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吸引与排斥之间(随笔)

来源 :星星·诗歌原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nik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上每前进一步都是依照排斥律推翻比比可见的错误理论的结果,艺术上每前进一步,都是依据吸引律对崇拜的对象模仿、学习的结果。”有一阵子,我对帕斯捷尔纳克的这个论断特别感兴趣。他说得对吗?科学上是否就只讲“排斥律”而不讲“吸引律”?而艺术上则反过来,只讲“吸引律”而不讲“排斥律”?
  首先,我当然非常赞同他的问题意识,因为我看到太多人似乎只喜欢“排斥律”,有太多人写诗似乎以前没有人写过诗,这显然不是事实。在最好的意义上,“写诗好像以前没有人写过诗”也许意味着开一代诗风,以个人的天才为诗歌立法。但是,纵观诗歌史,这样的大师毕竟是极少数。而我自己,在反思过青春期的盲动和逆反之后,已经明显不满于轻率的“排斥”,毫无疑问,促使我认真而持久地专注于诗艺的那个重要因素,我自信地说,肯定是吸引力。有着太多这样的例子,太多在重读中仿佛重新发现的诗人,重读过程中突显的他们各自鲜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特色,比起当初无数倍强烈地更加吸引着我,比如圣-琼·佩斯,比如埃利蒂斯,甚至帕斯捷尔纳克。与此相对的,则是曾经爱不释手的作品却开始感觉暗淡,不再具有初读时的魅力,这是不是“排斥律”起了作用?
  这一切取决于我对当下的情势的判断,也就是取决于我所观察和感受到的诗歌发展状态的判断。不拒绝吸引律,是因为我被真实地吸引,何况有谁在今天可以声称说他是站在历史的起点?谁能说诗歌是一个从天而降的东西?诗歌有传统,甚至可以说有规矩,没有什么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甚至可以肯定地说:吸引律已经高于一切!明确这一点,需要基本的诚实。必须承认这一点,哪怕你是真正的天才。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吸引律与排斥律之间,应该存在着合理选择的余地,因为诗歌本身存在变与不变的亘古矛盾。变,是因为诗歌艺术本身的感性要求,它需要处理当下的、即时性的问题与题目,所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不变,是因为诗歌在根本上面对存在、面对永恒,它最终的抱负必须要高于现实的关切,它追求超越性——在这个意义上,我理解并赞同马拉美“纯詩”的理念。诗歌要求变化的一面,简单说就是对出新、新颖的追求,没有这一面,诗歌不能发展,甚至根本就不能继续存在。
  我无保留地赞美吸引律的作用,同时,也对排斥律保持充分的理解,它在面对令我们震惊、令我们困惑甚至不满的诗歌现象时尤其必需。在诗歌局面死水一潭,僵化与因袭成为风气之时,排斥律就不仅是必需的,甚至会是必然的。说到底,那种令人窒息的“无一字无来历”的要求(这在诗歌史上是存在的),并不是在遵循吸引律,而是遵循了某些非文学的要求,是扼杀创造性的戒律。我认同今天诗歌发展的多元化的局面,我所警惕的是在多元化的路上,暗藏着一个相对主义的陷阱。我觉得不仅需要去靠近公认的经典,去阅读经典,还要具有足够的敬畏。在创新的方向上,也完全可以是“取悦于一个影子”(布罗茨基语)。一个大诗人的影响,除了耀眼的文本的存在,也还可以是气质性的,是他所散发出的那种精神气氛,是他的传记材料中体现的其个人深刻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是他代表的时代高度可能给予后辈的激励与鞭策——当然,那后辈须是一个开放的、敏锐的、可堪重任的后辈。
其他文献
夜晚,人们从田野里回来  衣服上,还沾着青草的芬芳  庭院的门开了,房檐下,青烟缭绕  灶堂前的秸秆,燃起火光  父亲蹲在大桐树下,等待  手里的纸烟,明明灭灭  红梅牌收音机播送《平凡的世界》  我听着,还是有些激动  这是我的家。有田野、河流,有喜悦  还有梦,跟着淙潺的河水边走边唱  星光洒下来的时候,人们已经熟睡  村子里,只剩下小獸和树影,在徘徊  现在,我熟悉的这些人、这些事  已经不
期刊
我和田里的土块,从小就磨砺着阿嫫粗糙的手掌  她赤裸的脚板,从没离开这块巴掌大的土地  就像一條公路,从没在这里找到下脚的地方  泥土墙张开低矮的缺口,注满了许多张木然的面容  现在把布依村当“责任田”,种植一场陌生的硬仗  牲畜养殖、合作社、卫生评比  先一一置换满目可见的土豆,以及房屋、衣裤上的破洞  再张罗坝坝会、夜校、修路、专家培训、通讯网  播下的“精准”“脱贫”“攻坚”,让他们脸上荡漾
期刊
立秋日看唐岛湾  它神情倦怠  内心比外表略蓝  真是平静啊  青山之间,安放了  这样一面镜子  只是多年来  我能映照出苍老  却没有任何办法让它开口  它不说美,也不说危险  它有伤口,自己愈合  关于写诗  写诗让我保持冷静  这么多年来,词语带给我的安慰  如同雪地里的火。我迫不及待地  靠近和使用它们  当它们顺从,组成一支队伍  并赋予微小的事物呼吸  又仿佛是一场风暴  果子落地腐
期刊
燕子叼走许多肥胖的蚊虫  短暂的告别是为了制造陌生感吗  恰如我们把写好的诗稿封存一段时间  燕子带来热带海洋的气息  经过的楼宇波动起来  它们伸出热情的屋檐,腾出温馨的一角  欢迎燕子的再次到来  长距离飞行的打磨  无需修改,燕子依然完美如初  啄泥筑巢,孵化新的作品  顺应节令,按照上帝的旨意  燕子低低掠过我的诗稿  叼走许多肥胖的蚊虫  春天的几只水鸟  几只水鸟在水面欢快地游动  身
期刊
波兰诗人切斯拉夫·米沃什曾在《眼睛》中写道:“现在你知道了。我曾借你蝴蝶的眼睛去看金莲花,借你蝾螈的眼睛去看草甸,借你各色各样人的眼睛,去看同一座城。”当我们在纷繁的世界中要去厘清关于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时,诗歌无疑就是这一双明亮的眼睛。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季节与时光的变化最能触碰到我们纤细而又敏感的神经。陆岸笔下的春天,是一种被寻觅的野草,即便走向枯竭,却仍在来年向死而生。层层铺垫,步
期刊
作为一名歌者,我想做的第一件事  是翻遍辞海,翻遍家乡的每一寸土地  找出最纯粹的词语  为你谱写一支土生土长的谣曲  如果我在长江南岸唱起这首歌  黄河以北就会响起回应  成千上万的聽众将披上漫漫黄沙,星夜赶赴  我在纸上安排的音乐盛典  燃烧是我歌唱中的主题  在我的歌声里  我的蓝天更蓝,白云更白,清风更清  聆听中,江河海洋会热血沸腾  是的,我的歌声里尽是阳光和土地的影子  那是铁器淬火
期刊
虚实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距离?  一种意念的隔膜,  或是一层泛光的河面。  那些倒影指认岸上的本体——  塔吊、栅栏和空荡的写字楼,  指认但始终沉默。  在月光如盐的河畔,  举止似乎沦为对自然的冒犯。  我屏息注视着一位老妇人  移出我的视域,  她唱一首轻柔的短歌,  像是在陈述她多难的一生。  今晨醒来我看到了阳光  昨夜我梦到自己整整一天  都在乡间走路,  那是我年少时依赖的故乡,  
期刊
农闲时期的女人  农闲的时候,庄稼人并不闲着  男人外出务工,女人就操办家务  不比男人轻松,事情多着呢  孩子的棉袄还没缝  男人的鞋垫也没纳  公婆的毡帽更没做  要是母猪下了崽儿,那就更添乱  老天爷几天不下雨,就慌不迭地浇地  雨下多了,又要排水,除草  甚至要开起拖拉机,顶个男人  等到男人回来了  女人总算可以喘几天气  然后,投入到接下来的农忙时期  这样循环很多次后,这些庄户女人 
期刊
这样的咬不会留下疤痕。  这样贴近肌肤的咬  始终携带着一个女人的体温。  靠近我,她不是母亲  就是妻子。有这么好几次  将我衣袖上的小开口缝好  然后顺着我的肩埋下头去  轻轻咬断连接的针线头。  不为别的,是让我出门在外体面一些  以免在举手投足之间,露出生活的破绽。  三 生  用这一生,把左边的灯火  移到右边来爱。  用另一生,将心里的荒草  浇灌成炊烟的模样。  用最后一生,擦去逐渐
期刊
河滩的树  它们有各自的姓氏;  会突然被谁叫出小名来。  那种悲欢藏在两棵树的拥抱里;  像互相取暖的人。  更多时候,它们独自站立,  鸟鸣落下来,阳光也落下来。  经常在河滩的人,  会把自己看作一棵树。  他双手鼓起喇叭,  咿呀咿呀……像叶子的尖叫  母亲的念想  整个上午她一直在擦拭这张破旧的桌子。  她擦拭得很细致,  边边角角都没有落下。  我不明白,  她为什么不愿把这张旧桌子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