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亻”变的“儿、几、尸”旁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ster6352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一加”“减一减”是汉字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某些字增减了笔画就会变成不同的字,教学利用这个现象可以提高识字效率。不过,汉字里还有一些字,犹如“变形金刚”,不用增减笔画,仅靠自身的形体变化,就能成为不同的字。“亻”就是其中的一个。师生们掌握了“亻”的构形原理和几种变形情况,不但容易提高识字效率,还能获得相应的汉字文化知识。
  一、“亻”的构形
  “亻”的甲骨文主要写作“■”,像人站立的侧视形,由两个线条构成:头与手臂连写为一笔,身体与腿脚连写成另一笔。此形后来演变为楷书的偏旁“亻”和单字“人”。其中,“人”的撇是“头与手臂”,捺是“身体与腿脚”。很多人以为“人”的撇、捺是人的左右两条腿,这是误解。理解“亻”的构形很重要,因为就是这两个线条的不同变化产生了多种变体。
  二、“亻”变“儿字底”
  “儿童”的“儿”与“儿字底”是两个字,音、义都不同。
  “儿童”的“儿”,甲骨文写作“■”,是象形字,下部是“■”,上部是小儿头上的囟门未合形,以此表示小孩。小篆变形作“■”,下部“■”是“人”字;繁体作“兒”,下部变为“儿”(rén),后来用作“兒”的简化字,读音定为“ér”。“儿字底”仍然是“亻”的音、义。再看“兄”字的演变过程,会更清楚。兄,甲骨文写作“■”,从口从“亻”,像人张口朝天祷告之形,是“祝”的初文。古代祭祀常由长子主持,引申指兄长,成为“兄”的主要义,于是,祷告义又加意符“示”造“祝”字表示。“兄”到小篆作“■”,到楷书作“兄”,“■”最终成“儿”形。
  既然“儿字底”是“■”的形变,自然表示人、人的动作,常用字“兀、元、见、允、尧、充、克、先、兑、免、竞、竟、党、兜、兢”等都是如此。举几例说明。
  1.元
  甲骨文作“■”,在“■(亻)”上画一个头,表示人头;后来写作“■”,圆“头”变成了长横,上面加短横是指事符号,指出这长横是头。本义是人头。头在人的最高处,引申为第一,如“元旦”“元月”“元年”;也引申指为首的,如“元帅”“状元”“元凶”。又引申指基本的,如“元音”“元素”“元气”“元件”。小篆作“■”,楷书作“元”,下部成“儿”形。
  2.党
  “党”与“黨”本是两个字。
  党,形声字,从儿(rén),尚声,用作姓氏和古代族名,如“党项”。后来用作“黨”的简化字。黨,形声字,从黑,尚声,本义是黝黯,不鲜明。假借指乡党,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五百家为一党。引申指因利益而结成的集团,同伙,如“结党营私”“死党”。进而引申为现代的政党。
  3.先
  本是会意字。金文作“■”,下部是“亻”,上部有“止”(脚),会意为有人“先”走一步了。后来,小篆作“■”,汉隶作“■”,楷书作“先”,下部的“儿”仍能表示人,上部却看不出“止”形了,成为记号。
  4.光
  本是会意字。小篆作“■”,上部是“火”,以“火”在“人”上表示光明。楷体“光”上部已看不出“火”了,成记号,下部“儿”依然表示“人”。
  5.见
  本是会意字。甲骨文作“■”,上目下人,以人睁大眼睛表示看见。繁体“見”从目从儿,仍突出了“目”的意思。汉代草书作“■”(居延汉简),规范简化为“见”,“儿”能表义,其他部分不能表义是记号。
  上述“先、光、见”现在都是半意符半记号字。
  “兕”字例外,甲骨文“■”是犀牛的形象,发展演变成“兕”,此“儿”形与“人”义无关。本义是犀牛。
  三、“亻”变“几字底”
  “亻”也有演变成“几字底”的,意思也同“人”旁,读音jī。常用字有“冗、秃、亮、咒”四字。
  1.冗
  本是会意字。甲骨文作“■”,从宀(房屋)从“亻”,会意为人闲居在家。本义是闲散。“闲散”之人也是多余的人,因此引申为多余,过剩的,如“冗员”“文章冗长”。进而引申为繁多,如“冗繁琐事”。由“繁多”又引申为繁忙,如“冗务缠身”。进而引申为繁忙的事,如“请拨冗出席”。到小篆作“■”,“亻”变为“人”;楷书作“宂”,“人”变“几”;俗写作“冗”,现在是规范字。“冖”不能表义,是记号,“冗”成半意符半记号字。
  2.亮
  會意字。金文作“■”,从高省(“高”省简下部的“口”)从“亻”,会意为人在高处则明亮。到楷书,“亮”下部变“几”形。
  3.秃
  会意字,小篆作“■”,上“禾”下“人”,“禾”表示禾穗下垂时弯曲处圆转光润像秃头。本义是人的头顶没有头发,如“秃子”“秃顶”。到汉隶写作“■”,楷书写作“秃”,“人”变形为“几”。
  4.咒
  本与“兄”是一个字。“兄”是张口向天祷告的意思,后来写作“祝”。祷告有好有坏,后来褒义用祝,贬义则把“祝”的“示”换成“口”造“呪”(zhòu)字表示,突出了用口诅咒的意思。再后来,“呪”的左口上移,与右口并列,于是,“兄”下部的“儿”变“几”为“咒”。古籍中多是“呪”,当今“咒”为规范字。
  要注意的是,“几字底”在有些字中不是“人”,而是桌几的“几”(音jī),古人席地而坐时供倚靠的器具,在构字中作意符,表示器具、凭靠等意思。如“凳”,是有腿无靠背的坐具,形状像几案,故从几。再如“凭”,从任(依靠)从几(几案),本义是身体靠在物品上,如“凭窗而立”,引申为倚靠,依赖,如“全凭大家帮忙”。另外,“凫”字中的“几”是“■”(shū)的讹变,“■”是短羽鸟飞的样子;“麂”字中的“几”是音符——我们在教学中不要搞错了。
  四、“亻”变“尸”
  很多人以为“尸”字只表示死人的躯体,其实,“尸”在文字中更多是表示活人,因为它也是由“亻”变形而来的。
  “尸”的甲骨文作“■”,有手臂有身躯,但是腿部弯曲,像侧坐人的形状,是上古时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由于“尸”坐着不动,比喻引申指占着职位坐享禄位而不做实事的人,如成语“尸位素餐”。又由坐着不动引申指人或动物死后的躯体,比如“尸体”。   到小篆写作“■”,注意,手臂变成了横,头、身体、臀部和腿脚连写成“■”。汉隶笔画化,把小篆“■”左边的“手臂”和“腿脚”连写为“■”。“尸”作偏旁组构了不少字,作意符表示人的身体,如“尺、尼、屁、尿、尾、居、届、屈、屎、屠、屑、展、属、孱、履”。选析以证之。
  1.尺
  指事字。“尸”加一个指事符号“捺”,指出人手腕的横纹到曲肘是一尺,古代常以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为长度单位的标准。
  2.尼
  会意字。甲骨文作“■”,从“亻”(面左的侧坐人形)从匕(面右的侧坐人形),像两个人背脊相靠之形。本义是亲近,亲昵。后主要指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即“尼姑”。汉隶写作“■”,成“尸”旁。本义加“日”造“昵”字表示。
  3.屁
  形声字。从尸,比声,本义指从肛门排出的臭气。“屁”与“庇”形近,学生易错。若明白了“屁”从“尸”,与人有关;“庇”从“广”,与房屋有关,都是“比”声,就不会错了。
  4.尿
  会意字。从尸从水,指从尿道排出的液体。引申为动词,指从尿道排泄液体,如“尿床”“尿检”。
  5.屎
  会意兼形声字。从尸从米,表示人从下体排出的粪便是由“米”等食物变成的;尸兼表声。
  6.尾
  会意字。甲骨文作“■”,从尸从倒毛,合起来像一个侧立的人在臀部接了一条尾巴状的饰物;引申指动物的尾巴;汉隶写作“■”。
  7.屈
  本是形声字。金文作“■”,从尾,出声。隶书省写作“■”(省简了“毛”)。本义是短尾。动物尾一般是弯曲的,引申为弯曲,使弯曲,如“屈膝”“屈指”。又引申为屈服,使屈服,如“宁死不屈”“威武不能屈”。进而引申为委屈,冤屈。由“弯曲”又引申指为人处世得体,如“屈伸有度”。
  8.居
  本是形声字。从尸(人蹲形),古声,是“踞”的初文。本义是蹲。引申为住,如“居住”“同居”。进而引申为居住的地方,如“故居”“迁居”。由“居住”又引申為处在,处于,如“后来居上”“居安思危”。进而引申为任,当,如“居功自傲”“自居”。
  9.屠
  本是形声字。从尸,者(古音zhū)声,本义是宰杀牲畜,如“屠宰”。引申为大量残杀,如“屠杀”“屠戮”。
  “屈、居、屠”的音符“出、古、者”都不能表音了,成为记号,这三个字也因此成为半意符半记号字。
  教学“尸”偏旁要注意两点:
  一是有些书根据“尿、屎、屁”三个字,就认为“‘尸’与身体排泄物有关”,是片面的,上述“屠、尾、居、尼、尺”等字并非如此。还是把“尸”旁理解为整个人的身体为宜。
  二是“尸”旁也有表示房屋意思的,如“屋、层、屏”。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市海沧区育才小学/集美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支教,梦想的点燃  那是2005年,印尼刚发生海啸,局势一片混乱。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那一年的研究生还可以留高校,或者找个好工作。  而我,一门心思想出去看看,好奇,支教的工作会是怎样。  因为对我的无尽宠爱,父母又一次做出让步。我便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印尼支教生涯。  这是一所民办的华人大专,叫印尼万隆外国语学院。学生几乎都是华人,看起来差不多的五官,张嘴却是外国人了。  学生对我还算尊重,可
教学目标:  1.运用汉字学知识认识“旅、植”等14个字,正确书写“脚、法” 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句内停顿,读出韵律美。  3.运用汉字学知识体会用词的准确,积累“乘”等动作词,尝试运用。  4.借助图片、关键词读懂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5.对观察植物、了解植物、探究植物奥秘感兴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谈“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及应用的普及,“上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QQ也已逐步被广大网民所熟知,成为新的网络应用模式,一些教师逐渐把QQ渗透到信息化教学应用中。笔者通过对QQ的接触和实践,进一步探讨了QQ在网络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QQ群的建立    在QQ客户端,界面上有一组“群/校友录”,点击组内提示文字,选择“创建一个群”,填写群的基本资料:1)群空间名字;2)群的简介;3)身份验证
Flash作为制作CAI课件较好的软件,由于其很容易将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进行有机的组合,制作出相当专业的多媒体课件,而深受广大课件制作爱好者喜爱。文字作为多媒体课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表现形式非常重要。课件制作者经常苦思如何用Flash更好地制作文字特效,而制作出的效果有时也不是十分理想。实践证明,SwiSHmax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SwiSHmax是一个非常简单的Flash文字动画
群文阅读,是我国在近年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它也是推进大阅读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打破文章间的壁垒,将群文看成一个阅读整体,设计具有一定统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单篇阅读的基础上,联系比较有关信息,进行综合、概括、提炼,从而较快地读懂一组文章。  《武夷山人物画》是作家章武于1983年第一次游览武夷山时创作的,其中有“撑排人”“扫径翁”“导游女”三节。
2019年秋季,小学语文将全面迈入统编教材时代。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是特定历史时期国家层面的公共知识产品。它累积了多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语文教育和教材建设的经验,融合了现行多套小学语文教材之长,也凝聚了众多语文教材编写及教学专家的智慧。该教材不仅承载着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和具体内容,蕴含着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方法体系,也当仁不让地指示着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未来一段时间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依据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认识女字旁、月字旁;会写“在”“好”。  3.在情境中辨别“前后左右”4个方位,并学会表达。  教学过程:  一、借助“影”字,激趣导入  1.老师带来了一幅有趣的图片,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图片:太阳光下,一座亭子投下影子。)这幅图还是一个字呢!(课件变出“影”字)  2.这个字谁会读?同学们真厉害。  “影”是后鼻音,跟老师读。刚才的
阅读版本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著,张燕均主编,富强等改写,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2013年9月版。  阅读目标  1.通过阅读整本书,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得到阅读乐趣。  2.学会用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结合影视剧作品等方法阅读古典名著,发展语言思维能力。  3.以“英雄人物”为核心话题,体悟英雄人物塑造的方法,以及英雄人物形象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基本
由福建省电教馆主办、福州市电教馆和福州市教育学院协办、连江黄如论中学承办的福建省“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8-19日在美丽的连江黄如论中学隆重举行。作为国内教育测量信息化系统研发领航者、相关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全通公司应邀参加了此次重要的研讨会。  研讨会期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
侯hóu  甲骨■ 金文■ 篆文■  会意字,甲骨文和金文从厂,从矢。左上的“厂”像远处张挂的射布(箭靶),一支“矢”(箭)正射向它,本义即是箭靶。篆文另在“■”上加“人”写成上下结构的“■”,隶变后写作“矦”,俗字多写作左右结构的“侯”,现以“侯”为正体字。古代群居,防御侵害最为重要,故善射者尊之为长,由此引申出王侯、侯爵、萬户侯等语词。在古代侯爵的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侯”位列第二。后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