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时期艾青“归来”以后,他以火山爆发般的激情进入其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虎斑贝》即
是代表作之一。由于在个人曲折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中凝聚历史的沧桑,诗歌中蕴涵历史感;同时又使诗人以深
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对人生进行深刻的思索,赋予诗歌哲理意味;在审美视角上诗作采用丰富的具有象征
意义的比喻意象,充满形象性,且富有散文美。
关键词:艾青《虎斑贝》历史感哲理美意象美
艾青(1910.3—1996.5)是中国现当代诗歌界的“泰
斗”。尽管不测的政治风云,使艾青的创作中留下了一
段空白,但在新时期复出以后,他依然是“归来的诗人”
中独领风骚的人物,其历史影响难以估量。本文选取艾
青新时期代表作之一《虎斑贝》,从历史内容、哲学意
味、审美意蕴三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从而领略艾青诗歌
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历史感
《虎斑贝》作于1979 年12 月17 日,发表于《文汇》
增刊1980 年第1 期。虎斑贝,是大海用温柔的手指精
心琢磨出来的工艺品,具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风貌。据
说,这个虎斑贝是诗人访问海南岛时一位女护士送给他
的,诗人想为虎斑贝写一首诗,想来想去,诗人选择了
这首《虎斑贝》的构思:
“美丽的虎斑纹 / 闪烁在你身上 / 是什么把你磨
得这样光 / 是什么把你擦得这样亮 // 比最好的瓷器细
腻 / 比洁白的宝石坚硬 / 象鹅蛋似的椭圆滑润 / 找不到
针尖大的伤痕 //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 / 在万顷波涛中
打滚 / 一身是玉石的盔甲 / 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 //
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 / 我从来没有想到
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保护着最易受伤的
生命”这一节,暗示作者继1957 年被打成“右派”到
1978 年这20 余年的蒙冤受辱,再加上之前坐过三年的
监狱(1932-1935),艾青的人生实在是曲折坎坷。最
后一节“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 我从来
没有想过能见到这么美好的阳光”,寓意1976 年的“四
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垮台,以及诗人自己“重见天日”
——政治上得到平反,恢复名誉和党籍等等。该诗是艾
青自己开阔的襟怀和顽强意志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在打
到“四人帮”之后内心的喜悦之情和感激之情。
由于在个人曲折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的表现中
凝聚历史的沧桑,诗人在创作中带有以历史反思为核心
的思辨倾向,蕴含历史感。可见,归来以后的艾青,依
然是一个“政治诗人”,创作与过去的作品有着明显的
延续性。“诗人要对当代提出的尖锐问题与人民一同思
考和人民一起回答”【1】这一坚定的诗学信念标示艾青
仍然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二、哲理美
文学的哲学意味早已被亚里士多德发现。他在《诗
学》中说:“诗是一切文体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2】。
“哲学”与“意味”二者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
蕴中的有机结合,便是所谓的哲学意味【3】。这种哲学
意味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形诸笔墨的“象外之象”、“味
外之味”和“言外之言”。艾青诗中的哲理性思考主要
是通过诗情中介来表达的,是一种艺术的思考。
作为70 年代受人们欢迎的诗作之一,《虎斑贝》
同样是一首哲理诗、咏物言志诗。前两节诗人主要描绘
虎斑贝的外貌及质地,后面抒写虎斑贝的命运。很显然,
诗人通过这一美丽物象呈现给读者的是他对个体命运的
思考。在人生和创作的道路上,艾青饱经风霜,历尽艰
辛,顿挫炼狱,“在万顷波涛中打滚”。“一辈子不知
道摔过多少跤。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土就
完了。我即使一边流血,一边也还笑着——”【4】。艾
青是乐观的,也是达观的。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于表现力的形象和细节,
把哲理性的思想熔铸在鲜明的形象里,让形象“启发、
暗示”思考,传递深思熟虑的生活哲理,引导人们探索
•38•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0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高教探索•
人生真谛,使读者体悟出“象外之旨”、“言外之意”。
咏物言志诗的目的,即在咏物之中孕育着诗人的心志、
品格与情操,从而把诗的思想境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虎斑贝》暗示了诗人的品格:虽历经磨难,却酷爱自
由、热爱阳光,百折不挠地追求光明。它抒写一种追求
光明的崇高品德,“以最平凡的外形,蕴蓄着深刻的真
理”【5】,有情有韵,引人深思。
三、意象美
艾青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世界。首先,艾
青的诗歌充满形象性。“形象思维的方法,是诗,也是
一切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6】,而“形象思维的活动,
在于为自己的感觉寻找确切的比喻,……只有新鲜的比
喻,新鲜的形容词和新鲜的动词互相配合起来,才有可
能产生新鲜的意境【7】。运用比喻,是诗歌创作运用形
象思维所不可缺少的。艾青在诗歌创作中一向非常重视
比喻,把比喻提高到了相当高的位置。一系列准确生动
的比喻,使这首诗呈现出了光彩。
诗歌前两节诗人连用几个比喻描写虎斑贝,其身
上美丽闪烁的虎班纹,细腻之美胜过“最好的瓷器”,
纯洁坚硬胜过“洁白的宝石”,“椭圆润滑”有如鹅蛋,“找
不到针尖大的伤痕”。这样的描绘是准确的,使人感到
了虎斑贝的形象,也感到了它的质地。别林斯基曾说:“诗
歌的本质正就在这一点上: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
感性的、美丽的形象……”【8】艾青就是极善于借助“形
象思维”把“无实体的概念”变为“生动的、感性的、
美丽的形象”的艺术高手。
另外,诗人在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还善于
运用象征、联想等手法深化主题,捕捉典型意象,使诗
更加深沉浓郁。诗人认为“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
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9】象征体具
有强烈的自比性,其“暗示和譬比”融入了诗人自己的
经历、感情等在内。如后两节写虎斑贝在海底的“不凡
经历”及看到“美好阳光”的喜悦心境,从整体看来就
是比喻和象征的结合运用,给人以“色授神与”、“呼
之欲出之感”,暗示了作者的人生写照。
同时,抒情短诗《虎斑贝》在形式上达到了舒卷
自如、炉火纯青,在参错里取得和谐,体现了艾青自由
体作诗的理念。在语言上也是“朴素、单纯、集中、明
快”,在诗歌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找到和谐自然的契合,
通过艺术加工从而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视觉感和独特的
审美艺术享受,从而达到了平易与深邃、象征与哲理的
有机融合。
四、结 语
“诗歌成了我信念,我的鼓舞,我的世界观直率
的回声”【10】,艾青是用他的生命写诗。他热爱生命,
追求光明,崇尚“真、善、美”。他热烈向往和追求美
好的生活,希望建立一个至善至美的社会,正如他自己
描绘的那样:“如果未来有那么一天——统治者把镣铐
铸成花瓶,立法者与乞丐散步谈天,流浪者找到了家,
妓女有了丈夫,军火商不再鼓动战争,棺材店老板不希
望瘟疫流行,一切都言归于好——自由、艺术、爱情、
劳动,每个都是诗人。”【11】
参考文献
[1]艾青.诗论.诗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P66.
[2]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P29.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P213.
[4]牛漢,郭宝臣主编.艾青名作欣赏.我的创作
生涯.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P470.
[5]艾青.诗论.语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P29.
[6]艾青.诗论.形象思维与艺术魅力.复旦大学
出版社, 2005: P142-143.
[7]艾青.艾青谈诗•读雷抒雁的《夏天的小诗》.花
城出版社,1982:P148.
[8]别林斯基.杰尔查文作品集.外国理论家作家
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P69.
[9]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M].上海文艺出
版社,1984: P309.
[10]艾青.诗论.母鸡为什么下鸭蛋.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5:P280.
[11]艾青.诗论.诗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P78.
(责任编辑于静)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39•
是代表作之一。由于在个人曲折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中凝聚历史的沧桑,诗歌中蕴涵历史感;同时又使诗人以深
邃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对人生进行深刻的思索,赋予诗歌哲理意味;在审美视角上诗作采用丰富的具有象征
意义的比喻意象,充满形象性,且富有散文美。
关键词:艾青《虎斑贝》历史感哲理美意象美
艾青(1910.3—1996.5)是中国现当代诗歌界的“泰
斗”。尽管不测的政治风云,使艾青的创作中留下了一
段空白,但在新时期复出以后,他依然是“归来的诗人”
中独领风骚的人物,其历史影响难以估量。本文选取艾
青新时期代表作之一《虎斑贝》,从历史内容、哲学意
味、审美意蕴三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从而领略艾青诗歌
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历史感
《虎斑贝》作于1979 年12 月17 日,发表于《文汇》
增刊1980 年第1 期。虎斑贝,是大海用温柔的手指精
心琢磨出来的工艺品,具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和风貌。据
说,这个虎斑贝是诗人访问海南岛时一位女护士送给他
的,诗人想为虎斑贝写一首诗,想来想去,诗人选择了
这首《虎斑贝》的构思:
“美丽的虎斑纹 / 闪烁在你身上 / 是什么把你磨
得这样光 / 是什么把你擦得这样亮 // 比最好的瓷器细
腻 / 比洁白的宝石坚硬 / 象鹅蛋似的椭圆滑润 / 找不到
针尖大的伤痕 //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 / 在万顷波涛中
打滚 / 一身是玉石的盔甲 / 保护着最易受伤的生命 //
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 / 我从来没有想到
能看见这么美好的阳光”
“在绝望的海底多少年/……保护着最易受伤的
生命”这一节,暗示作者继1957 年被打成“右派”到
1978 年这20 余年的蒙冤受辱,再加上之前坐过三年的
监狱(1932-1935),艾青的人生实在是曲折坎坷。最
后一节“要不是偶然的海浪把我卷带到沙滩上/ 我从来
没有想过能见到这么美好的阳光”,寓意1976 年的“四
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垮台,以及诗人自己“重见天日”
——政治上得到平反,恢复名誉和党籍等等。该诗是艾
青自己开阔的襟怀和顽强意志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在打
到“四人帮”之后内心的喜悦之情和感激之情。
由于在个人曲折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的表现中
凝聚历史的沧桑,诗人在创作中带有以历史反思为核心
的思辨倾向,蕴含历史感。可见,归来以后的艾青,依
然是一个“政治诗人”,创作与过去的作品有着明显的
延续性。“诗人要对当代提出的尖锐问题与人民一同思
考和人民一起回答”【1】这一坚定的诗学信念标示艾青
仍然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
二、哲理美
文学的哲学意味早已被亚里士多德发现。他在《诗
学》中说:“诗是一切文体中最富有哲理意味的”【2】。
“哲学”与“意味”二者通过形象引发的联想在深层意
蕴中的有机结合,便是所谓的哲学意味【3】。这种哲学
意味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形诸笔墨的“象外之象”、“味
外之味”和“言外之言”。艾青诗中的哲理性思考主要
是通过诗情中介来表达的,是一种艺术的思考。
作为70 年代受人们欢迎的诗作之一,《虎斑贝》
同样是一首哲理诗、咏物言志诗。前两节诗人主要描绘
虎斑贝的外貌及质地,后面抒写虎斑贝的命运。很显然,
诗人通过这一美丽物象呈现给读者的是他对个体命运的
思考。在人生和创作的道路上,艾青饱经风霜,历尽艰
辛,顿挫炼狱,“在万顷波涛中打滚”。“一辈子不知
道摔过多少跤。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土就
完了。我即使一边流血,一边也还笑着——”【4】。艾
青是乐观的,也是达观的。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选取富于表现力的形象和细节,
把哲理性的思想熔铸在鲜明的形象里,让形象“启发、
暗示”思考,传递深思熟虑的生活哲理,引导人们探索
•38•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 年10 月25 日Cheng Shi Jian She Li Lun Yan Jiu•高教探索•
人生真谛,使读者体悟出“象外之旨”、“言外之意”。
咏物言志诗的目的,即在咏物之中孕育着诗人的心志、
品格与情操,从而把诗的思想境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虎斑贝》暗示了诗人的品格:虽历经磨难,却酷爱自
由、热爱阳光,百折不挠地追求光明。它抒写一种追求
光明的崇高品德,“以最平凡的外形,蕴蓄着深刻的真
理”【5】,有情有韵,引人深思。
三、意象美
艾青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世界。首先,艾
青的诗歌充满形象性。“形象思维的方法,是诗,也是
一切文学创作的基本方法”【6】,而“形象思维的活动,
在于为自己的感觉寻找确切的比喻,……只有新鲜的比
喻,新鲜的形容词和新鲜的动词互相配合起来,才有可
能产生新鲜的意境【7】。运用比喻,是诗歌创作运用形
象思维所不可缺少的。艾青在诗歌创作中一向非常重视
比喻,把比喻提高到了相当高的位置。一系列准确生动
的比喻,使这首诗呈现出了光彩。
诗歌前两节诗人连用几个比喻描写虎斑贝,其身
上美丽闪烁的虎班纹,细腻之美胜过“最好的瓷器”,
纯洁坚硬胜过“洁白的宝石”,“椭圆润滑”有如鹅蛋,“找
不到针尖大的伤痕”。这样的描绘是准确的,使人感到
了虎斑贝的形象,也感到了它的质地。别林斯基曾说:“诗
歌的本质正就在这一点上:给予无实体的概念以生动的、
感性的、美丽的形象……”【8】艾青就是极善于借助“形
象思维”把“无实体的概念”变为“生动的、感性的、
美丽的形象”的艺术高手。
另外,诗人在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的同时,还善于
运用象征、联想等手法深化主题,捕捉典型意象,使诗
更加深沉浓郁。诗人认为“象征是事物的影射;是事物
互相间的借喻,是真理的暗示和譬比。”【9】象征体具
有强烈的自比性,其“暗示和譬比”融入了诗人自己的
经历、感情等在内。如后两节写虎斑贝在海底的“不凡
经历”及看到“美好阳光”的喜悦心境,从整体看来就
是比喻和象征的结合运用,给人以“色授神与”、“呼
之欲出之感”,暗示了作者的人生写照。
同时,抒情短诗《虎斑贝》在形式上达到了舒卷
自如、炉火纯青,在参错里取得和谐,体现了艾青自由
体作诗的理念。在语言上也是“朴素、单纯、集中、明
快”,在诗歌意象与作者情感之间找到和谐自然的契合,
通过艺术加工从而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视觉感和独特的
审美艺术享受,从而达到了平易与深邃、象征与哲理的
有机融合。
四、结 语
“诗歌成了我信念,我的鼓舞,我的世界观直率
的回声”【10】,艾青是用他的生命写诗。他热爱生命,
追求光明,崇尚“真、善、美”。他热烈向往和追求美
好的生活,希望建立一个至善至美的社会,正如他自己
描绘的那样:“如果未来有那么一天——统治者把镣铐
铸成花瓶,立法者与乞丐散步谈天,流浪者找到了家,
妓女有了丈夫,军火商不再鼓动战争,棺材店老板不希
望瘟疫流行,一切都言归于好——自由、艺术、爱情、
劳动,每个都是诗人。”【11】
参考文献
[1]艾青.诗论.诗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P66.
[2]亚里士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P29.
[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P213.
[4]牛漢,郭宝臣主编.艾青名作欣赏.我的创作
生涯.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 P470.
[5]艾青.诗论.语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P29.
[6]艾青.诗论.形象思维与艺术魅力.复旦大学
出版社, 2005: P142-143.
[7]艾青.艾青谈诗•读雷抒雁的《夏天的小诗》.花
城出版社,1982:P148.
[8]别林斯基.杰尔查文作品集.外国理论家作家
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P69.
[9]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M].上海文艺出
版社,1984: P309.
[10]艾青.诗论.母鸡为什么下鸭蛋.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5:P280.
[11]艾青.诗论.诗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P78.
(责任编辑于静)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