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单纯的方法教学不能形成学习的动力和需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养成了习惯学生才会主动学习,终生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学习习惯 主动学习
发轫于语文教学大讨论的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课改实践的深入,很多教育一线工作者又产生了新的困惑。素质教育实施了这么久,教学中还是不清楚语文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忽视了培养学习习惯的结果。
课改以来,常听见教师讲要“授之以渔”或“授之以渔场”,不能在教学中搞应试的“授之以鱼”那一套。实际上,过去的“授之以鱼”是灌输,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只注重“授之以渔(或渔场)”的教学和这也是一样的。方法并没有在学生那里内化,没有形成学习的动力和需要。方法太多,语文的面又广,所以,课改到现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明显,我们也产生了新的困惑,反而觉得教改半天没变化,师生忙半天、累半天,无用功很多。总是以为学生懂得了方法就应该提高成绩了。试想:学生学了那么多方法,有多少是他终生学习都要用的?只有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在学习中才会主动地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需要,我们的教学才会达到理想的状态。
我们都明白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学生养成了学习习惯,我们才有可能不教。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课标》有这样要求: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在这里,对方法要求是“初步”、“基本”,对习惯则要求“养成良好的”。可见,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方法和习惯有什么区别呢?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方法,一般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习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方法学会了,可能又会很快忘记,习惯具有潜意识特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持续性。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身心发展是持续不断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各年龄阶段出现的身心发展指标却不是均衡的,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方法,而养成了习惯就可以适应这发展的不均衡性,才会主动学习,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内化,终生学习。他体现了教学重视过程的要求,和要求以学生的发展评价教学相一致,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当然,笔者并不是要否定方法的教学。培养习惯还需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只是更要注意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意志力,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品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首先必须通过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引导、训练,达到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他律到自律,最终转变为学生自身自觉、主动的行为。其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课标》倡导教学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次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动手动脑的习惯。这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必需的。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做有心人、从生活中学习的方法。生活处处有语文,养成这个习惯,就可以终生受益。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习惯很重要。悟性不足、基础不牢可以通过好的学习习惯补,勤能补拙。有科学的正确的习惯可以弥补不足。我们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重要目标。这样,我们才会摆脱方法教学的桎捁,达到语文教学真正高效的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学习习惯 主动学习
发轫于语文教学大讨论的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课改实践的深入,很多教育一线工作者又产生了新的困惑。素质教育实施了这么久,教学中还是不清楚语文该教给学生什么?学生学什么?为什么学?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忽视了培养学习习惯的结果。
课改以来,常听见教师讲要“授之以渔”或“授之以渔场”,不能在教学中搞应试的“授之以鱼”那一套。实际上,过去的“授之以鱼”是灌输,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只注重“授之以渔(或渔场)”的教学和这也是一样的。方法并没有在学生那里内化,没有形成学习的动力和需要。方法太多,语文的面又广,所以,课改到现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明显,我们也产生了新的困惑,反而觉得教改半天没变化,师生忙半天、累半天,无用功很多。总是以为学生懂得了方法就应该提高成绩了。试想:学生学了那么多方法,有多少是他终生学习都要用的?只有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在学习中才会主动地学习,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需要,我们的教学才会达到理想的状态。
我们都明白教是为了不教,只有学生养成了学习习惯,我们才有可能不教。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惯。《课标》有这样要求: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在这里,对方法要求是“初步”、“基本”,对习惯则要求“养成良好的”。可见,我们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方法和习惯有什么区别呢?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方法,一般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习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方法学会了,可能又会很快忘记,习惯具有潜意识特点。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可持续性。研究告诉我们:人的身心发展是持续不断的,但在发展过程中各年龄阶段出现的身心发展指标却不是均衡的,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方法,而养成了习惯就可以适应这发展的不均衡性,才会主动学习,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内化,终生学习。他体现了教学重视过程的要求,和要求以学生的发展评价教学相一致,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当然,笔者并不是要否定方法的教学。培养习惯还需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只是更要注意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意志力,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品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过程,首先必须通过教师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教育、引导、训练,达到由不稳定到稳定、由他律到自律,最终转变为学生自身自觉、主动的行为。其次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意识,《课标》倡导教学中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次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动手动脑的习惯。这是学生主动学习语文必需的。最后还要培养学生做有心人、从生活中学习的方法。生活处处有语文,养成这个习惯,就可以终生受益。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习惯很重要。悟性不足、基础不牢可以通过好的学习习惯补,勤能补拙。有科学的正确的习惯可以弥补不足。我们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为重要目标。这样,我们才会摆脱方法教学的桎捁,达到语文教学真正高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