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中埃德娜的话语力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lingguo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女权主义代表作《觉醒》的丰富内涵和深刻主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根据福柯的话语理论,人的“话语”是社会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女主人公埃德娜如何通过代表“自我”的话语挑战社会“共识”,重新定位自己在男权社会中的地位,尤其是与她的生活圈子里的男性人物的关系,从而阐释她的内心冲突以及其最终命运的必然性。
  关键词:《觉醒》 话语 社会共识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近年来,随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成为了公认的女权主义代表作,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主题一直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小说以女主人公埃德娜·庞特里耶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主题,大胆而又直率地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着重表现了女性在传统道德根深蒂固的现实里追求自我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从人物话语的角度来看,埃德娜一直试图通过话语重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尤其是与她的生活圈子里的男性人物的关系。因此分析人物话语中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有助于理解埃德娜的内心冲突以及其最终的命运。
  福柯认为,话语体现着意识形态的力量,而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话语变化不仅体现了意识形态的变化,同时预示着权力关系的变化。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往往以“中立”的形式显现,即一系列的价值观和人物角色界定被视为正确的、自然的,甚至理所当然的,因而成为一种社会大众的“共识”。无论正确与否,这样的“共识”使得人们对于日常生活充满设想和预期。而这些预期直接影响到社会大众的行为以及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英国文体学家伯顿曾尖锐地指出,就阶级、种族、性别这三种主要的不平等状态来说,性别的不平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最为根深蒂固、广为弥漫,也是最难以察觉而且顽固不变的。可见性别的不平等已经成为一种“中立”的“共识”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在小说《觉醒》中,女性作为贤妻良母的角色和地位就是这样一种意识。对于中上阶层的已婚女性而言,投身于自己的事业是对其丈夫的社会地位和尊严的一种威胁,因为她们的“事业”是相夫教子、管理家事。埃德娜就属于这一类女性,如果她外出工作,即意味着她的丈夫的失败。因此埃德娜婚姻中的首要冲突来自于她希望继续从事自己钟爱的绘画事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埃德娜被剥夺了选择的权利。她不能追求自己的绘画事业,也不具备足够的力量来挑战和反抗界定女性社会地位的意识形态。
  二 自我意识的觉醒——挑战丈夫的“权威”话语
  当埃德娜开始质询她作为贤妻良母的角色,她和丈夫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就无可避免。在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圈子里,传统观念和社会共识根深蒂固,重新定位女性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注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埃德娜天生就不同于大多数默默承受一切不平等而委曲求全的传统女性:
  “Mrs.Pontellier was not a woman given to confidences,a characteristic hitherto contrary to her nature.Even as a child she had lived her own small life all within herself.At a very early period she had apprehended instinctively the dual life-that outward existence which conforms,the inward life which questions. ”
  (“庞特里耶夫人天生就不是一个惟命是从的人。她从童年时期就有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她很早就领会到人生的双面性——外在的顺从和内在的质疑。”)
  于是,当埃德娜开始不屈从于丈夫的要求,她便开始追求自我的主体意识,致力于重新为自己定位。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但是埃德娜话语中体现出来的追求自我的勇气和力量依然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当丈夫深夜回家,意外地发现埃德娜还在屋外的吊床上,他开始质问妻子:
  “What are you doing out here,Edna?I thought I should find you in bed.”
  (你在这里干嘛,埃德娜?我想你应该睡了。)
  …His wife did not reply.(他的妻子默不做声。)
  这个表面上询问信息的问题体现了丈夫的权威,因为他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她在外面做什么,而是一种责备(这个时候你不应该待在外面)或是一种指令(这个时候你应该回屋睡觉)。面对丈夫强势的问话,埃德娜选择了沉默,拒绝作答。并且从下一回合的对话中看出她既不是因为睡着了也不是因为没听见丈夫的话,而是主观的自我的一种选择,是对丈夫权威的主动挑战。
  “Are you asleep?”(你睡着了吗?)
  “No.”(没有。)
  “Do you know it is past one o'clock?Come on,”and he mounted the steps and went into their room.
  (“你知道已经一点多了吗?进来吧,”他走上台阶,回到屋里。)
   “Edna!”called Mr.Pontellier from within,after a few moments had gone by.(“埃德娜!”过了一会儿,庞特里耶先生在屋里叫道。)
  “Don’t wait for me,”she answered.(“别等我”,她回答道。)
  丈夫似乎并未觉察到妻子的反常态度,继续发出指令(回屋睡觉),而埃德娜不仅在行动上没有遵从丈夫的意愿,而且从话语上坚定地表明了自己与丈夫不同的想法(不要等我,我还想继续待在外面)。显然丈夫失去了耐心,副词“irritably”(暴躁地)体现了他当时的说话语气及心态,而埃德娜毫不示弱,在话语上与丈夫针锋相对,义正词严地予以驳斥。
  “You will take cold out there,”he said,irritably.“What folly is this?Why don’t you come in?”
  (“你待在外面会感冒的,”他生气地说。“这算什么事儿?你为什么不进来?”)
  “It isn’t cold;I have my shawl.”(“这儿不冷,我有披肩。”)
  “The mosquitoes will devour you.”(“蚊子会咬你的。”)
  “There are no mosquitoes.”(“这里没有蚊子。”)
  也许丈夫意识到妻子的强硬态度,进而缓和了自己说话的语气,增加了亲密的称谓“dear”,而且使用了否定疑问的句式,试图平息这种彼此对立的局面。然而,他一定未曾想到他的意图再次被妻子颠覆。埃德娜依然坚持自我,斩钉截铁地表明自己与丈夫不同的意愿。
  “Edna, dear, are you not coming in soon?”(“埃德娜,亲爱的,你还不想快点进来吗?”)
  “No,I am going to stay out here.”(“不;我要在这里待着。”)
  丈夫终于爆发了。在他以下的话语中出现了一些典型的表达权威的句式:“I can’t permit you to…”(我不允许你……),以及情态动词“must”(必须),同时副词“instantly”(立刻)表明他已完全失去耐心。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丈夫的大发雷霆,埃德娜并未像过去一样随即向丈夫妥协,相反,在她的话语中,直接使用两个祈使句向丈夫发出指令“go to bed;Don’t speak to me like that again”(上床睡觉;别那样对我讲话),并且没有添加任何能够使祈使句更加委婉的信息。同时,四个句子中的主语都是I(I mean to…;I don’t wish to…;I don’t intend to…;I shall not…),通过这一系列的句式,埃德娜充分而又肯定地表达了自我的主张和意愿,向社会传统赋予丈夫的权威发起了挑战。
  “This is more than folly,”he blurted out.“I can’t permit you to stay out there all night.You must come in the house instantly.”
  (“这太荒唐了,”他爆发了。“我不允许你整夜待在外面,你必须马上进屋来。”)
  “Leonce, go to bed,”she said.“I mean to stay out here.I don’t wish to go in,and I don’t intend to.Don’t speak to me like that again;I shall not answer you.”
  (“利昂斯,睡吧,”她说道。“我就想待在这里。我不愿进去,也没打算进去。以后别那样对我讲话;我不会搭理你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埃德娜与丈夫的这场对话在整个故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转折意义。在过去的岁月中,虽然她的内心世界对社会传统赋予男女的地位和义务心存质疑,但她的外在行为却遵循了社会共识。终于从这一刻开始,内心觉醒后的精神力量战胜了外界强加于她身上的角色。所以在整场对话中,丈夫发号施令和妻子唯唯诺诺的传统对话模式被完全颠覆,埃德娜的话语充分展示了她的“自我”,挑战了丈夫的权威。从总体上看,这场对话预示着她内心深处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 对“自我”的重新定位——挑战“社会共识”
  当然,埃德娜的觉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上述对话仅仅是觉醒的开始。但在接近小说结尾处,当她再次遇到她的情人罗伯特时,她已经彻底的觉醒。此时的埃德娜对自我的内心世界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以她会对罗伯特说出以下的话:
  “You have been a very,very foolish boy,wasting your time dreaming of impossible things when you speak of Mr.Pontellier setting me free!I am no longer one of Mr.Pontellier's possessions to dispose of or not.I give myself where I choose.If he were to say,Here,Robert,take her and be happy;she is yours',I should laugh at you both.”
  (“你一直很傻,还说什么庞特里耶先生给我自由,简直是浪费时间做白日梦。我已经不再是庞特里耶先生要不要处置的财产。我自己有绝对的选择权。如果他对你说,‘来,罗伯特,带她走,幸福地生活吧;她是你的了,’我会嘲笑你们俩。”)
  埃德娜的这番话对罗伯特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他吓得脸色苍白,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说罗伯特的第一次离开主要是因为传统道德观念对他的折磨的话,那么这一次埃德娜的脱胎换骨更让他难以承受。对于心存传统意识的罗伯特来说,他无法接受埃德娜内心如此离经叛道的观念。所以罗伯特最终选择了离开。而埃德娜通过这段话已经为“自我”在这个男权社会里进行了重新定位:她不隶属于任何男人;她不再属于她的丈夫庞特里耶先生,将来也不会属于罗伯特;她只属于自己。这是对女性作为妻子和母亲而存在的“社会共识”的勇敢挑战。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现实社会里,这样的挑战证明了她内心的巨大勇气和胆识,同时也表明了她的觉醒是深刻而又彻底的。
  四 结语
  以上分析的两段话语分别揭示了埃德娜在觉醒初期和后期的内心世界的转变。在觉醒初期,她不满足于社会传统强加给她的角色和地位,开始顶撞丈夫,挑战丈夫的权威,并通过一系列具体行动追求“自我”:取消每周定期的宴会,拒绝参加妹妹的婚礼,放弃家庭和孩子,搬进“鸽子屋”,从事自己喜欢的绘画事业等等。彻底觉醒后,她通过代表“自我”和“力量”的话语向社会“共识”发起了挑战,重新定位自己在这个父权制社会当中的角色。然而她个人的话语力量却无法撼动强大的社会“共识”。最终她认清了她的心上人罗伯特也是一个屈从于社会传统的人,所以她成为一个孤独的灵魂。她的觉醒让她迈出了一大步:只做“自己”;同时也让她无法再融入这个父权制的现实社会。因此埃德娜最后选择了投身于大海:脱离现实的束缚,回归自然,保全“自我”,获得精神的永生。
  
   参考文献:
   [1] Ewell,B.C.Kate Chopin[M].New York:The Ungar Publishing Company,1986:123.
   [2] Foucault,M.The History of Sexuality:An Introduction [M].Harmondsworth:Penguin,1978:101.
   [3] Burton,D.“Through Glass Darkly:Through Dark Glasses”in R.Carter,ed.Language and Literature:An Introductory Reader in Stylistics.London:Allen & Unwin,1982:197.
  
   作者简介:夏万碧,女,1977—,重庆垫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学文体学,工作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理性的结合,是自然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主义理性精神对文学的渗透,是文学家们从价值观、感情观上向理性客观方向的靠拢,在20世纪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本文针对理性精神在多个角度与文学创作的结合,剖析了这一精神在现当代文学中的体现及应用。  关键词:理性精神 现当代文学 科学 人文 价值 感情  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社会,始终以
期刊
摘要美国当代作家E·L·多克托罗以其个人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他在作品中将小说与音乐完美地结合,不仅展现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而且增强了小说的深层内涵。《拉格泰姆时代》就是小说与音乐结合的完美典范,作品利用拉格泰姆音乐隐喻了后现代社会纷繁复杂而又矛盾重重的社会状态。  关键词:拉格泰姆 音乐 小说 创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欧美
期刊
摘要黄玲君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体验方式,她的出神之思,赋予她以透过事象与物象、暴露和揭示生命与世界的内在断裂和连续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又并非专断独行,而是与对事物的深度凝视结合在一起,不是脱离事物,而是还原事物;在此基础上,她的诗歌具有弥合生命与世界的断裂、寻求超越的顽强冲动,这种冲动赋予她的诗以动人的力量。  关键词:黄玲君诗歌 围困 出神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    “我一直觉得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批判了父权制社会中女性被凝视的生存状态及女主人公沉默的反抗。本文试从性别二元论的角度分析作品中所反映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凝视 冷漠 二元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是一位多产的女作家,其作品主要关注种族隔离、两性关系、现代人心理等各方面。在她众多的短篇小说中,《屋顶丽人》以其
期刊
摘要本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探析了小说《直觉》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深入分析了小说所描述的美国社会科学界高级知识分子在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出现的普遍的精神困惑和焦虑,进而从人性和心理学的角度阐明了学术造假的原因。  关键词:心理分析 自我 超我 本我 科研造假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发表于2006年的艾丽古若·古德曼的小说《直觉》,选择了一个全球性的热门
期刊
摘要《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所发表的小说《紫色》的节选。文中三个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不同物品的各种象征意义都已有不少前人进行过研究,有的研究者也从文中角色以及作者本人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进行过发掘和探讨。但是目前还没有人从女性抚养哺育整个民族这个特殊的作用、女性扮演延续世代流传的民族文化的高度,来分析此文。本文将从此角度,借用对母亲、大小女儿三个角色的性格和命运的分析,解读
期刊
摘要莫马迪的《姓氏》揭示了印第安民族在后殖民话语环境下的生存现状:他们在帝国权力话语下身份被改写、生存空间被挤压、民族文化被消减,逐渐失去了话语权,成了一个失声民族;但是印第安民族及其文化将永远铭记在印第安人的心中。  关键词:话语权 莫马迪 《姓氏》 印第安民族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依据印第安玛雅神话,众神造人时首先关注的就是“怎样才能造出比较高级的人来?他们将会说、
期刊
摘要海明威是美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塑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硬汉形象,如《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他是一个勇士,是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体现。桑提亚哥有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美国文学史中最值得纪念的人物之一。桑提亚哥在人与自然的斗争中是个失败者,但他并没有被打败,面对注定的悲惨命运,他勇往直前,赢得了精神上的胜利。而他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则给我
期刊
摘要《他们眼望上苍》是享有“黑人女性文学之母”美誉的美国当代著名非裔女作家赫斯顿的经典力作。小说通过珍妮三次截然不同的婚姻历程,详实地记录了一位普通黑人女性反抗传统男权意识束缚、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坎坷一生。小说彻底颠覆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固有性别模式,深入剖析了生活在男权意识下的黑人女性极其矛盾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意识由初露端倪到逐渐觉醒的过程,开辟了黑人女性文学振兴的新纪元。  关键词:男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作家威廉·斯泰隆的代表作《苏菲的选择》,是美国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被誉为 “西方小说史上的里程碑作品”。该书成功地体现了作者惯于将死亡与性、残酷与激情融为一体的写作风格,也成功地揭示了纳粹的暴虐。本文将探讨《苏菲的选择》所揭示的纳粹罪行,以及由此引起的启示。  关键词:《苏菲的选择》 罪行 启示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威廉·斯泰隆的代表作《苏菲的选择》为其摘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