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风吹拂着崂山,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的齐文化发扬在齐鲁;创业伴随着感恩,自强不息而运营有方的都市报屹立于半岛。从1000余平米的办公场所到市中心20层的写字楼,精彩源自创新的半岛人居安思危,踏上了二次创业的征程,他们认为:奇迹没有终点。
1999年创刊的半岛都市报,在务实的创新道路上,不断进取。近九年的艰苦奋斗,半岛人创造出山东半岛信息量最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强的报纸。2007年,《半岛都市报》主业总收入4.6亿余元。
小小门楼走出了个世界报业百强
半岛都市报社党总支书记、社长王军在新办公大楼的17层办公,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他想到了那大门
只有1.5米宽的旧楼。
那是被称为“曾经中国最差的报社办公楼”,夏天有厕所味道,冬天冻得人发抖,下雨漏雨积水,刮风也躲不过。员工共用办公桌在这里每天工作十余小时,没有休息日。但在这么一个艰难的环境中,没有人退缩,创业的激情始终弥漫在报社。因为,筚路蓝缕的半岛人将个人未来和报社事业已融为一体。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半岛都市报》在青岛创刊后,打破半岛原先的报纸格局。建印刷厂,双面彩印,厚报资讯,自办发行,多元化经营,一处处火苗,让人目不暇接,当2005年《半岛都市报》获得世界日报第58强时,青岛人自豪地说:《半岛都市报》是咱青岛市的文化名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2005年9月开始,增强本地新闻,取消赠品发行,推行品牌战略,加强文化建设,合理运作资本,一记又一记组合拳,《半岛都市报》赢得了各界人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居安思危。竞争,成败不在于对手,而在于内部。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后,“报业寒冬
论”就似幽灵,弥漫在报界。以王军社长为代表的半岛人对中国报业前景充满信心,但注重危机意识的他们,2007年搬进青岛市中心的《半岛都市报》大楼后,没有坐享其成,而是踏上二次创业的征程。王军说:“居安思危,务实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奇迹。”
资本运作 彰显智慧和勇气
齐文化重工尚商,崇利变通的精神气质早已融入青岛,办报也是如此。
创刊伊始,《半岛都市报》就用仅有的60万元启动资金,成功购买到价值670万元的印刷设备,让一个小印刷厂裂变成山东最大的彩印中心。之后,桶装水厂、茶叶公司、半岛都市大酒店、国际旅行社、物流配送和地产开发等一系列多元化资本运营方式,为报社立足青岛做出卓越贡献。
可是,一个新生的报社,投资战线如此之长,难免会造成资金断裂。在负债率高达99%的时候,善于变通的半岛人,开始思考了。那是2005年10月的一天,王军上任后的第18天,半岛人顿悟了。王军说:“那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我把自己关在酒店的房间里,三天抽了两条烟。想通了,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了。”
“收缩战线,盘活资产,突出主业,稳定发展”的资本运营战略活动开始了。首先,将《半岛都市报》目前产生不了经济效益的部分资产出售,回笼资金;其次,以信用来保证资金周转,在大众报业集团的资金支持下,与银行和纸厂等企业一道,建立起良好的资金运转体系;再次,与开发商积极协调沟通,盘活《半岛都市报》大楼的地块价值,提升优质资产的价值;最后,让报纸价值回归,在青岛率先对广告刊例提价25%,零售价和发行价提高1角钱,并取消发行赠品。
那是一场艰难不已的资本运作过程,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奇迹。截至2007年底,《半岛都市报》的资金逐渐运转通畅,报社的负债率仅为44%。王军说:“从此之后,银行和纸厂认可《半岛都市报》的信誉;市民和企业认可《半岛都市报》的价值。大众报业集团如果拿出一块来上市,轻装上阵而又经验十足的我们是最好的,资产和体制等各方面都非常合适,而且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内容本土化 发行精确化 广告品牌化
内容、发行和广告,是媒体制胜的法宝。
《半岛都市报》除了拥有优秀报纸的内容品质外,还有一个最具特色的办报理念,那就是内容本土化。
《半岛都市报》注重本地新闻的报道,融入青岛市生活和文化,以大量的本地新闻赢得了青岛市民的认可和赞誉,平均每天拿出20多个版面报道本地新闻,基本上涵盖青岛市所有的新闻信息,以平民化的视角新闻,与市民的生活和性格融为一体,让读者轻松、全面、客观地了解新闻信息,并通过信息提高城市品质,和谐城市生活。发行精确化, 既可减少发行浪费,节省印刷和人力成本,又可优化读者结构,促进内容的价值回归。创刊后,《半岛都市报》发行量节节攀升。2005年后,《半岛都市报》取消了发行赠品,提高了发行和零售价格,清理了“广告换发行”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了实现精确发行, 半岛都市报发行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别动队”,监测每天的发行信息,对动态数据进行跟踪分析,从而保证发行终端销售量和报纸印刷数量的精确度。半岛都市报发行公司总经理李强自豪地告诉记者,3月13日《半岛都市报》的退报率为千分之二。
《半岛都市报》自2005年起,推行品牌战略,广告部采取“以品牌拉动市场,以活动促品牌,以品牌促经营”的方式,从“中国小说年会颁奖典礼”到“齐鲁发现之旅”,从“寻找生活标点评选活动”到“青岛国际车展”,《半岛都市报》每周都有一个活动,而且都是融入青岛市民生活的活动。在采编部门的有力支持下,这些活动已经成为青岛的品牌,成为市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报社周刊采编部门员工工资和奖金的40%由广告处发放。
拥有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活动,是读者眼球的焦点,也是企业广告投放的重点。在品牌化战略中,《半岛都市报》影响力空前强大,广告收入也迅速增长,2007年达到3.8亿元。
健全的体制永葆创业激情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在《半岛都市报》的17楼, 明亮的落地窗外,是蓝天白云,还有那“山之景而取海之胜”的崂山。可是从“曾经中国最差的报社办公楼”拼搏至今的员工们,没有懈怠,只有谦虚,他们说:我们这支队伍还是保持当年创业的那种激情,我们一直在创业。
创业难守业更难,在《半岛都市报》,感觉不到守业的氛围,那里仍然充满着创业的激情,半岛人告诉记者,这应该归功于健全的体制。
这是一个努力拼搏就能成功的体制,这是一个可以将个人追求与报社事业完美结合的体制。以企业法人身份诞生的《半岛都市报》,是按照“适者生存”自然规律办报,是按照“按劳分配”的分配机制办报,是按照“举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办报。
《半岛都市报》副总编辑郑永智,刚进报社时是一个穿七元一双千层底鞋的年轻人,他将个人的成长与报社的成长结合在一起,任劳任怨,自强不息,30岁时就成为报社高层。和他一样成为报社中高层的元老有十几个人,这些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半岛人:只要努力拼搏,忠于报社忠于事业,在《半岛都市报》,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追求。
随着时代的变迁, 《半岛都市报》的机制也在创新,从全员聘用制到末尾淘汰制,从竞争上岗制到采编考核分离制,以“精彩源自创新”为口号的他们明白:以人为本是创新的动力和归点。
以人为本,把员工利益放在第一位,是《半岛都市报》创造奇迹的源泉。《半岛都市报》以多元化经营增加发行员收入,以采编考核分离制保证员工的劳动成果,以采编配合经营制增加员工收入,都在为自强不息、忠于报社的员工创造较高收入的机会。正是这一系列举措,激活了员工的创业激情,提升了员工的归属感,让员工们愿意为报社付出,愿意与报社事业融为一体。
现在,《半岛都市报》有工会,有食堂,有健身中心,有不断改进的人性化管理制度,凝聚力和归属感空前高涨,为二次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氛围。自强不息的半岛人相信:奇迹,没有终点。
附:
3月13日,传媒杂志社记者采访《半岛都市报》编委赵衍军,11个问题,76秒的问答,一场语速快似“独
孤九剑”般酣畅淋漓的对话,直白的言语展现出报社员工的务实与激情。
记 者:您作为《半岛都市报》的元老,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赵衍军:最大的感触,是过去太难了,现在感到一种成就。我跟着一起创业,成就感特别强。
记 者:您得到了什么?
赵衍军:我得到的多了,以前房子没有、车子没有,现在房子也有了、车子也有了。
记 者:当初您怎么知道会得到这些呢?
赵衍军:我考虑事特别简单。
记 者:有没有想过离开?
赵衍军: 没有想过, 恐怕只要《半岛都市报》存在我就在。
记 者:听说《青岛日报》非常好,您有没有想过跳到《青岛日报》去工作?
赵衍军:从来没有想过,因为我从创业开始就在这儿,体验整个过程是非常兴奋的。
记 者:搬进新的办公楼多久了?
赵衍军:半年多了。我们搬过来以后下了一场大雨,那天我们回旧楼去,一楼全是水。
记 者:是不是感觉很舒服。
赵衍军:我没有感觉舒服。
记 者:为什么?
赵衍军: 只是一个办公环境而已,只是办公环境改变了,我从来没有感觉舒服了,只是觉得我们办公条件像样了,以前客人一来,说“这是什么地方”,现在一来,“哦”。
记 者:您觉得现在《半岛都市报》是创业成功了,还是在创业呢?
赵衍军: 我觉得现在还是在创业。
记 者:现在是什么创业阶段?
赵衍军:我们应该属于二次创业起步以后的阶段了。
记 者:是一个成长期?
赵衍军:对,成长期,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