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古印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灾荒,饿殍遍野,就连释迦佛本人,也三天没化到斋饭了。一位跟随佛出家的弟子,实在不忍心看着佛挨饿,就将自己仅有的衣服卖了,买了一捧白米煮熟了供养佛祖。
佛祖见了白米饭很是惊讶,问米从何而来?弟子如实禀告。释迦佛感慨说,僧衣是佛、法、僧三宝的标志,如此贵重的东西换来的米饭,我吃不消啊。
弟子诧异问,您老人家吃不消,天下还有谁能吃得消这碗饭?
佛问你父母健在否?弟子说健在。佛说快给你父母送去,他们吃得消。佛祖教导弟子说,父精母血孕育了你,又千辛万苦将你养大成人,这份大恩德,你怎么也报答不尽啊!
无独有偶,同时代的中国圣人孔夫子,也提出“百善孝为先”,将人的孝道放在善行之首。孔子传人孟子的观点就更明确了,认为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尽孝道的人,禽兽不如!儒家的孝道到了极致处,连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头发,令父母担忧,即为不孝。
为何古代圣贤,均不约而同将孝道列为人性中的至善?细细思维,孝道是善的种子,是人类将善举由近到远,由涓涓细流到汪洋大海,由温馨的小爱扩展到神圣的大爱的必然进程。能孝敬父母,便懂得感恩。具有感恩心的人,必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继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继而牢记“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古人将忘记“仁义礼智信忠孝悌”之人,称为“忘八”),将圣贤理融入血脉,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谦谦君子。
这份华贵,绝不是名牌服装和高级化妆品的包装,而是来自于长年不懈的修身养性,即便是衣着朴素,即便是素面朝天,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的“温良恭俭让”,能给任何相貌平平者平添润物无声的美丽风采,这是道德的风采、这是善良的风采,这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五千年的东方风采!
然而,在现实主义思潮的强势挤兑下,无论西方东方,人们都将目光投向既得利益上,投向无止境的物质文明上,道德修养成了一种奢望,一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面对我们的孩子对金钱、地位越来越青睐,对道德、善良越来越鄙视的现象,不少教育工作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广西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博士(《思考中医》著者),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演讲中疾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还在,但“化”上面出了偏差,文化文化,我们若不能用优秀的文字智慧去教化民众,民族文化将面临着传承危机。
儒释道三家圣贤,都告诉我们人有天性、秉性和习性。天性纯善,“人之初,性本善”;习性则有善有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秉性相当于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由习性而铸造,一旦形成,便“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而修身养性,就是将不良习气淤积在秉性上的污垢磨掉,彰显善良的天性。
古今教育家都明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期教育是教育的黄金时代,所以如今海峡两岸有不少教育家提倡“儿童读经”,就是用圣贤的智慧熏习孩子的心灵,从而达到教化目的。
在阅读古代典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读经典,大多是为自己读,为修身养性读,道德修养达到君子要求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水到渠成。相对现代一些人,读书只为做学问、评职称,行为上心口不一,如何能服众教化人?所以我们学习民族优秀文化,首先要以身作则,再来教育孩子,家庭父母是这样,学校老师也是这样,成人社会更应该这样。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就在于如何开发孩子天性中的至善,从而引导他们登上智慧高峰。
在西方,一味追求高物质文明的弊病,已显露无疑。当地球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恶化,当人心在激烈的竞争中烦恼丛生,一些西方有识之士,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09夏季大连会议上,有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代表说:“古老的东方智慧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已越来越彰显。寻找东方智慧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的共识。”世界经济论坛首席运营官施耐德也说:“世界经济论坛需要中国,不仅因为中国的地位,也因为中国的智慧。”
何谓东方智慧?就是让我们心性合乎宇宙规律,此谓顺天道;让我们的社会伦理和谐,此谓合纲常。这两种顺应,均需高度的文明素养,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佛祖见了白米饭很是惊讶,问米从何而来?弟子如实禀告。释迦佛感慨说,僧衣是佛、法、僧三宝的标志,如此贵重的东西换来的米饭,我吃不消啊。
弟子诧异问,您老人家吃不消,天下还有谁能吃得消这碗饭?
佛问你父母健在否?弟子说健在。佛说快给你父母送去,他们吃得消。佛祖教导弟子说,父精母血孕育了你,又千辛万苦将你养大成人,这份大恩德,你怎么也报答不尽啊!
无独有偶,同时代的中国圣人孔夫子,也提出“百善孝为先”,将人的孝道放在善行之首。孔子传人孟子的观点就更明确了,认为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尽孝道的人,禽兽不如!儒家的孝道到了极致处,连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头发,令父母担忧,即为不孝。
为何古代圣贤,均不约而同将孝道列为人性中的至善?细细思维,孝道是善的种子,是人类将善举由近到远,由涓涓细流到汪洋大海,由温馨的小爱扩展到神圣的大爱的必然进程。能孝敬父母,便懂得感恩。具有感恩心的人,必定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继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继而牢记“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古人将忘记“仁义礼智信忠孝悌”之人,称为“忘八”),将圣贤理融入血脉,成为“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谦谦君子。
这份华贵,绝不是名牌服装和高级化妆品的包装,而是来自于长年不懈的修身养性,即便是衣着朴素,即便是素面朝天,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的“温良恭俭让”,能给任何相貌平平者平添润物无声的美丽风采,这是道德的风采、这是善良的风采,这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五千年的东方风采!
然而,在现实主义思潮的强势挤兑下,无论西方东方,人们都将目光投向既得利益上,投向无止境的物质文明上,道德修养成了一种奢望,一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面对我们的孩子对金钱、地位越来越青睐,对道德、善良越来越鄙视的现象,不少教育工作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广西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博士(《思考中医》著者),就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演讲中疾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还在,但“化”上面出了偏差,文化文化,我们若不能用优秀的文字智慧去教化民众,民族文化将面临着传承危机。
儒释道三家圣贤,都告诉我们人有天性、秉性和习性。天性纯善,“人之初,性本善”;习性则有善有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秉性相当于人的道德观、价值观,由习性而铸造,一旦形成,便“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而修身养性,就是将不良习气淤积在秉性上的污垢磨掉,彰显善良的天性。
古今教育家都明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期教育是教育的黄金时代,所以如今海峡两岸有不少教育家提倡“儿童读经”,就是用圣贤的智慧熏习孩子的心灵,从而达到教化目的。
在阅读古代典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读经典,大多是为自己读,为修身养性读,道德修养达到君子要求了,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水到渠成。相对现代一些人,读书只为做学问、评职称,行为上心口不一,如何能服众教化人?所以我们学习民族优秀文化,首先要以身作则,再来教育孩子,家庭父母是这样,学校老师也是这样,成人社会更应该这样。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因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就在于如何开发孩子天性中的至善,从而引导他们登上智慧高峰。
在西方,一味追求高物质文明的弊病,已显露无疑。当地球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恶化,当人心在激烈的竞争中烦恼丛生,一些西方有识之士,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古老的东方智慧。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09夏季大连会议上,有不少西方发达国家代表说:“古老的东方智慧对这个世界的意义,已越来越彰显。寻找东方智慧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西方人的共识。”世界经济论坛首席运营官施耐德也说:“世界经济论坛需要中国,不仅因为中国的地位,也因为中国的智慧。”
何谓东方智慧?就是让我们心性合乎宇宙规律,此谓顺天道;让我们的社会伦理和谐,此谓合纲常。这两种顺应,均需高度的文明素养,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