旨在为造就一支扎根乡村、热爱乡村、奉献乡村且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新时代乡村师资队伍提供智力支撑.
学生品德修养教育是提升学生自身素质与促进其社会化的重要途径.社会转型期学生修养教育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要发挥传统文化思想的积极德育功用,克服传统文化中的弊端和不合理部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道德重建中的作用,重新建构新时期的学生道德体系,体现道德重建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在这个阶段,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实践和探索,还需要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理论研究.聚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国际研究,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20年收录于WoS核心合集的权威期刊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揭示其核心文献增长、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研究国家、研究主题与学位类别等分布特征,提出未来立足中国需要借鉴国际经验统筹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建议: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论研究;注重不同专业学位类别的案例研究;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资源支撑
伟大抗疫精神的出现是中华民族不惧艰难险阻、积极应对新型公共卫生危机下的真实写照,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理论升华,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众多鲜活的案例素材.面对疫情下的思政课教学,教师要结合当下抗疫精神的时代背景,克服线上教学困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信息技术使用不娴熟等诸多障碍,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案例,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经历了以探索教劳结合为中心的政策萌芽起步阶段、促进工农业生产的政策发展初期阶段、偏向政治化的政策偏执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建设的政策转变阶段、体现个体价值的政策发展阶段.呈现出以社会需求为主要推手的劳动教育政策形成机制、以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为导向的劳动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过程保障、以经济学话语为主导的政策话语规则.新时代劳动教育政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政策形成机制、以育人为主继续倡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共存的政策价值取向、加强资源开发与师资建设的政策过程保
把握深度教学的实质,探寻实现深度教学的基本路径,是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深度教学的核心是知识意义的生成,从意义出发,深度教学需要生成知识的体验性意义、结构性意义、应用性意义和理想性意义.生成体验性意义需要重视知识的经验基础,基于学生生活体验达成知识理解;生成结构性意义需要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发挥学生认知结构对知识的同化作用;生成应用性意义需要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实用性;生成理想性意义需要挖掘知识的理想性价值,以知识学习促进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