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环境的作用,它和家庭、社区、政府等组成了一个偌大的教育网络,互相支持,互为依托,共同发挥教育功能。也只有依托社会环境的协调作用,学校教育的手段才能得以施展,学校教育的效果才能得以显现。
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主要是靠发挥社区文化功能,对中小学生从价值规范上发挥教育影响。社区文化主要反映在社区的自然环境文化和社区中成员的文化心态和氛围上,它通过非正式的规范、文化习俗的影响、自然环境的熏陶和集体精神的感受,沟通社区成员间的思想感情,协调成员的行为趋向和人际关系。整洁幽雅的社区环境,强烈的公德意识,礼貌、谦恭、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有序的文体活动,紧张而活泼的学习氛围等,反映了社区成员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审美标准、行为准则等种种精神因素。正是这些因素随时随地地发挥着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影响,它是学校教育的良好补充。
一、社区环境设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体验
社区的环境和它的公用设施,是对中小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整洁、规范的社区建筑、绿化区和活动场地,会给学生一种心清目秀的感觉。布局合理的建筑、宽敞干净的街道、明丽幽雅的绿化植物群带、耳目一新的健身活动器械、错落有致的休息设施等,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们乐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并以其居住环境的幽雅而感到自豪。优美的环境会潜移默化地促使他们逐渐养成热爱社区、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情感体验会发生迁移。在社区,我们的中小学生会使自己的行为努力向规范靠拢;在学校,他们则会表现出关心集体、尊敬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社区共同行为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倾向
社区中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是对中小学生形成教育影响的另一重要方面,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典型的心理环境。
社区集体一般都有着自己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这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行为法则和地方性规章,另有一些是社区延续执行的明文或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如禁止踏入绿地、不准随意乱扔垃圾、爱护小区设施等。这些规范只有在被社区多数成员认同并自觉遵守时,才会成为多数人正确的共同行为方式,才具有积极的环境熏陶和教育意义。
如果社区中多数人没有良好的公德习惯,伴随而生的是一种消极的共同行为方式。邻里间漠不关心,互不往来,甚至互相贬低,出言不逊;公共设施无人管理,无人爱护,甚至见之受损,麻木不仁。这种极恶劣的心理环境一旦产生,受其影响的中小学生也会变得冷漠粗暴,我行我素,放荡不羁。因此,社区要有意识地培养并形成多数成员符合规范的行为方式,为社区的建设,同时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三、社区人际关系氛围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
社区中人际关系的氛围是对中小学生形成教育影响的第三个重要方面。生活在某一个社区中的个体,总是要同他所属的特定群体广泛接触,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人际间随时都在进行着直接或间接的交往。社区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中小学生评价标准的确定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与方向,进而关系到学校集体活动的效率。
社区中的个体存在着知识、阅历、年龄、性格等多方面的差异,这就决定了社区中人际关系纵横交错的特点。因此,社区主管部门要注意搞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建设,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可控手段,减少以至杜绝邻里间的摩擦和矛盾。社区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邻里和睦、尊老爱幼、恪守公德蔚然成风,形成传统,就会被下一代人继承,并广泛传播。在这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会渐渐学会交往,并在交往中懂得如何做人,养成诚实守信、尊师明理、宽厚仁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从而具备高尚的公德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特质。
四、社区文化活动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判断
社区文化活动是影响学生的第四个因素。社区中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的开展,会在中小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力也会随活动的扩展而不断增强。鉴于目前学校文化活动内容贫乏的特点,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无疑是对学校教育形式上最好的补充。
例如,天津市和平区一小区把社区文化活动看做小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社区管理者筹资建立了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健身室、科技制作室等多个文化活动室,开辟了多种集体活动场所,并为假期休息的学生选派辅导教师,丰富了学生校外课余生活,该社区绝大部分中小学生都被吸引到社区活动之中。社区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补充了学校教育上的空暇,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多途径发展的空间。这种社区教育的影响和结果,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及和替代的。
社区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积极发掘那些潜在的教育因素,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开辟新的教育途径,做好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良好补充,才能使学校教育更有成效,才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华北油田第四中学)
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补充作用,主要是靠发挥社区文化功能,对中小学生从价值规范上发挥教育影响。社区文化主要反映在社区的自然环境文化和社区中成员的文化心态和氛围上,它通过非正式的规范、文化习俗的影响、自然环境的熏陶和集体精神的感受,沟通社区成员间的思想感情,协调成员的行为趋向和人际关系。整洁幽雅的社区环境,强烈的公德意识,礼貌、谦恭、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有序的文体活动,紧张而活泼的学习氛围等,反映了社区成员的价值观、道德风尚、审美标准、行为准则等种种精神因素。正是这些因素随时随地地发挥着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影响,它是学校教育的良好补充。
一、社区环境设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体验
社区的环境和它的公用设施,是对中小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整洁、规范的社区建筑、绿化区和活动场地,会给学生一种心清目秀的感觉。布局合理的建筑、宽敞干净的街道、明丽幽雅的绿化植物群带、耳目一新的健身活动器械、错落有致的休息设施等,都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他们乐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并以其居住环境的幽雅而感到自豪。优美的环境会潜移默化地促使他们逐渐养成热爱社区、爱护他人劳动成果、积极向上的情感,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情感体验会发生迁移。在社区,我们的中小学生会使自己的行为努力向规范靠拢;在学校,他们则会表现出关心集体、尊敬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社区共同行为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态度倾向
社区中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是对中小学生形成教育影响的另一重要方面,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典型的心理环境。
社区集体一般都有着自己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着每个成员的行为。这包括国家统一制定的行为法则和地方性规章,另有一些是社区延续执行的明文或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规范,如禁止踏入绿地、不准随意乱扔垃圾、爱护小区设施等。这些规范只有在被社区多数成员认同并自觉遵守时,才会成为多数人正确的共同行为方式,才具有积极的环境熏陶和教育意义。
如果社区中多数人没有良好的公德习惯,伴随而生的是一种消极的共同行为方式。邻里间漠不关心,互不往来,甚至互相贬低,出言不逊;公共设施无人管理,无人爱护,甚至见之受损,麻木不仁。这种极恶劣的心理环境一旦产生,受其影响的中小学生也会变得冷漠粗暴,我行我素,放荡不羁。因此,社区要有意识地培养并形成多数成员符合规范的行为方式,为社区的建设,同时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三、社区人际关系氛围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
社区中人际关系的氛围是对中小学生形成教育影响的第三个重要方面。生活在某一个社区中的个体,总是要同他所属的特定群体广泛接触,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人际间随时都在进行着直接或间接的交往。社区中人际关系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中小学生评价标准的确定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与方向,进而关系到学校集体活动的效率。
社区中的个体存在着知识、阅历、年龄、性格等多方面的差异,这就决定了社区中人际关系纵横交错的特点。因此,社区主管部门要注意搞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建设,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可控手段,减少以至杜绝邻里间的摩擦和矛盾。社区应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邻里和睦、尊老爱幼、恪守公德蔚然成风,形成传统,就会被下一代人继承,并广泛传播。在这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会渐渐学会交往,并在交往中懂得如何做人,养成诚实守信、尊师明理、宽厚仁爱、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从而具备高尚的公德意识和健康的心理特质。
四、社区文化活动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判断
社区文化活动是影响学生的第四个因素。社区中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的开展,会在中小学生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学生能力也会随活动的扩展而不断增强。鉴于目前学校文化活动内容贫乏的特点,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无疑是对学校教育形式上最好的补充。
例如,天津市和平区一小区把社区文化活动看做小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社区管理者筹资建立了图书阅览室、乒乓球室、健身室、科技制作室等多个文化活动室,开辟了多种集体活动场所,并为假期休息的学生选派辅导教师,丰富了学生校外课余生活,该社区绝大部分中小学生都被吸引到社区活动之中。社区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补充了学校教育上的空暇,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多途径发展的空间。这种社区教育的影响和结果,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比及和替代的。
社区教育对于学校教育有着重要的补充作用。积极发掘那些潜在的教育因素,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思路,开辟新的教育途径,做好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良好补充,才能使学校教育更有成效,才更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省河间市华北油田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