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近12月份,似乎离末日预言越来越近,我们又在这样一个临近预言的时间举行了一次针对“末日”的小资夜话,略带点沉重和悲观,同时又似乎涵盖着搞笑甚至荒诞,70后,80后,90后的三个不同群体对于末日预言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而除此之外,更令人期待的却是一种对“重生”的幻象和懵懂。
在灾难面前,总能把人性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也曾问“如果绝处逢生又当如何?”如果末日的预言是一次洗牌,我们会不会仍然像现在这样生活?我们会不会有一种“重生”的喜极而泣和全新体验。
当我们在末日猜想中试图寻找各种重生的可能性,我们似乎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厌倦、乏味甚至悲观的真正原因,我们总是通过现象看现象,我们从未去深究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言?当警示变得无足轻重,毁灭也就自然诞生。
今天采访了一个演员,她的名字并不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很少有人记起,但是她却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女人,她把演戏看成她的生命,她总是通过角色来重塑自我,而在每一个需要张力的角色中她耗尽了自己的心力,把持着角色的内心,当她把电影当成她生活的一部分时,每一次演绎戏角色就像孕育一场新生命一样,让她充满活力,也让她备受折磨,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享受着重塑自我的过程。像是撕裂又缝合的过程,虽然痛,却充满着活力。
我时常在我的采访人物里面,找到一些心灵深处不易被触碰的东西,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靠近是微妙的,有些人在戏里他很精彩,在现实生活中却毫无看点;而有些人在戏里他惹人烦,在现实生活中却可爱致极,这或许就是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有着极其鲜明的反差,却客观存在,相互补给和协调。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总以为末日是一个极具悲观色彩的词汇,只要说到悲观,就是做人不够积极,就是不够正能量,但是凡事总有正面和反面,如果没有看到反面,我们又怎么会知道正面的力量有多强大,就像末日之说耗尽了悲观主义者的心力,却成就了乐观主义者的蓝图,因为重生就在眼前。末日和重生这两个极具反差的词汇,放在一起以后却总能够瞬间爆发出很强大的威力。就像撕裂和缝合,都很痛,但一种代表了毁灭,一种却代表了重生。
无论末日说多么严重,重生总是势在必行,在经历死亡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后获得重生,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寻找更完美的人生轨迹,我们的生活无论有没有末日之说,也该寻找重生的机会。
在灾难面前,总能把人性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也曾问“如果绝处逢生又当如何?”如果末日的预言是一次洗牌,我们会不会仍然像现在这样生活?我们会不会有一种“重生”的喜极而泣和全新体验。
当我们在末日猜想中试图寻找各种重生的可能性,我们似乎忽略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之所以厌倦、乏味甚至悲观的真正原因,我们总是通过现象看现象,我们从未去深究到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言?当警示变得无足轻重,毁灭也就自然诞生。
今天采访了一个演员,她的名字并不耳熟能详,甚至可以说很少有人记起,但是她却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女人,她把演戏看成她的生命,她总是通过角色来重塑自我,而在每一个需要张力的角色中她耗尽了自己的心力,把持着角色的内心,当她把电影当成她生活的一部分时,每一次演绎戏角色就像孕育一场新生命一样,让她充满活力,也让她备受折磨,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享受着重塑自我的过程。像是撕裂又缝合的过程,虽然痛,却充满着活力。
我时常在我的采访人物里面,找到一些心灵深处不易被触碰的东西,有时候人和人之间的靠近是微妙的,有些人在戏里他很精彩,在现实生活中却毫无看点;而有些人在戏里他惹人烦,在现实生活中却可爱致极,这或许就是现实和理想的距离,有着极其鲜明的反差,却客观存在,相互补给和协调。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我们总以为末日是一个极具悲观色彩的词汇,只要说到悲观,就是做人不够积极,就是不够正能量,但是凡事总有正面和反面,如果没有看到反面,我们又怎么会知道正面的力量有多强大,就像末日之说耗尽了悲观主义者的心力,却成就了乐观主义者的蓝图,因为重生就在眼前。末日和重生这两个极具反差的词汇,放在一起以后却总能够瞬间爆发出很强大的威力。就像撕裂和缝合,都很痛,但一种代表了毁灭,一种却代表了重生。
无论末日说多么严重,重生总是势在必行,在经历死亡的煎熬和痛苦的考验后获得重生,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寻找更完美的人生轨迹,我们的生活无论有没有末日之说,也该寻找重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