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聆听、感受、体验音乐的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是音乐教学中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在多年的初中音乐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控制力、情绪稳定性较弱,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注意力难以持久。特别是对纯音乐作品的聆听,更是显得茫然,心不在焉,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度,有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
【关键词】聆听音乐;音乐;方法策略
面对这一现状,作为教师应当首先明确“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切实做到将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能力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遵循音乐规律,把全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牢固地建立在听觉基础之上。立足于听,以听为策略,把听的策略贯穿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其次,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音乐实践活动,采取实切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听与思相结合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围绕音乐展开思维活动要让学生学会聆听,听要有所感,感要有所思,只有这样的听才具有意义。在初听前,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出几个简单的,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你知道这首歌演唱者的人声分类吗?《伏尔加船夫曲》(男低音);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响?《雷鸣电闪波尔卡》(雷鸣电闪);乐曲中的主奏乐器你听出来了吗?《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歌曲中哪一句最能让你感动?《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母亲、母亲)等等。这样有目的地让学生去聆听,听后及时提问,无疑可以把学生引导到对音乐的关注,激发他们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对音乐中的基本要素加以感受体验并积极展开思考。课中,教师还可以延续以上问题展开。例如:《伏尔加船夫曲》为什么会用男低音来演唱呢?(深沉,能够更好地表现船夫们苦难而艰辛的生活状况);你知道《雷鸣电闪波尔卡》中雷鸣电闪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定音鼓、钹)。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顺理成章,可以再度引起同学们对音乐的关注,有针对性的片段聆听,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促进了学生对音乐整体的把握,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长此以往,学生便会逐步养成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起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直接经验。
二、听与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把握音乐的本质特征
这里的“动”主要包括学生的演唱、演奏、律动、舞蹈、游戏等。初中生活泼好动,如何让这“动”变得有序、有韵律、有节奏,与音乐有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学生加以引导,运用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把握音乐这一本质特征,体会音乐的情绪、风格及特点。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曲的伴奏声中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音乐教室去欣赏《行进之歌》。课堂上,我们和学生一起在《非洲鼓乐》声中敲起激昂奔放的节奏;在《天上之音》中跳起欢快热烈的民族舞蹈;在《乐海泛舟》中唱起那优美动听的主题旋律;哼着《小调集萃》中的小曲我们满怀喜悦地离开教室。此外,在聆听中我们为《溜冰圆舞曲》第三小圆舞曲画上起伏的旋律线;为《青年友谊圆舞曲》划出三拍子的指挥图式;在《我们是冠军》中吹响号角,齐声呐喊,共享球迷的热情;在《摇篮曲》中摇摆晃动,用身体的律动感受着母亲的温暖。这些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身体的多种器官。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去,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活动中,他们随心而动、有感而发,从而达到感知和体验,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
三、听中求新,听中求变
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持久性较差,为了让学生的听觉不处于疲乏状态,时时处于兴奋。教师就应想法设法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立足原创,求新意、求变化。例如:在欣赏的内容上,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互联网的强大优势,为欣赏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1)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范唱(领唱、合唱),在拓展部分可以增设聆听阿宝的演唱,民族乐队的演奏,让学生接触原生态唱法,了解信天游,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歌曲《桑塔露琪亚》除了教材中童声合唱、美声唱法,还可以增设教师的范唱,学生自己的演唱(事先录制好的音频),让同学们欣赏,增加亲切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伏尔加船夫曲》先听中文版再听俄文版,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俄文版在高潮部分出现的男声伴唱所产生的震撼。
在欣赏的形式上:(1)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聆听《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先总听,再分段欣赏,再总听,让学生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2)歌曲与乐曲结合的形式,《我的祖国》和《沃尔塔瓦河》歌曲的欣赏与学唱为乐曲的聆听奠定基础,感受其内在联系。(3)采用对比欣赏的形式,《婚礼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两首作品不同的乐器、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和调性。(3)视听结合的形式,节选影片《音乐之声》两次演唱《雪绒花》的画面,让学生根据剧情,体会不同情景之下的演唱所产生的不同情绪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为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习惯,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发展设计出更好的方法及策略。
【关键词】聆听音乐;音乐;方法策略
面对这一现状,作为教师应当首先明确“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切实做到将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能力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遵循音乐规律,把全部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牢固地建立在听觉基础之上。立足于听,以听为策略,把听的策略贯穿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其次,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开展音乐实践活动,采取实切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培养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引导学生聆听音乐,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听与思相结合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围绕音乐展开思维活动要让学生学会聆听,听要有所感,感要有所思,只有这样的听才具有意义。在初听前,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出几个简单的,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你知道这首歌演唱者的人声分类吗?《伏尔加船夫曲》(男低音);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特别的声响?《雷鸣电闪波尔卡》(雷鸣电闪);乐曲中的主奏乐器你听出来了吗?《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歌曲中哪一句最能让你感动?《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母亲、母亲)等等。这样有目的地让学生去聆听,听后及时提问,无疑可以把学生引导到对音乐的关注,激发他们对音乐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对音乐中的基本要素加以感受体验并积极展开思考。课中,教师还可以延续以上问题展开。例如:《伏尔加船夫曲》为什么会用男低音来演唱呢?(深沉,能够更好地表现船夫们苦难而艰辛的生活状况);你知道《雷鸣电闪波尔卡》中雷鸣电闪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吗?(定音鼓、钹)。这样的提问环环相扣、顺理成章,可以再度引起同学们对音乐的关注,有针对性的片段聆听,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促进了学生对音乐整体的把握,对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长此以往,学生便会逐步养成带着问题去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积累起感受与鉴赏音乐的直接经验。
二、听与动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把握音乐的本质特征
这里的“动”主要包括学生的演唱、演奏、律动、舞蹈、游戏等。初中生活泼好动,如何让这“动”变得有序、有韵律、有节奏,与音乐有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对学生加以引导,运用多种音乐实践活动来把握音乐这一本质特征,体会音乐的情绪、风格及特点。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曲的伴奏声中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音乐教室去欣赏《行进之歌》。课堂上,我们和学生一起在《非洲鼓乐》声中敲起激昂奔放的节奏;在《天上之音》中跳起欢快热烈的民族舞蹈;在《乐海泛舟》中唱起那优美动听的主题旋律;哼着《小调集萃》中的小曲我们满怀喜悦地离开教室。此外,在聆听中我们为《溜冰圆舞曲》第三小圆舞曲画上起伏的旋律线;为《青年友谊圆舞曲》划出三拍子的指挥图式;在《我们是冠军》中吹响号角,齐声呐喊,共享球迷的热情;在《摇篮曲》中摇摆晃动,用身体的律动感受着母亲的温暖。这些综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身体的多种器官。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中去,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活动中,他们随心而动、有感而发,从而达到感知和体验,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的真正内涵。
三、听中求新,听中求变
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持久性较差,为了让学生的听觉不处于疲乏状态,时时处于兴奋。教师就应想法设法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立足原创,求新意、求变化。例如:在欣赏的内容上,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互联网的强大优势,为欣赏内容注入新鲜的血液,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1)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范唱(领唱、合唱),在拓展部分可以增设聆听阿宝的演唱,民族乐队的演奏,让学生接触原生态唱法,了解信天游,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歌曲《桑塔露琪亚》除了教材中童声合唱、美声唱法,还可以增设教师的范唱,学生自己的演唱(事先录制好的音频),让同学们欣赏,增加亲切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3)《伏尔加船夫曲》先听中文版再听俄文版,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俄文版在高潮部分出现的男声伴唱所产生的震撼。
在欣赏的形式上:(1)采用总分总的形式聆听《A大调(鳟鱼)钢琴五重奏》先总听,再分段欣赏,再总听,让学生了解变奏曲式的特点。(2)歌曲与乐曲结合的形式,《我的祖国》和《沃尔塔瓦河》歌曲的欣赏与学唱为乐曲的聆听奠定基础,感受其内在联系。(3)采用对比欣赏的形式,《婚礼进行曲》和《葬礼进行曲》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两首作品不同的乐器、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和调性。(3)视听结合的形式,节选影片《音乐之声》两次演唱《雪绒花》的画面,让学生根据剧情,体会不同情景之下的演唱所产生的不同情绪与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主要是培养合格的听众。为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努力探索。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音乐习惯,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发展设计出更好的方法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