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身教重于言教”是每一位教师皆知道的理,有些但教师在日常行为中常常对一些细节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导致学生处在“言教”与“身教”的矛盾之中。
关键词:言教;身教;人格;感染
唐代文豪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谓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所谓解惑,就是向学生解答人生过程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全面培养与塑造个人修养的场所,是社会良善与秩序的建构者。学生走出校门后的成功与否,除了学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基本品德素养、责任感、意志品质和工作能力,由此可见,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要达到育人教书的目的,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教书本领和技巧,更要提高育人的能力。
教师为什么会受人尊敬?因为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没有知识就不能为师,知识是赢得学生尊敬、确立教师威信的重要条件。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教师是知识渊博、专业精深的人,学生也往往因崇拜教师的学识而产生对教师的敬慕之心和求知欲望,心灵中燃起热爱科学的火花,从而把对教师的敬重迁移到所教的学科上,前苏联航天英雄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过去那种“学习几年管一辈子”的说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因此,教师要勤奋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以良好的修养、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来从事教育事业,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道德教育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一遍好样子来。”作为中学生的重要接触对象,教师是学生为人处世的直接参照系,他们的德与行是学生走向“成人”与“成型”的直观范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学生不仅在意教师怎么说,更在意教师怎么做;不仅看重教师的才,更看重教师的德。时常看见有些教师对自己职责事请学生帮忙,如办公室的卫生自己不清扫,而让学生代劳,有些教师说这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这只是一种托词罢了,其实质是以权谋利,我们常说“校长是教师中的教师”,如果校长每天要教师去打扫校长办公室,不知教师会怎样想呢?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在小学,有学生要求家长给教师送礼,给自己一个职务,其目的就是有职权指挥别人。教育无小事,当这样学生走上社会成为领导者的时候,也学得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以权谋私,这种行为一旦行成,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进步都没有任何好处。有这样一个考察学生关心班级(而)被教师引为经典的事例,教师有意将一把条帚放在门口,然后观察后来学生是否将条帚拿起归位来评价学生是否具有集体观念,我们不仅要问:“教师看到了不扶起给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示范呢?”如果课间,教师发现地上有碎纸片了,就弯下腰把它们捡起来;值日生忘了擦黑板,教师拿起黑板擦;班级值周,教师会拿起大扫帚扫大道扫操场;每天的国歌响起,教师深情地向国旗行注目礼,响亮地唱着国歌……加里宁曾经说过:“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知识,而且还有他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
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行动来规范行动。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这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要起到表率作用,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欲勿強施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在几千年后却被我们给扭曲了:如学校要求车辆停放有序,不少教师却在车辆停放时常常是怎么方便怎么摆,停放无序,古人云:“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成德,既要成学生之德,也要成教师之德。只有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先锻造好,才能在高水平和高层次上育好人。
学高为师,行为示范,这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在校园内给学生做好表率。在校外也应成为人之模范。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教师必须非常谨慎,必须对他的所作所为负完全责任”,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应做到: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教师必须不做,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有这样的一个事例,某校有学生课余去歌舞厅坐台陪舞,一天该校一名教师到歌舞厅跳舞,请小姐陪舞,几次跳下来,小姐说:“我认识你,你是某某学校的”,该教师说:“不是的,你看错人了,我是工商局的”,小姐说:“你还糊到我呢?你是物理老师,教某某班物理”。第二天该学生向该教师所教班级学生广为宣传,“昨天晚上,你们班级物理教师到舞厅跳舞,被我认出来,他还不承认,说是工商局的”。从此,学生对这位教师另眼看待。
哀莫大于心死,如果学生通过教师行为对教师的言教失去信任,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康有为曾言:“师道自尊,学风自善”,因此,教师应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注意教育细节,时时处处践行“身教大于言教”的理念。
关键词:言教;身教;人格;感染
唐代文豪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谓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所谓解惑,就是向学生解答人生过程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学校不仅仅是一个传授书本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全面培养与塑造个人修养的场所,是社会良善与秩序的建构者。学生走出校门后的成功与否,除了学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基本品德素养、责任感、意志品质和工作能力,由此可见,教书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是教书的目的,要达到育人教书的目的,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教书本领和技巧,更要提高育人的能力。
教师为什么会受人尊敬?因为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没有知识就不能为师,知识是赢得学生尊敬、确立教师威信的重要条件。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教师是知识渊博、专业精深的人,学生也往往因崇拜教师的学识而产生对教师的敬慕之心和求知欲望,心灵中燃起热爱科学的火花,从而把对教师的敬重迁移到所教的学科上,前苏联航天英雄加里宁在《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指出:“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过去那种“学习几年管一辈子”的说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时代。因此,教师要勤奋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以良好的修养、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来从事教育事业,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道德教育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一遍好样子来。”作为中学生的重要接触对象,教师是学生为人处世的直接参照系,他们的德与行是学生走向“成人”与“成型”的直观范本,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学生不仅在意教师怎么说,更在意教师怎么做;不仅看重教师的才,更看重教师的德。时常看见有些教师对自己职责事请学生帮忙,如办公室的卫生自己不清扫,而让学生代劳,有些教师说这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这只是一种托词罢了,其实质是以权谋利,我们常说“校长是教师中的教师”,如果校长每天要教师去打扫校长办公室,不知教师会怎样想呢?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发生,在小学,有学生要求家长给教师送礼,给自己一个职务,其目的就是有职权指挥别人。教育无小事,当这样学生走上社会成为领导者的时候,也学得只要求别人,不要求自己,以权谋私,这种行为一旦行成,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个人的进步都没有任何好处。有这样一个考察学生关心班级(而)被教师引为经典的事例,教师有意将一把条帚放在门口,然后观察后来学生是否将条帚拿起归位来评价学生是否具有集体观念,我们不仅要问:“教师看到了不扶起给学生树立什么样的示范呢?”如果课间,教师发现地上有碎纸片了,就弯下腰把它们捡起来;值日生忘了擦黑板,教师拿起黑板擦;班级值周,教师会拿起大扫帚扫大道扫操场;每天的国歌响起,教师深情地向国旗行注目礼,响亮地唱着国歌……加里宁曾经说过:“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知识,而且还有他的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象的态度”。
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以人格来培育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以行动来规范行动。青少年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这要求教师在各方面都要起到表率作用,孔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欲勿強施于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的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在几千年后却被我们给扭曲了:如学校要求车辆停放有序,不少教师却在车辆停放时常常是怎么方便怎么摆,停放无序,古人云:“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成德,既要成学生之德,也要成教师之德。只有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先锻造好,才能在高水平和高层次上育好人。
学高为师,行为示范,这是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教师不仅在校园内给学生做好表率。在校外也应成为人之模范。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指出:“教师必须非常谨慎,必须对他的所作所为负完全责任”,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场所都应做到: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教师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教师必须不做,不能存在任何侥幸心理。有这样的一个事例,某校有学生课余去歌舞厅坐台陪舞,一天该校一名教师到歌舞厅跳舞,请小姐陪舞,几次跳下来,小姐说:“我认识你,你是某某学校的”,该教师说:“不是的,你看错人了,我是工商局的”,小姐说:“你还糊到我呢?你是物理老师,教某某班物理”。第二天该学生向该教师所教班级学生广为宣传,“昨天晚上,你们班级物理教师到舞厅跳舞,被我认出来,他还不承认,说是工商局的”。从此,学生对这位教师另眼看待。
哀莫大于心死,如果学生通过教师行为对教师的言教失去信任,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康有为曾言:“师道自尊,学风自善”,因此,教师应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注意教育细节,时时处处践行“身教大于言教”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