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m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应当以企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等途径构建更加高效和系统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需求导向;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7-0131-03
  自2013年起,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伴随着对外貿易的迅速发展和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国际贸易方式的出现,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多数企业要求毕业生能独立操作外贸业务、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磨合。然而,现实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外贸业务实践操作能力在短期内往往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这就导致一方面外贸行业存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缺口;另一方面,不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当前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外贸行业人才需求之间未能实现良好衔接。地方高校应根据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趋势,调整和改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当前企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要制定科学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征。笔者通过招聘网站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外贸行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在招聘外贸人才时,对应聘人员综合素质非常看重,除了要求应聘人员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理论知识外,更加注重应聘人员的外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同时,招聘企业对应聘人员的学习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专业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技能要求
  目前,企业外贸人员的岗位设置主要包括外贸主管、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货代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和报检员。不同规模企业在外贸人员的岗位设置上有所差异,大型企业外贸岗位设置比较全面,中小型企业则一般将报关、报检业务采取委托或外包的形式请其他公司代理。总体来看,大部分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外贸人才,这要求外贸人员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进出口业务实际操作能力。以企业招聘外贸业务员为例,其通常要求应聘者要熟悉客户询盘跟进、样品寄送、订单获取、发货和订单后续跟进等进出口业务全流程,熟练掌握阿里巴巴、速卖通等外贸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及维护方法,了解进出口贸易过程中运输、保险、报关、报检等相关业务,同时具备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
  (二)沟通协调能力要求
  沟通协调能力既包括较强的商务英语(或其他语种)的沟通能力,也包括良好的客户沟通技巧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进出口业务洽谈过程中,外贸人员要具备较好的英语(或其他语种)听、说、读、写、译能力,这样才能流利使用英语(或其他语种)与客户进行口头或信函沟通,从而促进交易的达成。调查发现,多数企业要求外贸人员具备大学英语四、六级及以上证书,对应聘人员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要求较高。此外,随着中国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企业对俄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种外贸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外贸业务的达成必须通过有效的客户沟通才能实现,知悉客户心理和善于表达观点是外贸业务员与客户沟通必备的技巧之一。沟通协调能力还表现在外贸人员的团队合作与协调方面,外贸人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团队力量完成任务。
  (三)综合素质要求
  高度的敬业精神、自我学习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外贸精英不可或缺的特质。调查发现,企业在招聘外贸人员时,除了要求应聘者要具备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商务谈判技巧及业务拓展能力外,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隐性能力也是企业特别关注的。因此,优秀的外贸人才不仅要具备一般的业务素质,更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当前地方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根据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特征,地方高校应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着力培养理论扎实、实际操作能力娴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尽管目前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地方高校为数众多,但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这导致毕业生实践技能不高,难以满足企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缺乏就业竞争优势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评估制度来开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总和。2014年,全国高等院校中有722所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各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大同小异,专业重复设置和趋同化导致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地方高校作为教学型为主的高校,其办学宗旨在于为地方经济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然而,不少地方高校尚未转变封闭化的办学模式,对行业企业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变化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人才培养与区域服务功能二者之间未能实现良好匹配。由于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缺乏竞争优势,就业率持续走低,2016年上海市教委已经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列入预警专业。
  (二)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日新月异,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国际贸易方式不断涌现。然而,不少地方高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仍然沿用原有课程,未能根据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及时更新和调整课程体系。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一般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模块构成,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突出。由于理论课占比过高,而外贸函电、单证、商务谈判、跨境电子商务等实践课程课时明显偏低,这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能达到企业外贸岗位的技能要求。从师资力量来看,地方高校教师多数不具备外贸领域的业界工作经历,他们理论水平较高但缺乏外贸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存在比较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难以胜任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此外,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训场所不足,设备陈旧,国际贸易实务类教学软件不能及时更新,这也导致学生对外贸业务流程的掌握以及实践操作能力欠佳,在模拟实训中所学知识跟不上外贸实务的迅速发展和变化趋势。   (三)校企合作效果欠佳,对接有待提升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目前,利用企业实习基地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习是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最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选拔优秀学生留岗培养。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因素的存在,校企在实习基地合作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合作层次不高,多数情况下是由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参观和考察,这种短时间内完成的“走马观花”式的专业见习,难以使学生从实习基地获得更深层次的职业体验;二是实习岗位有限,企业往往只能接纳少数学生顶岗实习,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要求。基于此,一些地方高校只能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由学生自行选择实习单位开展实习。由于分散实习范围较广,校企之间缺乏实习活动的及时反馈和沟通机制,学校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测。
  三、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方向转型,贴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就业市场日益获得青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教学型地方高校重要的社会功能之一。针对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结合企业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地方高校应当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规划、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调整和改进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探索特色化培养模式
  从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来看,企业急需的是既懂理论也擅长实际操作的高层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即通晓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知识,拥有较强国际贸易实务操作技能和市场拓展能力,对国际商务活动能够进行分析、预见、管理或调控,熟悉国际贸易政策法规的人才。地方高校首先应当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就业市场需求出发,将专业学习与职业技能发展紧密结合,形成特色化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是特色化培养模式的路径之一。地方高校应当认真研究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从本地区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本地区产业特色,采取差异化策略,优化课程设置,增设与本地区主导产业相关的选修课程,使学生了解本地区相关产业知识,增强其本地就业竞争力。其次,可以大力拓展对外合作,通过开展合作办学,采用2年国内高校+2年境外高校、3年国内高内高校+1年境外高校等分段对接的联合培养模式,与境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境外深造的机会,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此外,也可通过与境外高校开展项目合作的形式,引进境外优秀师资和教材,打造国际化教学团队,有效提升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课程体系规划应当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分析外贸行业各类业务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以及构成这些技能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基础素质,对照行业人才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突出课程体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实践能力,因此,课程体系在设置上除了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外,还要特别重视实践课程模块,通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职业资格考试、社会实践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针对企业对外贸人员外语水平要求较高的现实,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除了必修大学英语外,还应设置专业英语、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写作、日语、西班牙语等选修课程,强化学生英语及其他语言的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此外,根据企业对外贸人才协调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课程体系的设置还应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双师型教师既要深谙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知识,又要熟悉外贸岗位的技能知识和外贸行业发展趋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可以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去”,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参加外贸实务技能培训,从而提升专任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弥补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地方高校通过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师等方式,聘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贸行业精英承担部分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外贸实务操作和实习进行指导。同时,邀请外贸行业资深人士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增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专任教师和外贸业界精英相辅相成,可形成一支既具备深厚理论造诣又精通外贸实践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实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场所和实训基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为两部分: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校内实训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构建国际贸易实务模拟系统,通过模拟真实的外贸业务环境,为学生提供进出口综合业务、函电书写、报关报检、货代业务等针对性模拟实践操作。鉴于国际贸易发展日新月异,在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模拟教学实验室硬件建设的同时,应及时更新和优化相关教学软件如国贸实务综合模拟、国际结算、单证制作、跨境电子商务等。校企合作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要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融合校企资源,依托行业、联合企业办学,通过项目支持、实习基地、合作办学等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训平台和专业实习机会。
  (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以课堂教学和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探索讲、学、做三位一体的互动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将知识传授、职业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和情境模拟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现教学互动。推行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行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通过专任教师主讲理论、行业精英介绍经验、学生参加实践等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应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将职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纳入学生成绩考核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外贸业务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竞赛,将课堂教学考核和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实现理论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彼此促进,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高国辉.外贸企业人才需求特征调查与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4(8):16-18.
  [2] 郭金剛.基于市场需求发展的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5(5):174-176.
  [3] 王美佳.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2):87-89.
  [4] 张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6(15):36-40.
  [责任编辑:陈 明]
其他文献
[摘 要]《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T.S.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之一。该诗为读者展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现代都市生活场景以及现代人普遍的精神状态。这首诗在主题、风格、语言技巧运用及心理冲突描写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模式。由于它的独创性,这首诗一经发表,便引来无数争议,但大都集中在不明确的诗歌主题、诗歌中人物的把握及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上,却很少有人对于诗歌中的题记给予足够的重视。从题记入手对
期刊
[摘 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全世界迎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微时代”,而微课程也应运而生,以其短小精悍、可视化的特点备受关注。项目组以“太极护国菜”的微课程制作为例,探讨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建立一套体系化的微课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弘扬潮州菜文化,促进其发展与推广。  [关键词]微课程设计;“太极护国菜”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
[摘 要]随着旅游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调整,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人才培养方式的创新。该研究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切入点,介绍了该专业在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做法,并对教学成效进行分析。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旅游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
期刊
[摘 要]国际理解教育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最初由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倡导,在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得到最先实施。该研究在回顾国际理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开设国际理解课程的现实意义,并基于教学实践阐述北京科技大学构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及教学措施。  [关键词]国际理解;国际理解课程;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
期刊
[摘 要]努力提升高校后勤工作服务质量,这是所有高校后勤工作者都在时时为之努力的目标。从细节入手,从小事做起,在后勤工作中,要从自己做起,坚持不懈地关注细节和小事,踏踏实实地做好身边的每件事,把提升后勤工作服务质量落实在每件小事中。  [关键词]后勤;关注;细节;小事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8-0193-03  我们都熟悉一枚
期刊
[摘 要]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民航飞行专业学生必备的品质,大学物理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项目组以针对民航飞行学生的科学素养的调查结果为依据,从科学素养的四个内涵出发,将物理教学、科学素养、学科专业三个方面进行有机整合,在提高物理教学效果的同时,提升飞行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安全飞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学物理;科学素养;飞行大学生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化工类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工科专业。新建二本院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贵州理工学院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为导向,探索了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内容与方法。实践证明,基于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化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能有效地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产学研一体化;化工类专业;实践教
期刊
[摘 要]沉积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室内教学亟待改革,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生来说,实践教学尤为重要。防灾科技学院先后在天津蓟县、辽宁兴城、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等地区和单位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文章对该校的实践教学改革作了探索。  [关键词]沉积学;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7-00
期刊
[摘 要]大力加强军队院校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教学团队的内涵特征,以海军武器装备概论课程为例分析开展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介绍该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情况,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得出四点体会,即德才兼备的团队带头人是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团队目标是教学团队建设的关键,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教学团队建设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学改革是教学团队创新
期刊
[摘 要]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多层次的交流,从而实现学习共同体的知识构建。该研究从课堂文化、师生关系、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四个维度对学习共同体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提高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实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跨文化交际课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