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旋体氨氯地平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L-型钙离子流的影响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jie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旋体氨氯地平(amlodipine,Aml)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和L-型钙离子流(ICa-L)的影响。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得大鼠耐钙心室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观察并记录加入0.1、0.5、1、5和10μmol/L左旋、右旋和混旋Aml后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ICa-L及通道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1)加入0.1、0.5、1、5和10μmoL/L左旋、右旋和混旋Aml后,动作电位最大上升速率、动作电位幅度和超射无明显变化(P〉0.05);但左旋和混旋Aml对动作电位时限影响表现为随着浓度增加动作电位时限逐渐缩短(P〈0.05),且相同浓度的左旋Aml对动作电位时限影响比混旋Aml更明显(P〈0.05),而不同浓度右旋Aml对动作电位时限无影响(P〉0.05)。(2)加入0.1、0.5、1、5和10μmoL/L左旋和混旋Aml后,ICa-L及峰值电流呈浓度依赖性降低、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左移(P〈0.05),且相同浓度左旋Aml对ICa-L和通道动力学参数影响比混旋Aml更明显(P〈0.05),但不同浓度右旋Aml对ICa-L及通道动力学参数均无影响(P〉0.05)。结论左旋和混旋Aml对L-型钙通道有阻滞作用,表现为ICa-L降低,动作电位时限缩短,而右旋Aml对L-型钙通道无阻滞作用,因而对ICa-L和动作电位时限无影响。

其他文献
从第1台植入性起搏器问世至今,起搏器发展经历了近50年的历程。在此过程中起搏器的寿命越来越长、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强大。从单腔起搏器到双腔起搏器再到三腔起搏器,起搏器的工作方式越来越符合人体生理。随着心脏电生理学和心脏病理生理学研究深入,心脏起搏已不再只局限于提高心率,而力图实现激动顺序和激动时间生理化。以往,单腔心房起搏和双腔房室顺序起搏由于能保持房室的同步性,被认为是生理性的(physio
目的探讨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过程中,冠状动脉内起搏阈值的动态变化及规律。方法10只小型约克猪,按照常规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方法,使用0.014英寸的BWM导丝进入左前降支(LAD)远端。使用over—the—wire(OTW)球囊沿导丝进入血管,到达距导丝远端1cm处。采用球囊堵闭造成心脏I/R模型,血管堵闭和再灌注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导丝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作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已成为临床心血管内科重要的治疗方式。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医院一直采用国外进口电生理导管。我院心脏中心在西北地区率先采用国产电生理导管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患者。
经食管心房起搏常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的诊断和治疗,而用于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则报道较少。从理论上讲,如室上性冲动能夺获心室或采用超速起搏抑制均有可能打断折返环进而终止室速。虽终止室速的成功率远不及室上速,但若成功则病人免受直流电击之苦,且该方法简便、易行。为此,本期特刊出马红梅等撰写的文章,较为详尽地介绍了采用该法的适应证、具体方法及其效果,以期引起关注,共同探讨。
随着对心律失常认识的提高,心律失常的治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的十余年时间,非药物治疗方法如射频消融、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技术突飞猛进,并取得了一系列循证医学的证据。各项指南纷纷将这些证据作为较高级别的推荐应用于临床。相反,抗心律失常药物却失去了以往的光辉,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多年来也鲜有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问世。
近年来,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电生理学领域的热点。盐水灌注射频电能是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主体能量方式,但冷冻、超声、激光、微波等能量方式也已先后应用于房颤的导管消融。本文介绍的是冷冻在房颤导管消融治疗领域的应用。
期刊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但儿童植入ICD尚未见报道。本文报道一例儿童植入ICD的病例。男性患者,8岁,因间断发作晕厥4年入院。患者4岁时曾出现无诱因晕厥1次,当时伴有四肢抽搐,5min后自行缓解。1年前再次出现头晕,数秒后症状消失。入院前两周玩耍时又一次出现晕厥伴四肢抽搐,自行缓解。患者曾至综合医院检查除外癫痫。患者外祖母和其姐姐均为猝死,母亲亦有反复晕厥史。母亲被诊断为长
经“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第四届优秀学术论文200篇。中华医学会系列共46种杂志选送参评论文114篇,其中29种杂志的42篇论文获奖。本刊2005年第9卷第1期刊登的王祖禄等撰写的论文“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榜上有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