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职业延伸教育必要性分析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ong8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高职高专职业教育在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技能型人才,构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但据调查发现,其毕业生远期职业能力发展、职业素质提升等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三年制高职高专教育具有学制短、职业属性强的特点,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则因学业繁重,校内教育更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职业教育,在校教学难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学生毕业后普遍关注学业延伸、专业能力拓展及职业能力提升三大领域,主要涉及十项具体热点问题.对这些问题,学生离校后迫切需要解决却难以解决,不同程度影响职业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热点问题,在学生离校后开展职业延伸教育,以弥补在校教育的不足.
其他文献
为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程组提出“电路知识思维导图学习法”,目的在于运用图文并茂的方法,促使学生把握电路各个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关层级.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促进某个重要知识点的巩固和比较,有助于把握整章内容及各章相互关联,把脉整门课程的内容并打通复习,还可以迁移应用到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目前,汽车企业仓储车辆停放存在难以控制商品车停靠的前后距离,经常发生返工现象,效率低,容易造成停车事故等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引入仓储车辆智能停放系统,包括至少一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至少一组报警装置,通过报警的方式辅助完成车辆的停放.此研究结合一汽物流有限公司车辆停放现状,能提高车辆停放效率、停车方法安全性等.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影响了电子信息领域原有技术架构和发展模式,现有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已不能有效支撑专业发展.将人工智能所要求人才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与课程体系进行链接,构建本科四年贯穿四级实验实践体系,实现面向人工智能领域实践的梯度化.通过课程与实践体系,实现面向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结合康复医学专业的临床教学需求,构建以案例治疗过程为顺序的逐级深入沉浸体验式教学模式,具体教学环节包括导入案例、患者症状表现沉浸体验教学、康复师治疗角色沉浸体验教学、患者治疗角色沉浸体验教学和沉浸体验教学演练等多个教学过程,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
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不能满足职业发展规律,表现在学生所学内容与工作现场应用有脱节,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成败,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刻不容缓.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以供电专业为例,提出构建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解决方案,通过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并阐释相应的操作模式:构建三元制课程体系;融岗位标准及技能考证内容于教学内容;纳职业技能大赛精神于教学实施过程.该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调整,山东省于2020年开始执行新的专业优先的高考招生模式.探讨在专业优先的高考志愿填报模式下,矿业类专业应该积极调整的招生政策.
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教育为社会、个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货币收益,也包括非货币收益.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对文中涉及的非货币收益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指出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的重要性,阐述职业教育非货币收益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指明了中国发展的新方位.那么,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如何认识处于新时代的中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只有深入理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了解今日之中国,才能更加明确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针对以上问题,以介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辛向阳教授所著的《中国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以系统性的理论阐释,向世界宣介
期刊
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具有即时互动、多元评价等优势的在线课程逐步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在线开放课程的内容建设、选取与开发、运营与维护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基于泛雅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开发运行模式,通过调查分析运行效果,表明课堂效率得到提升,达到预期目标.
培养研究生拥有独立自主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当前以科研为主高校对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要求之一,尤其是“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对学校科研环境加大投入力度,深入实施研究生创新发展战略,高效、精准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从理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具体问题出发,重点解决研究生创新性科学思维与科学表达方面的问题,探索“双一流”目标建设中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具体途径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