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荧光原位杂交的藜属植物核型分析

来源 :广西植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rgan19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精确地识别藜属植物染色体组的核型特征,该文研究了4种来自青海高原的野生藜属植物(灰绿藜、藜、菊叶香藜及杂配藜)和1种从美国引进的栽培藜麦品种PI614932-HX(3)基于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rDNA FISH)的核型.利用5S rDNA和45S rDNA对5种藜属植物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进行FISH研究.藜属植物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藜属植物中存在二倍体(2n=2x=18)和四倍体(2n=4x=36)两种倍性,藜麦和灰绿藜为四倍体,其余3种为二倍体.(2)藜麦、灰绿藜、藜、菊叶香藜及杂配藜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4x=36=34m(2AST)+2sm,2n=4x=36=32m(4AST)+4sm,2n=2x=18=16m(4AST)+2sm,2n=2x=18=18m及2n=2x=18=16m+2sm.(3)染色体由大部分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和少部分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成.(4)核型类型除了菊叶香藜为1B以外,其余均属于2B类型.(5)在藜麦、灰绿藜及藜中具有分布位置不同、数量不等的双随体.5S rDNA、45S rDNA FISH结果表明:(1)藜麦和灰绿藜的染色体上存在2对5S rDNA位点和1对45S rDNA位点,藜、杂配藜的染色体上存在1对5S rDNA位点和1对45S rDNA位点,菊叶香藜的染色体上只存在1对5S rDNA位点.(2)5S rDNA和45S rDNA位点均位于染色体的短臂上.该研究首次获得了藜属植物基于5S rDNA和45S rDNA荧光原位杂交核型,为藜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和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分子细胞遗传学依据.
其他文献
为了解钩藤钩的微观形态发育过程,该文利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钩藤营养器官分枝茎钩的微观形态特征进行解剖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钩与茎之间在解剖学上既有相关性,又各有其自身的特征;其相关性表现在茎的内部结构大体上决定着其钩的内部结构,充分体现钩是由着生在茎上的侧枝变态发育形成的;在钩发育中期逐渐形成与茎类似的内部结构;茎的内部结构组成在数量上比钩更丰富,钩只有初生结构;钩藤茎与钩的药用成分积累没有本质的区别,均主要分布在韧皮部和木质部及皮层薄壁细胞.由此可知,钩藤钩器官是由茎变态发育形成,但只有初生结构.该研究
为探究秋季枫叶呈色的关键生理因素,该文以转色期叶色为绿色、黄色和红色的枫香单株为试材,研究了L?、a?、b?值变化与叶片色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在变色期,3种色彩枫香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大量降解,花色素苷不同程度积累.(2)绿色叶单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始终保持较高含量,花色素苷含量上升4.2倍,叶片内色素含量比值始终保持稳定;黄色叶单株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低,花色素苷含量上升4.4倍,b?值与叶绿素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负
新疆野苹果是天山野果林的优势种,遗传多样性极其丰富,是世界苹果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疆野苹果种群分布面积急剧下降.然而,导致新疆野苹果种群衰退的原因尚不明确,尚无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该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进一步分析和探讨野苹果的分布现状及面对虫害、干扰和种群更新困难等问题.发现新疆野苹果在保护和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新疆野苹果的起源和演化,仍然存在分歧.第二,新疆野苹果种群的分布面积锐减,其中3个县的分布面积减少到60年前的三分之一.第三,虽然新疆
为分析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的使用模式,该文以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组中筛选到的49条蛋白质编码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W、CUSP、CHIPS、SPSS等软件对其密码子的使用模式和偏好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的第3位密码子的平均GC含量为26.44%,有效密码子数(ENC)在40.6~51.41之间,多数密码子的偏好性较弱.(2)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分析发现,RSCU>1的密码子数目有30个,以A、U结尾的有29个,说明了紫花苜蓿叶绿体基因组A或U出现的频率
为了解香樟基因密码子偏好性,该文以NCBI网站中香樟转录组数据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评价转录组数据质量,选取高质量数据的转录组,去除低质量序列,组装转录组,预测基因结构,再利用自编perl脚本提取以AUG开头的基因序列37 Mb序列34931个基因,进一步利用CodonW分析基因密码子偏好性.结果表明:GC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273~0.742,均值为0.452;ENC的范围为26.29~61.00,均值为52.76;CAI的范围为0.064~0.401,均值为0.199;RSCU值大于1的密码子数目
通过对贵州东南部雷公坪泥炭进行年代学和有机碳同位素测定,雷公坪泥炭剖面底部150 cm处年龄为13360±40 a B.P.,在中部70 cm处年龄为4570±30 a B.P.,顶部10 cm处年龄为420±30 a B.P.,建立了雷公坪泥炭沉积的年代学序列,计算出泥炭层堆积速率由上至下分别为23.81 cm?ka-1、14.46 cm?ka-1、9.10 cm?ka-1.获得泥炭层泥炭有机碳同位素δ13 C分别为-27.5‰、-28.8‰、-28.5‰,结合其他区域气候记录推断,说明研究区泥炭发育于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改则物玛北部布孜村地区,新发现里阿斯假砂园虫Pseudocylammina liasica Hottinger,时代为早侏罗世(Lias期).据岩石组合特征及沉积时代,本次暂且归属该套地层为下侏罗统布孜村组.里阿斯假砂园虫的首现及其地层的厘定不仅丰富了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古生物学大有孔虫类的研究,而且为区域地层对比和格架建立增添了新资料及新认识;同时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探讨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演化提供了地质学证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硒是环境中重要的生命元素,缺硒和硒过剩都将引起生物及人体的不良反应.本文以贵州省万山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样及化验分析耕地土壤硒含量,结果发现万山区耕地土壤硒含量在0.05~8.01 mg/kg,平均值为0.50 mg/kg,总体上达到富硒区标准,富硒土壤面积22.78万亩,占万山区耕地总面积的77.43%,硒元素高值区分布在万山区东部的熬寨乡.同时,对影响万山区耕地土壤硒元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得知影响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成土母岩、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硒含量只与Hg、Cd、Mo、S
为分析降雨诱发浅层滑坡的演变过程.本文以湖南湘西古丈滑坡为例,基于Green-Ampt入渗模型,进行了降雨诱发浅层滑坡渐进破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强降雨作用下,滑坡的失稳破坏主要是由于前缘土体以及中前部土体的局部破坏,而逐渐发展为整体破坏.并且,受滑坡地形影响,地形平缓的区域虽然湿润锋下渗较快,土体抗剪强度较低,但由于土体饱和带的渗流作用较小,而重力提供垂直于滑面的分力较大,该部分稳定性较为良好,故湿润锋对于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还应该根据不同地形条件加以分析.渐进式滑坡破坏分析方法对滑坡的监测和防治具有重要
应用物探方法对滑坡进行勘查,已成为一种经济、快捷、有效的手段,文章首先从认识两类典型滑坡(Ⅰ类—土质滑坡、Ⅱ—类岩质滑坡)的滑坡结构开始,从物性差异角度分析了滑体、滑面和滑床的电性特征,说明了物探方法在滑坡勘查中的有效性;通过在某已知滑坡地质体上采用高密度电法不同装置、不同极距进行测试,得出滑坡勘查中电性响应特征的一般规律,总结了高密度电法在滑坡勘查中的技术要点和“滑面”解释原则;最后对贵州地区典型的2处滑坡(土质、岩质滑坡)勘查成果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两类物质(土质、岩质)的岩石滑坡地质体电性响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