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的有效阅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ttz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百科之母的语文学科,历来有很多学生不喜欢。面对语文的“博大精深”,学生说高深难懂;直视语文的“包罗万象”,学生说无从下手。由此可见,学生的语文学习仍然处在被动中。究其因,初中阶段,如果用三年的时间仅限于六本语文教科书的学习,且不说容量小、知识面狭窄、缺乏趣味性,也更谈不上学生能有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了,学生天天重复着无可创新的旧事,厌学也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拓宽语文教学的新天地,已是迫在眉睫。要想让学生变“被动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我认为有效阅读是最为可行的途径。
  一.提倡趣味阅读,让学生由心萌生爱语文
  活泼灵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如果他们每天只是抱着一本教科书翻过来倒过去地细嚼细品,当然会觉得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自然生厌,他们也许永远不会对《傅雷家书》《朝花夕拾》《城南旧事》和游记等书籍感兴趣,更谈不上自觉阅读普希金、余秋雨和李白、杜甫了。这个局面是可以改变的,语文教师不妨从学生的阅读内容下手,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读的书目。如将幽默有趣的、引人入胜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易走近学生心灵的、有益于增长知识的、有助于激发积极健康向上情趣的书籍介绍给学生们。每读一个时段或一个内容的书,教师就应该在班上做个检测,集体交流所读所感所悟,尽量挖掘出学生们交流中的亮点和趣点,引导学生再次就亮点和趣点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社会、谈生活、谈学习,也谈他人、谈自己。时间长了,课本外的阅读也许会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阅读会顺水推舟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也不妨灵活地做些知识上的迁移,把迁移点转向学生平时阅读的内容上来,这样使得教科书的阅读与课外读本的阅读和谐地结合起来,给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创造环境,这样师生间、生生间的思想也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学生有话可说了,语文课堂学习气氛也活了,那么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也会逐渐的生发喜爱之感。
  二.注重海量阅读,让学生拓展视野宽阔心胸
  上述的阅读,都是极其基础的阅读,是学生们愿意读且能培养阅读兴趣的阅读。只要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语文教师就要顺势推进,向学生推荐一些名家大家的作品,以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当学生由随心所欲的趣味阅读过渡到大师作品的审视阅读时,学生们所接受到的知识也就是多角度的、多层面的,有很多生活性的、精神性的知识和思想都会很合学生心意,也就更能激发他们心向往之的动力。这种海量阅读,对学生读得感得悟得的东西依然要做筛选、提升、迁移,仍然需要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收获做些及时反馈,更需要教师的导,而且是妙导、精导,这样就使得课外阅读体验与课内阅读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了。在这种海量阅读中,学生们的视野广阔了,他们的审美能力、是非判断能力、正确的迁移运用能力和生活学习中的自我思想导向,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此时,学生们的心胸也会宽阔起来,我们教师也会惊喜的发现学生们在成长。
  三.引导深度阅读,让学生勤写、乐写、擅写
  这里所说的深度阅读也就是老生常谈的精读。只是这个精读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好课文,可以是来自课外读本中学生欣赏的作品,也可以是教师阅读中发现的有价值的作品。对这些所选作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文本:字词句的揣摩,作者思想内涵品悟,语言特色的赏析,作品利用价值的延伸,还有作品与社会与生活相接洽的发现。与此同时,学生对内容中的名句妙段美文,可以用情朗诵、用心摘抄,做大量的阅读积累;对特有感触的内容要敢于大发己见;对于观点看法不一的内容能大胆质疑、细致探究,可以展开辩论;对于与自身生活学习有联系的内容应有感有悟,可以随笔书写。这样就使得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技能得到随机结合和有效锻炼。常此以往,学生便在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的反复循环中,养成了乐读勤写的习惯,从而实现学生善思擅写的语文最高学习境界。
  看来,要想学生在愉悦中轻轻松松地学语文,激趣阅读——海量阅读——读写结合是一项得力举措。在此过程中,教师只要适时地对学生做好激励、引导、促进和优化等辅助工作,让阅读真正有效化,我想既可以为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又可以积淀学生一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愉快学习与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能让他们受用终生。
  隗传丽,教师,现居湖北五峰。
其他文献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中语文课堂要鼓励学生敢问、调动学生爱问、指导学生善问,从而使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语文课堂质疑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古往今来,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源自于灵感的迸发,如郭沫若的诗作《凤凰涅槃》就是在夜半行将就寝之时,灵感袭来,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写的。那么,何谓灵感?在作文教学中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就需要有一个培养灵感与积累知识的过程,可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陆机在《文赋》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
写作能力从来都不是可以在课堂上完全培养出来的,它要求学生能够长期浸淫其中,互相切磋,互相竞争,笔耕不辍,形成良好的文学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网络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把学校、家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习交流空间也彼此互相连通。这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论坛的创建  网络上的论坛形式很多,论坛的选择可
如何做好小学生习作的“引路”、“入门”教学,为他们习作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基”,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生涯中爱写作、会写作、写好作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遵循教材旨涵    《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习作命题,同以往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  1、习作要求降低。新教材的习作训练,在整体上降低了文体和表达方式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和以往相比,对
中学诗歌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性,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教学在分析句式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把握。笔者根据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颇有心得和体会。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咀嚼句式语言,把握诗歌主题  古人说:“诗言志”,“言”指的是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观点、志气及人生感悟等。在古诗中可以知道作者的生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古诗之所以被称作古
时下,语文课堂中朗读之声不绝于耳,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时,往往过分注重读的声音、形式、技巧的指导,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其实,默读与朗读在文本阅读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先有默读的理解揣摩,而后才有朗读的慷慨激昂,只有先用心的默读,在默读时用心揣摩、感悟,才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理解、感受用声音诵出来,进而读出文中的形象、情感和神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默读和朗读,两翼并
创新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标志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确立和持久的心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各种形式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就是给学生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并总结规律,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欲望,以适应创新学习的需要。  例如教学《
读叶弥的小说,总是不由得会想起“荒诞”这个词,在糅合着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的叙述中,那些略显偏执、乖谬的人物总是隐隐传达出一种令人不安的因素,他们的存在像一面诡异的镜子映照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表象之下无所不在的荒诞。就如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描述的:“当一个世界可以用一般的理论方式来解释时,即使这种解释有其失误的一面,这个世界归根结底还是我们熟悉的。但是,当一个世界突然失去了幻想和光明,人们
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本上是纯农家子弟,受现实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学生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少,影响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以及对口语交际能力重要性的认识。狭隘的交际面严重妨碍着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父辈朴实、厚道的性格在他们个性发展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爱说话,不敢说话,缺乏自信心,不愿与人交流成了严重的通病。而且我们的学生由少年向青年的心理转换,也增加了学生的羞涩感。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语文漠然视之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对语文学习不认真,抱着“学不学一样”的心态,上课时无精打采,漠然视之,对课后的语文作业也是听之任之,不想做就放弃,尤其是语文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自以为语文是一本“不变的万年历”,只要过去学得好,现在可以放一放,因此,语文被学生们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甚至认为学得再好也没数理化有用,还得依靠数理化提高分数,即便是不学,语文分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