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重结论更应重过程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4995866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十分重要的关系,过程体现物理教学的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结论表征探究结果,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如果说,概念原理体系是物理学科的“肌体”,那么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是它的“灵魂”。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体现物理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才能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和提升。
  物理教学过程大多都是利用探究方法去开展一系列探究过程,获取结论。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渲染学习气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产生求知欲,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职业中学的学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我要学物理的动力。下面,我提几点做法,供大家商讨。
  一、 探究过程的“小插曲”
  1、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物理真的不容易,尤其是职业中学的学生,再加上有些章节有些晦涩难懂,所以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要想保证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认真听,这就是要看各位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我悟出的门道是:不妨在学生出现疲劳或者气氛紧张时,适时给他们加点:“润滑剂”,调节课堂气氛,同时也给他们点短暂的刺激与休息,然后再去继续重要内容的教授。物理教学探究过程中的小插曲(小实验)。我们都熟悉下面那些小实验:覆杯实验,拿一个水杯,装满水,用一张硬纸板盖住,倒转过来,放手后,硬纸板不会掉下来。广口瓶吞食熟鸡蛋:往广口瓶中烧有酒精的棉花,用剥去壳的鸡蛋堵住瓶口,鸡蛋会慢慢地被瓶吞食。
  2、教学过程中的“小插曲”也可理解为引入新课,要上好一堂课,引入课题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加强物理问题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新课教学中,注意引入生活中与物理知识联系紧密的新闻,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授动能时,以新闻形式引入:平民英雄最美司机吴斌的先进事迹,2012年5月29日,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员工吴斌驾驶客车从无锡返杭途中,突然有一块铁块像炮弹一样从空中飞落击碎车辆前档风玻璃砸向他的腹部和手臂。在这紧急关头,吴斌忍痛,以一名职业驾驶员的高度敬业精神,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安全措施,确保了24名旅客安全无恙,谱写一曲英雄赞歌。此时的课堂静悄悄的,同学们会被吴斌的英雄事迹所感动,达到了育人的效果不小,还有铁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能量?从哪来?以后会怎样才能防止类似的伤害事故的发生?学生会进一步进行思考。这无形中给学生学习的动力。
  二、 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是物理结论的灵魂。
  1、物理中常用控制变量法,并且也是新课程标准考查的重要内容。探究过程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不同的科任对同一问题的探究也不尽相同。温故而知新效果还算不错,关键是如何温故,提哪些问题温故,提问哪些学生温故?下面,我谈一谈探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本身重力是否有关?”这个课题。
  先围绕前面学过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提出一些问题,让中等层次的学生来回答,通过什么现象说明压力作用效果不同?用什么器材可完成这个实验?怎样完成这个实验?然后过渡到下面问题:通过什么现象说明浮力大小的不同?用什么器材可完成这个实验?怎样完成这个实验?
  通过上述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一个探究实验,教学效果还挺不错,监此,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这个实验中凸现出了上述探究过程的效果。学生会注意到物体动能的大小会转化成推动木块的远近来反映,学会控制小球质量不变,让小球从同一斜面不同高度滚下到水平桌面上推动木块来探究动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关系。
  2、从教学角度来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相应的分折、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下面谈一谈“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过程。起初,学生对伽俐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产生质疑,通过小实验:用力推动讲台上的粉笔盒,使它运动起来,然后不用力推,粉笔盒子停下来了。用力推一个钢球让它滚动,不用力推时,它还是滚动一段距离才停下来。这样学生会通过判断、比较、选择。会悟出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这一观点,然后通过伽俐略实验经过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才真正理解和巩固“牛顿第一定律”
  3、教学过程关注学科特点,更应关注人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教学活动围绕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太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前面我提过,教学过程的小插曲——引入新课,以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的英雄事迹引入新课,是创设情景的学习情感。当然,我们也应该感悟学生的心理情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会出现同一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绝不能大意,需及时根据其特点给予教育。优等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旺盛,求异思维能力强,敢想敢问,敢于探索,不满足课堂教学,但也容易骄傲。因此要他们适当探究些物理问题,让他们学有所长。例如,我们在初中阶段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对高中阶段想探究水平抛出的小球从抛出到落地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大家经过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然后设计实验。
  猜想1:小球从抛出到落地的时间,可能与小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2:小球从抛出到落地的时间,可能与小球水平射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3:小球从抛出到落地的时间,可能与小球下落的高度有关。
  而后进生常存自暴自弃思想,在自尊心驱驶下,表面上若无其事,内心却痛苦不已,我们要让他们探究些简单实验,感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走上物理学习的正道。
  现代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这要求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来设计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过程,这是学生学习结论(肌体)的灵魂所在。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224名女生月经失调的病因调查资料分析,阐明了在女大学生中引起月经失调的主要原因是心理、社会因素、而不稳定的气质类型也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我们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力学部分知识作为最重要的知识板块,是必须熟练掌握的。同学们在解决力学问题的时候,需要勤于思考,多总结相关解题技巧,并能够在实际做题中灵活运用各
在新课标课改的大潮下,数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知识学科,更加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作为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数学这门学科的内涵,以及联系的高度概括,相应地,问题教学法应运而生,并且表现出了极大的优越性.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问题教学法有效地激发了初中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促进了初中生的全面发展进步.  一、问题教学法实施的必然性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长期以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物理实验分成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演示性实验,一种是学生分组实验.前者定位于培养观察能力,后者着眼于培养操作技能和验证物理原理.这种基本思想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实验的性质和基本教学方式.在演示实验中,教师做、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物理教学模式.学生分组实验虽然是学生动手,但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全部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生仅仅是熟悉仪器,进行连接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由思则明,明则通,通能应变.灵活巧妙的思维方法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在化学教学中,笔者却深刻地体会到,现行的教育方法下,学生独立思维能力普遍较差,习惯于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没有积极地思考,只是被动地接受,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失去兴趣,这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及今后的发展都不利.因此,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化学
新教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提出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在教学中,课程目标的这三个维度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都融于同一个教学过程之中.作为
小学生习惯了小学数学思维方式,进入初中之后,必须面临许多变化,他们不能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上,尤为突出.所以,搞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
近年来,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压强》教学案例分析来谈谈初中物理课堂
高中物理知識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高中生,通过生活化的学习能使自己把物理知识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让物理学习更有魅力。  一、在课堂学习中渗透生活原理  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物理知识时,应该尝试把物理原理、过程等的形成转化成具有生活化特征的道理,提高自己对物理课堂学习的参与度。比如,在学习透镜原理时,可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特别的透镜,比如相机的滤镜、驾驶员常用的偏光眼镜、看电影用的3D眼镜等
<正>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后,由于摄取食物量和消耗热能之间不平衡引起体内脂肪储积的一种疾病。近年来肥胖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据我国北京、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