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触屏,找到认识新世界的工具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所这样的幼儿园,老师们智慧地利用触屏体验,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有趣、智能化的学习和游戏环境,成为智慧校园示范学校。在这里,平板电脑发挥出了它前所未有的潜力,成了孩子们学习的新工具、表达自我和进行社交的新渠道、记录和分享成长的新媒介。这些智慧特别值得父母借鉴。
  如果说“生活即教育”,面对目前孩子们被触屏体验包围的生活,幼儿园教育可以做哪些事情呢?如果幼儿园只是简单地利用触屏来进行教学的话,那么孩子对触屏的认知依然很局限。能不能开拓思路,让幼儿园的触屏教学带给孩子们一种全新的对触屏的认知?比如让孩子们通过特别的触屏体验,知道平板电脑不仅可以用来看动画片、玩游戏,它更是打开认识世界新窗口的工具箱:它是能记录和搜索的工具,是用来练习表达和学习信息整理的工具,是相互交流学习经验的工具,甚至它还能成为提升自控力的工具。
  来自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的李玮老师讲述了自己所在的园所是如何将平板电脑智慧地运用于教学的方方面面的,让我们看到了触屏时代育儿的一种新可能。
  幼儿园这样引导孩子智慧触屏
  小班活动:萝卜生长记
  每个幼儿园都有植物生长的观察活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观察植物生长也很感兴趣。但是一般的课程设置都是让孩子们每天去看看他们种的植物,有时候会用画图的方式引导他们观察和记录。但实际上,植物的生长很慢,孩子并不能通过每次的观察体会到它的成长。
  因此,在李玮老师所在的幼儿园里,开始鼓励孩子自己使用平板电脑来进行萝卜成长的记录:每个孩子每天都用平板电脑给萝卜拍照。老师建立了班级相册,并为每个小朋友设置了专属于自己的文件夹,让每个小朋友自己可以选择一个图标,这样当他拍了新照片,就知道要放在带有自己选中图标的那个文件夹里。在一段时间之后,每个孩子都能打开自己的文件夹,看到一系列的“萝卜生长记”,既能看到萝卜前后的变化,也能真正看到萝卜成长的轨迹。不仅如此,由于每个孩子是带着自己的观察角度拍摄的萝卜,因此每个孩子看到的萝卜的成长变化也有微妙的不同。
  中班活动:娃娃电视台
  到了中班,孩子们所掌握的能力变得更多了,更加渴望在自主学习中有及时的互动和反馈。因此,李玮老师所在的幼儿园为中班的孩子们设置了电视台小主播形式的场景道具,鼓励孩子自己坐在主播的位置播报新闻,使用平板电脑进行自录;也可以几个小朋友一组,其中一个人自愿去当小主播,其他孩子使用平板电脑帮他进行录制,分担导演、观众等不同角色,在录制的过程中会提意见,比如告诉台上的小伙伴:“主播,你的声音要高一点!”“主播,你需要微笑。”小主播如果不相信,可以走下来自己去回看平板电脑里的视频,然后不断提升自己的主播品质。在孩子自己用平板电脑自录时,会录一段之后就跑到屏幕后面回放,反思自己还需要改进什么,比如是语言不太连贯,还是如何组织语言更有趣,等等,自我反思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越来越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中班的电视台节目质量不仅越来越高,孩子们还自主将节目进行了分类,制作出了分类节目单,比如有旅游频道、故事频道、动物百科频道、天气预报频道、交通广播,等等,创意如此之多,能力提升如此之快,令老师都十分惊讶。
  大班活动:配音秀
  孩子们经过在小班和中班使用平板电脑的经验积累,到大班后就掌握了更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开始鼓励大班的孩子更多地利用互动学习的方式使用平板电脑。比如学着自己一边看黏土教学软件,一边进行手工制作。比如练习使用配音秀App,让孩子们为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片段进行配音。别看最后的成果只有短短几分钟的配音表演,恐怕囊括了一个很复杂的学习过程:孩子不仅要对语言、语调进行倾听和模仿,还要与动画片主人公有情感共鸣,再用自己的创意将台词输出,而且还要学会和同伴天衣无缝的合作,互相配合。
  无论是孩子们自己制作的主播节目,还是配音秀,都可以上传到班级微信群中进行共享,班级中的孩子和其他家长都能欣赏到,这也让孩子很好地體验了触屏活动中“共享”的乐趣。而且,幼儿园还鼓励孩子们在家里做手工或者做其他有创意的活动时,把过程拍摄下来,请父母帮着剪辑成短视频、制作成二维码后,和小伙伴以及他们的家长一起分享,相互借鉴。这么一来,似乎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个巨大的创意活动宝库,不愁在家里没得玩了。
  从小班开始,孩子们就已经习惯了用平板电脑进行搜索,时间长了,孩子们掌握了很多搜索的技巧,比如如何用关键词提问,如何更快地找到答案。当然,这种搜索是在幼儿园设置了安全网络的环境下进行的,也有教师对此进行监管。
  建立规则,逐步实现自主管理
  在幼儿园开展平板电脑教学,父母最担心的也是孩子的使用时间问题。虽然在幼儿园的管理下孩子一般会执行得更好,但是让孩子逐渐学会使用自律,才是真正的智慧使用。为此,李玮老师所在的幼儿园在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教师与孩子一起讨论、一起制定规则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在平板电脑的使用上,逐步实现明确使用规则,自我记录使用时间,自我监控次数。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家长会问:“孩子这么小,他能够做到吗?”答案是孩子们全部做到了。从讨论开始,规则就是细化的,比如一天看几次平板电脑,一次看多少内容,眼睛与屏幕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多远,等等。最后确定的规则,都是通过孩子们的投票产生的,孩子们充分理解,也就能真的做到。
  ● 小班的规则
  小班的规则更多的是用孩子们看得懂的图示表示,比如:一天看一次,一次看一个故事,保持眼睛与屏幕的健康距离,别人玩时,我不看。这便于孩子们理解和记忆。这样的规则会张贴在班级里,不用教师每天反复说。
  ● 中班的规则
  中班的孩子的规则增加了,在自律方面他们经过自我讨论,提出了新的调整。
  比如规则中有:不碰插头、小心电,一天看一次,一次玩8分钟,保护iPad,别人玩时我不看,等等。   ● 大班的规则
  大班的孩子要遵守的使用规则就更多:比如一天玩一次,每次定时15分钟,玩时要记得记录,轻拿轻放,玩完之后要记得关机,等等。
  这个时候,除了对他们有使用平板电脑时间、次数的要求,还有一些使用技能上的要求。一步步帮助孩子学习自律,也希望他们能将平板电脑看作是可以帮助自己实现自律的工具。
  智慧使用的背后,是大量的付出
  运用平板电脑进行这些智慧化的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团队背后的辛苦付出和不断学习。简单的形式背后有大量的调研和数据支持,今天的获得背后有最初摸索时的迷茫和忐忑。在我们看来,这些心思很值得父母借鉴,因此一并在此介绍给大家。
  ● 遴选资源
  幼儿园里每一位教师的寒暑假都是带着任务度过的,他们要在海量的App产品中根据自己班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及不同的App类别进行初选。开学时,无数次会议都是在全体教师一起试用和讨论被遴选出的App中度过的。
  通过教师们挑选、讨论通过的App,还会在班级里进行试用,观察孩子们的反馈,并及时调整。
  ● 坚持原则
  坚持幼儿健康是李玮老师所在幼儿园的工作宗旨和目标,凡是不利于幼儿健康的,一律不做。那么如何为“平板电脑运用于教学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寻找专业支持呢?幼儿园采用了“四听”的方式。
  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中,明确指出儿童操作各种电子视频产品时间每次不宜超过20分钟,每天累计时间建议不超过1小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按照幼儿的年龄阶段提出了看电视的建议时长(3~4岁: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15分钟;4~5岁: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20分钟;5~6岁:连续看电视等不超过30分钟)。
  美国儿科学会也根据最新研究证据更新了规定,将儿童接触电子屏幕的年龄限制从2岁降低到了1岁半,将原来的2岁以上每天不超过2小时,改成了1小时,并指出即使是婴儿正确地使用电子设备都是有益的。15个月的儿童已经可以从媒体中学习知识,在父母的帮助下,18个月的儿童多数具备从屏幕学习的认知能力,2~5岁的儿童可从媒体中学习知识。
  因此,在触屏时代,父母和教师不能只把设备丢给孩子,必须做好管理和正确引导。在此基础上,儿童是可以更好地借助觸屏体验进行学习的。
  2014年和2017年,李玮老师所在的幼儿园分别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是对数字化产品的认知和态度。从两次的结果中不难看出,家长慢慢有了从抗拒到认可再到支持的心理态度的积极转变。这也坚定了幼儿园进行平板电脑教学创新尝试的决心。
  和家长签订了《关于iPad等电子设备使用同意书》之后,幼儿园依然不断和家长沟通,征求家长的意见,鼓励家长到班级里去具体看孩子是如何触屏的,让家长放心地鼓励孩子参与进来。
  如前所述,教师团队不仅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头脑风暴会和优化讨论会。各班老师不断结合自班孩子的特点,提出在日常教学中观察或者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
  触屏时代的孩子们是怎么想的?似乎从来没有人想去听他们的声音。因此,李玮老师所在的幼儿园在大班中展开了“小朋友使用iPad到底好不好?”的辩论。理越辩越明,在孩子们激烈的讨论中,孩子们明辨了触屏的利弊,有限度地合理使用、当工具式地使用等理念将成为种子,陪伴他们在无法逃避的触屏时代健康地成长和生活。
其他文献
百姓读好报,好报百姓评,由百姓投票评选出的最喜爱报刊结果在福州揭晓啦!《父母必读》被评为百姓最喜爱的报刊。  本次活动由福建省邮政报刊发行局联合省出版物发行业协会、省全民阅读促进会发起,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发动百姓参与,深入校园、社区、商场开展精彩纷呈的阅读文化推广活动,进一步营造“书香社会、全民阅读”的氛围,深受八闽百姓欢迎。活动历时3个多月,投票量达61.4万次,公平、公正地评选出50种百姓
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读懂孩子内在需求的结构和路径,让孩子最终成为尊重秩序、自发自律、绽放天赋的人,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但这也需要我们带着觉知去爱孩子,才能做到。  那么,什么是觉知?什么又是孩子的内在需求?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觉知的爱》的作者、教育与实践探索者王樹。  Q: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认识孩子的内在需求,如何满足这种需求?  A:每一个新生命,都需要建构完整的自己。孩子拥有完整健康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出自清朝李用粹《证治汇补·痰证》一书,意思是痰生于脾而贮于肺。小儿肺脾两脏的形与气均不足,所以肺脾两脏在生理上和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常有两脏同病的情况。  脾為后天之本,脾土生肺金  《素问·经脉别论》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意思是,脾为后天之本,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脾的运化后形成能够被人体吸收
过敏性结膜炎是接触特定的过敏原如动物皮屑、尘螨或接触季节性的花粉后出现的过敏相關性眼部疾病。
赵伯礼,1915年生,江苏武进人;刘世琮,1917年生,成都新繁人,成都新都府历史上第一个女大学生。1938年,他们考入西南联大,在五百里滇池侧畔相识,之后携手,养儿育女,相伴一生,为人之师,桃李天下。  这次的家风故事,则是由他们的一对儿女——姐姐赵石屏教授、弟弟赵进东院士讲述的。赵石屏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赵进东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姐弟俩对往事的回忆有共通
一看宝宝嘴里长了小疱,家长马上联想到的就是手足口,其实,还有的疾病也有同手足口类似的症状,你知道是什么病吗?  妞妞今年1岁半了,这些天她嘴里长了像溃疡又像疱疹的东西,妈妈看了吓一跳,天哪,这不就是手足口病嘛!急忙带着她看急诊,结果还好,是口腔溃疡,不是手足口。  像妞妞妈妈这样虚惊一场的家长还真不少因为一些其他疾病也有手足口的类似症状。但实际上,手足口和貌似手足口的疾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正牌
新年穿新裝
苗苗1岁半,最近一段时间,特别痴迷扔东西,玩具、遥控器、杯子,见什么扔什么。经常是妈妈把东西拿开了,他又拿到手再次扔到地板上。抡起巴掌装作打他吧,他还笑嘻嘻的,甚至还要妈妈拾起来再给他扔。  宝宝为何痴迷扔东西?  兴趣是宝宝行为的内在动力!当宝宝表现出超喜欢扔东西,那无疑扔东西能带给他极大的乐趣,并有着強大的吸引力。  “我在改变世界”  1岁多的宝宝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和即将迅猛发展的阶段,宝宝
母乳喂养,是爱最为直接的表达,能够惠及宝宝一生的成长;通过母乳哺育,妈妈将最好的“口粮”传递给宝宝,与宝宝紧密连结在一起。然而母乳哺育这条路并不是一路平坦,会遇到各种误区困扰着妈妈们。  80后妈妈们经常在微博或者微信圈中讨论她们所面临的困惑:如母乳喂养多久为宜?母乳清淡是不是没有营养?如何选择配方奶? 等等。尤其是母乳喂养半年左右的妈妈,常常会被外界的不同声音所左右,动摇信心。《父母必读》携手儿
宝贝到底需不需要早教?有人说早教只是父母太过焦虑和好胜的产物,也有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支持哪一派的观点?究竟什么样的早教观念才适合你和孩子?  2018年末,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早教问题的峰会。在会议中,我以一个专业儿童心理和行为治疗师的身份和视角,发表了对幼儿早教问题的看法。那天的论坛主题是,幼儿需不需要早教?早教是不是个噱头,还是爸妈们太过焦虑和好胜的产物?  如果从大脑的发育来看,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