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角度,介绍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开设过程中的教学改革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 《兽医微生物学》 动手能力 教学改革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并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牢固基础。动手能力是学生考研、就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考查指标,其能力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1],某些毕业生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室和研究室的毕业实习就反映出许多问题。虽然微生物学的大多数实验操作都在瓶瓶罐罐内进行,有人戏称微生物学实验为“小儿科”或“过家家”,但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将给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临床微生物学检查误诊。本文从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提出提高动手能力的几种措施。
一、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面临着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明显欠缺。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原因多种多样,现就往年我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1.学生课余时间少,实验课安排紧张。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在第五学期或第四学期开设,由于课程多,学生的实验课安排往往很紧张,有时不得不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进行。疲劳战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逃课,或为了应付了事而照抄实验报告的现象非常突出。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准备了实验,学生的反映却并不积极,这种现象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实验课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方法。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加上许多实验的考核需要经过二十四小时培养后才可以检查操作效果,实验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存在一定的难度。除了开展过几次实验课考核外,通常情况下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验出勤情况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监督办法,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明显不认真。
3.学生片面追求英语过关,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开设的学期,学生正好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实验技能的重要性,不少学生认为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片面追求英语高分,相对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许多学生经常不上实验课。
4.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力度。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员准备好实验试剂、器械、材料、培养基等,教师将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步骤讲解清楚,学生只需要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即可[2]。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很少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袖手旁观者居多,动手能力提高缓慢。许多高校的《微生物学》实验课也暴露出类似的问题[3]。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组进行了《兽医微生物学》A类课程的建设,同时承担了校级教改课题“兽医微生物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教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下改革。
1.新学期开始就制订本学期实验课安排计划。
根据学生的课程表,开学第一周就对全学期的实验课进行了统筹安排,每个班级的实验时间均固定,同时在学时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实验计划性更强,避免了往年与学生联系实验课时与临时增加的某些课程和活动发生冲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2.制定切实有效的实验监督检查方法。
课程小组教师和实验员经共同商定,对每个实验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方法。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练习了无菌操作倒平板后,为了节省时间,后续实验用的平板大多由实验员或课代表将全班同学用的平板倒好,再分发下去。由于缺乏锻炼,学生的无菌观念较差,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对实验草草了事。改革后,实验用的平板由学生在实验课上轮流到讲台进行无菌灌制,并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打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认真锻炼实践技能,上了讲台不知所措,抓耳挠腮,不是让酒精灯火焰烧了手,就是把培养基撒满桌子。通过检查刺激,大多数学生端正了实验态度,在实验课堂中经常可见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实验问题的现象。
3.调动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的认真态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检查不严,有的学生点完名后就溜号。改革后课程组教师统一认识,每次实验课至少两次检查学生的出勤率。课程组规定,实验平时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15%,其中实验出勤占10%,实验报告占5%;缺课一次扣1分,缺课两次扣2分,缺课三次扣10分,同时实验报告计0分。由于制度严格,学生再没有了缺课的情况,保证了学生有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
4.开设综合性实验和大型设计实验。
将实验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中需要的实验技术在传统实验教学中都以孤立实验的形式开设,新的教学模式下将几个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而且可在不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中反复练习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例如我们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改革前该内容分两个独立的实验:“细菌的生化试验”及“肠杆菌科”,按照教师准备、学生操作的方法,学生往往对实验印象不深。改革后该实验的开设方法为:以临床症状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大肠杆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从实验准备到具体操作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这种实验需要应用细菌的抹片制备及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反应、肠杆菌科及药敏实验等多个方面的实验知识,学生从培养基的配制着手,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制订出实验计划并逐步作出诊断。通过“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葡萄球菌与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等四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基本上对分离鉴定建立了清晰的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实验手段的能力,也密切了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在综合性实验中,我们尽可能要求学生到教学基地采样,熟悉采样原则、临床疾病的类型和特征等,学生对自己采集的病料有较强的责任心,更愿意亲自用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疾病进行系统的诊断,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5.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针对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实验课教师经过交流,统一了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以往的实验报告内容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思考题等内容,由于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给学生抄袭报告提供了便利。改革后,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规范:对开设的四个基础实验(细菌培养基的配制、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细菌的移植及分离培养、自然界微生物的分布等),实验报告按原格式书写,对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格式书写,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参考文献等内容,实验报告增加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并规定如有抄袭现象,不论抄与被抄,实验报告一律计0分。改革后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科研论文的锻炼机会,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已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组教师的一致努力下,兽医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教师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实验设计更加合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治,孙晔,俞岑等.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微生物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7,34,(2):386-389.
[2]柯野,黄晓敏,方白玉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生物学杂志,2008,25,(3):73-74.
[3]刘建玲,陈文强,邓百万.建设高质量的微生物实验课程探析.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1):88-90.
本文为山东省2007年专业基础课程专项资金建设项目
任慧英系通讯作者,Tel:13791819526
关键词: 《兽医微生物学》 动手能力 教学改革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学好该门课程可以提高学生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兴趣,并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牢固基础。动手能力是学生考研、就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考查指标,其能力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高校本科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较差[1],某些毕业生在兽医微生物学实验室和研究室的毕业实习就反映出许多问题。虽然微生物学的大多数实验操作都在瓶瓶罐罐内进行,有人戏称微生物学实验为“小儿科”或“过家家”,但不规范的实验操作将给科研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导致临床微生物学检查误诊。本文从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造成学生动手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并由此提出提高动手能力的几种措施。
一、学生动手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目前全国许多高校面临着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明显欠缺。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原因多种多样,现就往年我校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1.学生课余时间少,实验课安排紧张。
兽医微生物学是动物医学和动物科学专业的必修课,在第五学期或第四学期开设,由于课程多,学生的实验课安排往往很紧张,有时不得不安排在晚上和周末进行。疲劳战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许多学生逃课,或为了应付了事而照抄实验报告的现象非常突出。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准备了实验,学生的反映却并不积极,这种现象也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实验课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方法。
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加上许多实验的考核需要经过二十四小时培养后才可以检查操作效果,实验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存在一定的难度。除了开展过几次实验课考核外,通常情况下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验出勤情况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由于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监督办法,学生对待实验课的态度明显不认真。
3.学生片面追求英语过关,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开设的学期,学生正好面临英语四、六级考试。这一时期的学生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实验技能的重要性,不少学生认为可利用的时间都用在了英语学习上,片面追求英语高分,相对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许多学生经常不上实验课。
4.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缺乏力度。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员准备好实验试剂、器械、材料、培养基等,教师将实验原理、目的、操作步骤讲解清楚,学生只需要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即可[2]。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很少能主动参与到实验中,袖手旁观者居多,动手能力提高缓慢。许多高校的《微生物学》实验课也暴露出类似的问题[3]。
二、实验课教学改革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兽医微生物学课程组进行了《兽医微生物学》A类课程的建设,同时承担了校级教改课题“兽医微生物学师生互动式教学改革”。在教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先后进行了如下改革。
1.新学期开始就制订本学期实验课安排计划。
根据学生的课程表,开学第一周就对全学期的实验课进行了统筹安排,每个班级的实验时间均固定,同时在学时安排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和实验设计的要求。实验计划性更强,避免了往年与学生联系实验课时与临时增加的某些课程和活动发生冲突,保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
2.制定切实有效的实验监督检查方法。
课程小组教师和实验员经共同商定,对每个实验都制定了相应的监督检查方法。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学生练习了无菌操作倒平板后,为了节省时间,后续实验用的平板大多由实验员或课代表将全班同学用的平板倒好,再分发下去。由于缺乏锻炼,学生的无菌观念较差,不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对实验草草了事。改革后,实验用的平板由学生在实验课上轮流到讲台进行无菌灌制,并同时对学生的操作打分。许多学生平时没有认真锻炼实践技能,上了讲台不知所措,抓耳挠腮,不是让酒精灯火焰烧了手,就是把培养基撒满桌子。通过检查刺激,大多数学生端正了实验态度,在实验课堂中经常可见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实验问题的现象。
3.调动教师的责任心。
教师的责任心与学生的认真态度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出勤检查不严,有的学生点完名后就溜号。改革后课程组教师统一认识,每次实验课至少两次检查学生的出勤率。课程组规定,实验平时成绩占该门课程总成绩的15%,其中实验出勤占10%,实验报告占5%;缺课一次扣1分,缺课两次扣2分,缺课三次扣10分,同时实验报告计0分。由于制度严格,学生再没有了缺课的情况,保证了学生有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
4.开设综合性实验和大型设计实验。
将实验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传统实验的基础上开设了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中需要的实验技术在传统实验教学中都以孤立实验的形式开设,新的教学模式下将几个实验内容进行融合,而且可在不同微生物的分离鉴定中反复练习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例如我们开设了综合性实验“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改革前该内容分两个独立的实验:“细菌的生化试验”及“肠杆菌科”,按照教师准备、学生操作的方法,学生往往对实验印象不深。改革后该实验的开设方法为:以临床症状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为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大肠杆菌病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从实验准备到具体操作均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这种实验需要应用细菌的抹片制备及染色、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的生化反应、肠杆菌科及药敏实验等多个方面的实验知识,学生从培养基的配制着手,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制订出实验计划并逐步作出诊断。通过“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葡萄球菌与链球菌的分离鉴定”、“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新城疫病毒的分离鉴定”等四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基本上对分离鉴定建立了清晰的思路,提高了动手能力,锻炼了综合运用微生物学实验手段的能力,也密切了与生产实践的联系。在综合性实验中,我们尽可能要求学生到教学基地采样,熟悉采样原则、临床疾病的类型和特征等,学生对自己采集的病料有较强的责任心,更愿意亲自用微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疾病进行系统的诊断,有效地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5.改变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
针对学生抄袭实验报告的现象,实验课教师经过交流,统一了实验报告的书写格式。以往的实验报告内容分为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思考题等内容,由于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给学生抄袭报告提供了便利。改革后,实验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如下规范:对开设的四个基础实验(细菌培养基的配制、细菌的染色及形态观察、细菌的移植及分离培养、自然界微生物的分布等),实验报告按原格式书写,对开设的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格式书写,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参考文献等内容,实验报告增加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内容,并规定如有抄袭现象,不论抄与被抄,实验报告一律计0分。改革后的实验报告书写格式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写作科研论文的锻炼机会,为学生的课程论文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目前,兽医微生物学课程已完成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组教师的一致努力下,兽医微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教师的责任心大大增强,实验设计更加合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在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治,孙晔,俞岑等.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微生物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微生物学通报,2007,34,(2):386-389.
[2]柯野,黄晓敏,方白玉等.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生物学杂志,2008,25,(3):73-74.
[3]刘建玲,陈文强,邓百万.建设高质量的微生物实验课程探析.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4,(1):88-90.
本文为山东省2007年专业基础课程专项资金建设项目
任慧英系通讯作者,Tel:1379181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