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也有道德感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qandh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们认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物跟人一样有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直到最近,人类还被认为是唯一有复杂的情感和道德感的物种。但科罗拉多大学的生物学教授马克·贝科夫提出,所有的哺乳动物的大脑当中都根植有道德感,正是道德感使不少好勇斗狠的动物们依然能够成群地生活在一起。贝科夫教授说,动物有天生的公平感、移情表现,还会帮助其他遇到危难的动物。
  在新书《荒野的公正》当中,贝科夫教授提供了很多实例,他写道:“那种认为只有人才有道德感的观点只是长期以来的一种假设,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事实上动物是有道德感的。不同的人类社会有不同的道德规范,同样,在动物当中不同的物种也有不同的道德规范,不能将之与其他动物比较,更不能将之与人类比较。”贝科夫教授认为,动物的道德规范从它们的日常行为当中逐渐形成,在狼群和灵长类动物的群中尤其明显。道德规范有助于控制群内的争斗,提倡合作的行为。
  最近,神经学方面的研究也揭示了与人亲缘关系较远的哺乳动物(比如鲸和海豚)有相同的大脑结构,因此,它们跟人一样有移情能力,这种能力让它们看到其他物种的个体遇到危难时会主动搭救。以下是科学家们列举的一些用以说明动物也有道德规范的例子。
  狼群内狼与狼之间的关系很稳定,而且有严格的规则来规范。如果一个狼群太大,成员之间联系不够密切,这个狼群势必会分裂。狼与狼之间也体现公平,在玩耍时,级别低的狼也可以咬级别高的狼,只是不可以咬得太重。如果级别低的狼咬重了,它要“鞠躬”请求宽恕,要不会被逐出狼群。贝科夫教授说,如果不是有统一的道德规范,狼群就不可能有这种行为。
  大象是一种富有感情的动物。牛津大学动物学系的艾恩·道格拉斯·汉密尔顿对大象的社群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大象们会主动帮助群里面受伤或生病的大象。有一次,一只名叫艾利娜的母象病了,另一只母象努力帮艾利娜站起来,但没有成功,那只母象就一直陪在艾利娜身边,直到艾利娜去世。2003年,11只大象救出了被关在南非库瓦苏拉那塔尔镇的一群羚羊。大象们扯断了铁门的锁链,打开门放羚羊们逃跑。人们认为大象救助羚羊的行为体现了大象是富有同情心的——以前人们曾认为只有人类才有同情心。
  实验发现,如果一只老鼠知道它的取食行为会使另一只老鼠受到折磨,它就不会取食。实验人员给一些老鼠喂食的同时对另一些老鼠进行电击。听到受电击的老鼠的惨叫,得到食物的老鼠就停止进食,由此可以推断,见到同类受难的时候,老鼠的内心也是很痛苦的。
  吸血蝙蝠每天晚上都要吸血,但有些蝙蝠找不到血源。那些找到血源的蝙蝠会与没找到的分享它们的食物,它们更喜欢和先前给过它们食物的蝙蝠一起分享。贝科夫教授认为互惠也使动物们在一起时有归属感。一些研究显示,动物体内一些激素的变化让它们“渴望”相互交往。
  科学家发现,鲸的大脑里面有紡缍形的细胞。以前人们以为这些个体大而形状特别的细胞只有人和灵长类才有,用来传情达意以及理解别的动物的感情。驼背鲸、长须鲸、抹香鲸的大脑内都有纺缍形的细胞。它们大脑内这种细胞是人的大脑内这种细胞的三倍,比人脑内的细胞要古老。这个发现说明:复杂的情绪判断,比如移情在历史上应该更早就出现了,而且在动物王国里广泛存在。
  (以墨摘自《做人与处世》)
其他文献
有一个国王,他有无尽的财富,但总是不满足、不快乐,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他去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他总是觉得还缺少什么。   有一天,国王醒得比往常早一些,就在宫里四处走走。突然,他听到一阵歌声,循声找去,他发现有一个仆人正在唱歌,那位仆人的脸上洋溢着快乐。   国王感到很奇怪,叫来那个仆人,问他为什么那么快乐。   那个仆人回答说:“国王陛下,我只不过是一个仆人。但是我的收入足够让我的妻儿过
期刊
我们是餐厅里唯一带着小孩吃饭的家庭。我让埃里克坐在一张高椅上。我注意到餐厅里的每一个人都安静地吃着,偶尔交谈,也是发出很轻的声音。  突然,埃里克大声地尖叫起来:“看,那边!”他那胖乎乎的小手激动地拍打着椅子的扶手,眼睛兴奋地瞪得大大的。  我环视四周,发现了埃里克兴奋的来源。那是一个老人,穿着一件沾满油污的并且已经破烂不堪的外套,裤子又宽又大,只剩下了半截,脚上的鞋也破了,脚趾露出了鞋外。我们由
期刊
科技已经入侵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与我们的身体“亲密接触”。网站介绍的这些概念产品,也许实用性不高,但它们反映出现代人生活的状态:空气质量差,沉迷社交网络、社会安全存在隐患。    呼吸项链    这个设计看上去够古怪,能猜出它是项链吗?戴上它,你就是净化空气的卫士,这条呼吸项链会自动吸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并将二氧化碳产生的能量储存在电池里,为手机或随身听充电。  除了净化空气,
期刊
上海世博会是一场高科技的盛宴,但是,在德国馆却被一块“绊脚石”震撼。   德国馆二楼的文化艺术坊区,有一片相对安静的小场地,两三片连在一起的黄铜铭牌和铺路石一起嵌在地上,却又稍稍高出地面,铭牌上有一些名字和数字。偶尔有人注意到了它们,却难以理解,为什么德国政府会在路上设个好似专门绊人脚的东西?  黄铜铭牌是一件艺术品,在德国馆工作人员的眼里却是一个需要庄严对待的物品,它在德国的名字叫“绊脚石”。所
期刊
一本书从作家酝酿到青灯孤伴的写作,再辗转邮寄到各出版社编辑案头,几经审看周折,待到终于送给印刷车间排版师和技工师手中,书的模样才会大抵胚胎成形。当纸页们列队集合最终以集团军的方式涌出厂门,它们会经过长途跋涉奔赴到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图书市场,虽说那儿并非书的最后栖息之地——庄重典雅的幽静书房,却是一本书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驿站,一次奇遇的最紧要关口。在这里,它将与它的主人相遇、结识,并最终被阅读和接纳
期刊
1951年,巴西海滨城市特雷斯的贫民窟里,有个酷爱足球的11岁男孩。他买不起足球,只能把塑料盒、汽水瓶和椰子壳当足球来踢。他执著灵活的身影引起一个人的关注,此人慷慨地送给他一个足球。孩子高兴至极,踢得更欢了。圣诞节前,孩子的母亲说:“我们没钱买礼物给那位好心人,就为他祈祷吧!”男孩儿随妈妈祈祷完毕,悄悄拿起一把小铲找到那位先生的别墅,在花园里选个位置挥铲挖起坑来。别墅的主人回来了,奇怪地询问孩子在
期刊
你上一次用水壶是多久以前的事?如今的小孩就连去幼儿园也都不用水壶了,但我记得自己大概直到小学四年级也还一直背着个水壶上学,十分幼稚。  而幼稚就是水壶的形象了。成年人谁会像个小孩一样带水壶上街呢?假如你用的是保温水瓶,那么你要不是不喝茶不行的老头,就是过时的老太。假如你挂在身上的是个印了运动品牌的胶壶,或者包了迷彩衣的铝壶,没错,这的确很运动,但你绝对不会这样子跑去见客吧?无论如何,水壶就是登不了
期刊
一位叫艾迪的游乐场维修工,在他83岁生日那天,一场意外事故中,为了救一个小女孩,失去了生命。艾迪生前一直不快乐,他的自我评价很低:“我的一生一无是处,也没有好的工作,只是做了个没有出息的游乐场修理工。”其实年轻时的艾迪是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的,他一直想等存够了钱后,就去学习,然后当工程师。  故事是从艾迪去世后开始展开的,去世后的艾迪灵魂出窍,进了天堂。在天堂,他依次遇到了五个人。  一个陌生人、一个
期刊
在網上闲逛,无意中听到一首名叫《麦子》的歌,狂躁不安的鼠标突然安静下来,我想起了喂养我长大的麦子。  关于麦子的美好情感,让我无法绕过写和唱这首歌的人。《麦子》是一个叫胡畔的民谣歌手自创自唱的歌,这位歌手对于不太关心音乐的我来说相当陌生,但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还是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聆听。  “我是被割倒的麦子/躺在一望无际的麦田/等待别人的收购/我再也不能迎风摇摆/我再也不能迎风歌唱/我因
期刊
当时,电视上正在播放一档“海峡两岸”之类的节目。  讲的是一位年已古稀的老太太在丈夫40年前去了台湾后音信全无的情况下自己拉扯大几个儿女的故事。讲到动情处,老太太满眼泪花,喃喃地说:“怎么能不想他呢,40年来,我多希望他能给我捎来一点消息……想必他现在也和我一样白发苍苍了,可他离去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年轻而美丽的女人。”说着,老太太娴熟地拢了一下耳际的发丝,那缕发丝在一个特写的镜头下,让我清清楚楚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