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三有”学校

来源 :广西教育·D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uimin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知道五色糯米饭的来历吗?以前,有个壮族人叫韦达桂。他用计谋让皇帝免去了老百姓的赋税,皇帝下令抓他,他躲进山里,皇帝就下令烧山。后来老百姓在一棵枫树洞里找到了他的尸体,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之后每到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壮族人就用枫叶等颜料给糯米染色,蒸熟后拿去祭奠韦达桂。”崇左市天等县东平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东平中心小学)学生黄睿婕与记者分享她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小学六年,黄睿婕学到的不仅有课本上的知识,还有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壮族文化、技艺,这让她觉得小学六年过得非常有趣,也非常难忘。
  办一所“有壮味、有壮心、有壮品,让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的特色学校”,是东平中心小学参与广西壮汉双语小学校长模块化培训项目后,在首席专家陈向阳教授指导下发掘的特色主题。近年来,该校不断深化特色内涵,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绩。
  有壮味
  在东平中心小学全体师生看来,“壮味”之“味”,首先体现在具有浓郁壮族文化风情的校园文化课程空间呈现上。
  来到东平中心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该校崭新的校门。在校门墙体上,以蓝、黄、白为主色调,画着壮族铜鼓、壮锦花纹等图案,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壮族文化风味。
  “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壮族文化博物馆!”东平中心小学学生农秋香说。跟随农秋香的脚步,记者走进了该校的壮族文化博物馆,只见里面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与壮族文化、风俗有关的物品,如壮族头饰、壮族服饰以及各种农具等。
  “你看这架织布机,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了,那些心灵手巧的壮族妇女,不知道用它织出过多少美丽好看的壮锦呢。还有这架缫车,也有好些年头了。”农秋香指着一架老旧的织布机,一边说起它的来历、用途,一边比画着织布的动作,穿线、投梭各类动作像模像样。
  壮族文化博物馆,是东平中心小学壮文化校本课程的主要活动场馆。为了不断充实博物馆内的陈列,该校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购买与壮族文化有关的工艺品、农具以及其他老物件等,至今共投入10多万元,购买了大型铜鼓,壮族传统头饰、首饰等物品。同时,该校号召全校师生积极捐赠,将家中与壮族文化相关的旧书籍、旧饰品、旧服装等捐献出来。此外,该校还寻求社会机构的帮助,通过社会机构的无偿捐献,收集部分大型或难以在市面上购买到的藏品。
  如今,东平中心小学的壮族文化博物馆已初具规模,馆内设置服饰区、饰品区、工艺区、农业区、资料区多个区域,对壮族的农业文明、工艺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全面、生动的展示。“我们的博物馆是全天开放的,师生们随时都能进去。我们还要求各个班级利用班会课或其他时间,自发组织学生前来观看学习。这些传统的东西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太遥远、太陌生了,只有让学生近距离了解、感受,才能让他们从心底形成文化认同感。”该校校长潘志民说。
  除了在校园文化空间上体现壮族文化的韵味,东平中心小学还利用壮文化整合了综合实践、科学、劳动等课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下农田亲自感受壮族稻作文化、了解壮医和壮药,让学生在实践中对壮族文化有更深的体会。
  “现在,整个校园都散发着浓浓的壮族韵味!”东平中心小学教师李日照感慨道。
  有壮心
  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仅着眼于外在景观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是构建以壮族文化为核心的校本课程体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东平中心小学打造“壮心”课程体系的突破口。该校将国家课程与“壮心”课程进行融合,引导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等学科教师积极挖掘壮族文化的教学因素,将之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如:语文教师可适当安排课时,带领学生学习壮族文学,或让学生收集壮族小故事,并进行续写或创编;数学教师将壮锦的几何图案等作为学习对象,带领学生去认知角、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音乐教师则在教授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带领学生唱壮族歌曲。
  东平中心小学开设了专门的壮文课,教授学生壮族文字、壮语发音,并讲解相关的壮族文化知识。壮文课是该校教师根据学校实际研发的校本课程,有效弥补了国家课程关于壮族文化教学的“盲点”。“学习壮族文化真是太有趣了!从小我们说的是普通话,很多同学都不会说壮话。现在学了壮语,发现壮话就像唱歌那样好听。”东平中心小学学生黄雨露说。
  为了确保课程教学效果,东平中心小学立项了“双语专项课题研究”,以探索国家课程教学与壮族文化教学、汉语教学与壮语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等的有机融合作为研究重心,以渗透壮族文化教育作为研究主线,将各项课程改革工作统领到“壮心”课程体系中,促使校本课程建设走上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道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壮心”课程体系构建中,东平中心小学将崇左市举办的“壮族故事大家讲”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校本课程,利用班会课、升旗仪式、课前五分钟等时间,由学生讲述自己搜集到的各种壮族故事,并在全市比赛前组织开展校内初赛。
  在东平中心小学上学六年,对于陆劲锋而言,“壮族故事大家讲”活动是一个“有趣而不可遗忘的存在”。他告诉记者,几乎每一年他都参加这个比赛。为了在比赛中拿到名次,他在平时便下足了功夫,不仅阅读大量与壮族文化有关的书籍,向家中长辈了解与壮族相关的故事,还养成了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将每天发生在自己周边的有趣小故事都记录下来。
  “这个活动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我热爱阅读、热爱生活的心态。”陆劲锋说。
  有壮品
  打榔舞,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是一种流传在天等县的壮族舞蹈。打榔舞的主要道具是木榔,是用一根长约六尺、直径二尺的大木凿成的大木槽。跳舞时,舞者用一根一米多长的木杵,有节奏地敲击榔壁、榔底和榔边,动作有力、节奏沉稳。
  现在,打榔舞也成为备受东平中心小学师生欢迎的一项活动。无论是节日活动,还是客人到校参观,该校学生都会表演一场。“壮家木榔壮人敲咧,振臂挥杵敲起来啰……”在东平中心小学的操场上,二十几名身着壮族服饰的学生手持木杵,一边唱着打榔歌,一边跳起打榔舞,场面甚是热闹。
  “跳打榔舞挺费劲的,但是很有趣,大家一边唱、一边跳,很热闹。跳打榔舞,不仅体现我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体现我们对客人的祝福。”刚完成打榔舞表演的学生梁华瑞,说起打榔舞,言语中透露出无比的喜爱之情。
  近年来,东平中心小学在上级教育部门、广西壮汉双语小学校长模块化培训项目组的指导帮助下,积极挖掘当地民族文化的育人因素,构建多元、有品质的校园特色活动体系,不断深化学校特色内涵。除了打榔舞,该校还将抛绣球、竹竿舞、滚铁环等民族体育项目引进校园,同时组建合唱队专唱壮族歌曲,校园“十礼”、文艺巡演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文化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要想让小学生很好地感受和理解,就需要通过生动的形式,将民族文化呈现出来。”潘志民说。
  如今,“有壮味、有壮心、有壮品”的“三有”办学方向,已成为东平中心小学坚定追求的目标。下一步,该校还将在“三有”的基础上,探索独具特色的“孝养文化”体系,将壮族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打造更加全面的育人體系。
  “学生的未来会更灿烂,学校的未来会更美好。这是我们深信的!”到东平中心小学任教刚满三年的教师赵绍勇满怀憧憬地说。
  (责编 蒋海兰)
其他文献
2019年10月16日,对于崇左市大新县全茗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全茗中心小学)学生冯宏霖而言,是“特别新奇,特别有趣的一天”。因为她欣赏到了一场精彩的戏剧表演,其中豫剧《花木兰》、黄梅戏《女驸马》,还有川剧变脸,让她惊叹不已。  这场让学生难忘的戏剧表演,是全茗中心小学举办的一次“戏曲进校园”表演活动。在采访中,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用“新奇”“有趣”“有意思”来形容这次活动。  近年来,全茗中心小学积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结合课标要求,我校将“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阅读拓展课,形成了“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珍视学生独特感受”的阅读课程。以下,笔者以群文阅读“东坡望月”的教学为例,说明“细分层教学法”在语
期刊
“邓红叶老师总有办法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现就读于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民族实验中学的韦思卉这样说。  邓红叶,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镇第三小学(以下简称安阳三小)语文教师。从教多年,她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绩,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赞誉,并获评为自治区优秀教师、河池市优秀教师、河池市先进工作者、河池市基础教育名师。  细心培养,用心呵护  安阳三小是一所城镇学校,学生大多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留守儿童,学
期刊
教师用背篓给学生送教材 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素有“湖南屋脊”之称,以山取名的壶瓶山镇有21个村,共有576名三年级以上小学生在镇中心学校就读。因疫情延迟开学期间,该校7名教師分3组穿梭于大山深处,每人背着一个装着教材的背篓,耗时一个星期,将教材分送至每个学生手上。(来源:常德日报)  教师奔走街头义务“跑腿” 武汉“封城”期间,武汉中学教师吴悠义务给在困境中的武汉人送药品、口罩和食物。他说,自己真正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从暴发、蔓延到有效控制,这场艰巨的战“疫”给教育界带来了太多挑战与思考。在战“疫”过程中,学校如何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如何做到“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如何引领学生敬畏生命、培养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北流市实验中学在抗击疫情期间进行了新思考、新探索。  守护健康,织密织牢安全防疫网  安全责任,重如泰山。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北流市实验中学高度重视,把疫情防控作为近期的中心工作,构建严密的防疫
期刊
通过开展有趣的活动,让班级焕发活力;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知人善任,培养出一批得力“小助手”,将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用真心“俘获”学生和家长的心,让班级和家庭团结成一个紧密整体……这是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小学(以下简称融水民族小学)教师、自治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李静新摸索出的“教育经”。  巧用活动焕发班级活力  从教25年来,李静新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中,她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她认为,
期刊
疫情发生后,为了保障今年874万名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社会各界开始全力推动线上招聘。随着各方组织的线上招聘活动持续推进,许多毕业生加入了“线上求职大军”。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40余所高校毕业生发起调查,结果显示,63.16%被访者认为线上應聘比线下更便利,82.11%希望“空中招聘”能在日后成为常态。(3月30日 中国青年报)  【点评】线上招聘已成为当前人才招聘的一种趋势,本次疫情则更加速
期刊
语文深度学习的原点,追本溯源在于三核备课:精选核心内容,聚焦核心问题,设计核心练习。三核一线,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习得。语文深度学习的落点,毫无疑问在T型课堂(如图1)。T型课堂源于T型结构,将T型结构赋予语文课堂学习的特定含义:横画代表课堂学习的视野宽度,文本内外有机关联;竖画代表课堂学习的探究深度,核心素养立根课堂。T型课堂在“宽度深度两相和”中开启学生的思维,指向语言的建构,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期刊
近日,有民众反映,陕西省镇巴县松树中学提出,学生必须自备30个口罩,否则不准上学。民众质疑,口罩货源有限,家长很难买到,且网上的口罩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又比较贵,硬性要求自备如此数量不妥当。(3月11日 《华商报》)  【点评】强制要求学生准备足够数量口罩才能上學,显然是不顾实际的“一刀切”做法。在疫情期间,防疫物资较为紧缺,学校应该想方设法为学生准备口罩,而不是强制规定数量。对于家庭贫困学生、确实无
期刊
当前,一些地方各种眼花缭乱的“小手拉大手”活动层出不穷,干扰了教学,折腾了师生,成为学校的负担。有些部门在推进工作过程中,缺乏统筹谋划和科学安排意识,一股脑地扔给教育部门和学校,压给老师和学生,还美其名曰“小手拉大手”。这样做不仅增加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还引发家长抱怨,家校关系和正常的教育教学均受到影响。(4月8日 中国教育报)  【点评】近几年,国家已在多个文件中提出,要减少非教育教学活动对学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