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重大外交政策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uask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风云变幻的历史进程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曾推行过多种外交政策,都是以国家利益为转移,牺牲其他国家民族利益,维护自身利益的利己主义外交政策和霸权主义政策。
  关键词:外交政策 英国日本 法国 美国
  
  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
  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为此,英国在很长时间内不与欧洲大陆的国家结盟,所谓“光荣孤立”。主要史实有: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摧毁法兰西第一帝国在欧洲的优势地位;19世纪中期联法制俄,发动克里米亚战争,打败“欧洲宪兵”沙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主要对手德国,协调法俄关系;一战后,采取扶德抑法政策。
  英国自16世纪到20世纪初,始终把维持欧洲大陆均势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先后被此政策打垮的有西班牙、荷兰、法国、俄国、德国。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使欧洲大陆国家保持均势,互相牵制和削弱,确保英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进而维护其世界殖民霸权,其出发点是维护英国的利益。“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的话正是对此政策赤裸裸的道白。
  但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特定背景下,资本主义列强发展不平衡加剧,争夺世界霸权和市场的斗争日趋激烈,英国放弃“孤立”,转而与法国、俄国结成三国协约,共同对付德国,以维持“势力均衡”。一战后,英国在对德处理问题上继续运用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
  
  二、日本的大陆政策
  
  日本明治维新后,天皇政府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朝鲜、中国等周边大陆国家,进而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政策,即大陆政策。这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为实施此政策,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发动日俄战争;完全吞并朝鲜为其殖民地;借口对德宣战,侵略中国山东,并签订“二十一条”;1927年,田中内阁制定《对华政策纲领》,明确提出要分割中国东北等地,由日本占领;九一八事变后,霸占中国东北;1936年,广田宏毅内阁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制定《基本国策纲要》,它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进而称霸亚太地区的侵略方案,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即是此方案的具体实施;1941年,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亚太霸权,使美日矛盾激化,日本进而发动太平洋战争;二战中,日本法西斯战败,大陆政策破灭。
  “大陆政策”的实质是以军事侵略为后盾,经济侵略为核心。攫取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利益,进而攫取在全世界的经济政治利益。
  
  三、英法的绥靖政策
  
  20世纪30年代英法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有其深刻原因:英法是老牌的殖民主义国家,拥有广大殖民地,巴黎和会上也是国际既得利益者,然而一战后实力衰退,一个外强中干的霸主,自然希望国际局势稳定,因为局势动荡带来的只能是无所得而有所失;英国国内有强大的和平主义思潮,这既与一战造成的巨大伤亡有关,也同英国的世界地位有关;英国统治阶级仇视共产主义,它们希望利用法西斯的反共性来消除苏联的影响。
  绥靖政策的实质在于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战争,对法西斯国家采取的一种无原则的妥协退让政策。其实施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二是尽可能把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以满足法西斯侵略欲望,从根本上维护自己的利益。第一途径实施过,第二途径未达到目的。慕尼黑阴谋是其最高峰。
  绥靖政策的最大恶果是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由局部战争走向大战的步伐。而此政策的推行者英法也最先遭到攻击,法国的沦陷是绥靖政策的直接恶果。
  
  四、美国的中立政策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很多美国人都觉得美国以外特别是欧洲的是非太多,不愿置身其中而被卷入战争,应该着重搞好国内经济,增加就业。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中立法》,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防止美国卷入战争。此政策在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战争中有利于法西斯国家意大利,事实上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美国的“中立”政策实质上也起了绥靖的作用。二战全面爆发后,美国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日益加剧,为了遏制和反对法西斯的侵略,1939年底,美国修改了《中立法》,规定可以向交战国出售武器,但购买军火的国家必须交付现款,且自己负责运输,由于当时英法的海上力量和和海运能力远远超过德国,实际上是允许向英法出售武器和物资,支持英法抵抗德国;修改后的中立政策实质上起遏制和打击法西斯侵略的作用。194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罗斯福总统提出的《租借法案》,允许美国可以以租借或贷款的方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军用物资、粮食和各种方便。从此,《中立法》名存实亡。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立法》正式废除,中立政策结束。
其他文献
摘要:綦江县东溪镇初中学历史教研组经过三年的实践,“先学后导”的课堂教学策略得以扎实推行,历史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基本得到更新,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教师角色意识正在形成,学科专业素养和创新素养大大提高。笔者认为,在农村初中推行“先学后导”的课堂教学策略,能人面积促进历史教师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先学后导” 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教师学科素养    綦江县东溪镇初级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生源差、师资力量
期刊
摘要:新世纪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对人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迫切要求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广大教师与时俱进。更新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协调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政治教学 合作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 团队精神 创新    新世纪知识的更新换
期刊
新课程要求初中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但很多学校面临的现状是:教师教学任务繁重,而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知识和能力水平相差悬殊。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如何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达到效率最大化,从而自如地应付考试、发展个性,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实行“自学-点拨-训练练-提高”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弥补这一缺陷,利用“自学-点
期刊
新教材要运用新教法,否则,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反而成了提高学生素质的绊脚石。面对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科书,教师们普遍认为这是一套运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的好教材。那么,如何依据新教材的特点,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法的创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入新课    新教材在引人数学内容时,采取
期刊
苏教版必修二教材节选了余光中先生的著名散文《听听那冷雨》,诗化的语言,美妙的诗境,读来是一种享受。为讲好此文,我准备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首先了解余光中及其“文化乡愁”,继而梳理文章脉络,体味作者情感。第一课时临近结束时,学生突如其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发现课文里有一个字印错了。”我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真的吗?在哪里?你怎么发现的?”“老师,课文注解说这篇文章有改动,我们就很想看看哪个地方
期刊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江泽民总书记也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近年来,尽管我们在深化教学改革等方面作了不少探索,总结出许多好的经验。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在教学中,仍存在着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落后,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以填鸭式的满堂灌代替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简单划一;教师
期刊
评价既是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难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是学生评价改革的主要目标。将评价的主要目标定在“促发展”上。发展性学生评价强调的是既要发挥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同时更要发挥评
期刊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问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地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根据思维的特点,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期刊
关于抛物线的焦点弦问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总结其规律,主要涉及其相关的性质有九条。本文主要就其性质做一下总结和证明,并在相关考题中加以应用。    一、性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在中学阶段进行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由于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所以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