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虚拟学习社区理念设置问题情境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sha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资源,情境设置,中考语文命题
  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学习者借助网络和通信工具,以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增进理解和提高技能的平台。虚拟学习社区关注的焦点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并最终形成共识。中考语文命题可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关注学生互动的思维方式,在自行构拟的情境中设计试题,检测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虚拟学习社区的优势:交互讨论,形成共识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置的学科认知情境是相对封闭、单纯的,而学生在未来面对的现实生活是丰富复杂、瞬息多变的,为了培养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和品质,教育研究领域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组成的动力系统,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1]。
  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为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模拟情境。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应用,不是让学生随意在网上发表言论,而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有组织的学习、讨论、交流,并力图获得共识。因此,思想观点的交流必须以界定概念、辨析意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等方面为基础,从而使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朝著同一方向发展。这些训练,有利于学生养成聚焦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的习惯。虚拟学习社区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并能及时获得他人的评判;相比于线下课堂,更能让学生进行多维度的思想交锋和互动(线下讨论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不能及时反馈)。在虚拟学习社区里,学生可查看各种观点论述,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参与讨论的学生可以赞成或反对他人的观点,但必须提供证据支持或反驳他人的意见,这种辩论有助于学生养成理性精神。最重要的是,在虚拟学习社区中,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达成共识,放弃偏执一端的固执,形成开阔的视野,学会从对方立场思考问题,最后形成以公共立场说理的习惯。
  二、虚拟情境,设置提高学生公共说理能力的试题
  虚拟学习社区倡导的思维方式主要指在思想交流中保持理性,在发表观点主张时坚持从事实出发,求同存异,辩证思考,宽容异见。这为命题带来了启发。
  大型语文考试目前不可能在机器上进行,因此虚拟学习社区也不太可能应用到中考中。但是虚拟学习社区的“平等交流、深入互动、达成共识”理念,可以为中考试题的设计所借鉴。我们看下面的试题:
  某校规定,眼睛不近视或一个学期视力下降不超过0.1 的学生,才能评“三好学生”。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请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这规定的看法。
  (100 字左右)(2020 年中考浙江杭州卷)这道题是提供某种社会现象,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命题者提供如下答案示例:
  示例1:这个规定不好!要求太苛刻了。因为我们平时作业多,看书学习时间也很长,自觉的同学还要主动找辅导作业来做,难免会近视。而且近视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遗传,有的是其他身体原因,这样一刀切的做法,似乎有点简单粗暴,有失公平。
  示例2:学校这个规定出发点是好的,是一种积极的导向,希望我们保护好视力。现在好多同学都戴上了眼镜,如果再不重视,情况会越来越严重。我们自己要保护好眼睛,同时也希望学校能真正减轻学业负担,让我们有时间多参加户外活动。
  遗憾的是,试题仅仅停留在了自由发表看法这一层面。虚拟学习社区则可以提供平台让各种意见发生交锋,目的是通过思想交互,最后尽可能得出共识。这是对未来生活的预演,因为现实生活中,要出台一项政策,不能停留在众说纷纭的层面上,必须在充分交流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决定,所以,站在公共立场上,在公平合理的背景下,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给出各方接受的合理结论,尤为重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培养这种可以促进整个社会进步的思考习惯和决策能力。基于此,笔者建议将试题修改为:
  这条规定是否应该出台?请站在公共立场上,写一段文字,提出你的建议和思考。
  答案修改为:
  学校可以出台这个规定。“三好学生”中本来就有“身体好”一项,而“视力”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指标。将视力作为评选“三好学生”的指标很必要,因为它针对的就是越来越不容乐观的学生视力现状。但是,一项好的政策出台还要考虑到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如先天退行性近视,以及其他非因个人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视力下降等情况都应排除在外。
  修改后的试题和答案指向的是培养学生处置复杂现实问题的核心素养,即学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下面的试题充分体现了运用虚拟学习社区原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目的。
  教育部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从2021 年开始,要逐步增加中考体育科目的分数。以下是立场不同的两位学生表达的看法,请结合本文观点,任选一则进行评析。
  甲:这对青少年的成长绝对是一件好事。如果说学习这件事情是一个磨炼意志力的过程,那么体育不但能够提升一个人的体魄和精力,而且是最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力的。同时,体育教育也最方便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在体育竞赛中学生会反复地经历失败,反复地前进,能够很好地磨炼意志。
  乙:这件事真的让人感到崩溃。本来考文化课已经很难了,学生每天都要学习繁重的课业知识,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现在还要把剩余的时间拿出来锻炼身体,这不是减负,这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这是在试卷上再现虚拟学习社区,甲、乙为平台上的发言者,而答题者则被要求针对平台上的不同意见进行辩证思考,形成共识。
  譬如,答题者可以这样评议甲的观点:“说理”是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的话语形式,甲同学首先鲜明地表达了个人主张——增加体育科目的分数是一件好事,然后解释主张,指出学习是一个磨炼人的意志力的过程,而体育最能够起到磨炼人的意志力的作用,且体育最方便在挫折教育中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但是甲同学在语言表达上使用两个“最”字,略显偏激,是个小瑕疵。   乙同学的说法明显不符合说理要求。他主要是在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且他并不了解和尊重对方的看法,缺乏比较成熟、周详的思考。
  试题首先提供了虚拟的平臺发言,要求学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评价,在比较甲乙的观点之后作出修正、完善,得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共识。
  三、虚拟社区,将情境资源转换为试题设计
  纸笔考试必须借助书写完成,所以这类试题的设置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借鉴主要在于构拟可以自由发言的情境。借助虚拟学习平台,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完善性,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如何进行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显得十分重要。我们看下面的案例:
  【事件】沂河上没有桥,两岸来往靠渡船,河面宽阔,水流湍急,撑船要十分小心,来往一趟要半个小时。某天,艄公没有清点人数,任由乘客上船,等开船时才发现超载了。按照严格的规定,这艘木船每次只能载客20 人,可是现在船上有21 名乘客。
  【问题】21 名乘客谁也不愿意下去,而且大家都不知道最后上来的那名乘客是谁。僵持了一段时间后,航运公司来人,强行将一名乘客带下了船。这名乘客说他不是最后一个上船的,他到对岸有急事,不愿意离开,可他还是被拉扯着强行给带下船去了。船上其他乘客集体沉默。——这是谁的错?
  在虚拟学习社区平台上,学生可以针对“这是谁的错”进行自由讨论。如:
  艄公的错,他没有注意清点人数,没能及时拒绝最后一个上船者。
  航运公司的错,他们没有权力将一名不能确认是否是最后一个上船的乘客强行撵下去。
  这名乘客的错,即使他不是最后一个上船的,在特殊情况下,也应配合航运公司工作,不应该拒绝下去而发生拉扯的行为,失去个人尊严。
  其他乘客的错,每个乘客都有义务提醒艄公,清点人数,在放任人群上船的过程中,船上每个人都难辞其咎。
  航运管理部门的错,他们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健全机制。
  如何将这一情境资源转换为试题,值得我们思考。
  提出“是谁的错”这个问题,可以引发多角度思考。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分析造成渡船事件的众多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尽可能全面地考虑进来,才有可能完善地解决问题。可以这样追问:
  为什么艄公这次会没有清点人数?这是偶发行为还是他一贯如此大意?为什么航运公司选择了这名乘客?是完全随机的还是有倾向性的?为什么这名乘客会拒绝离开渡船?他迫切到对岸是有十分重要的事情,还是他觉得挑选他下船就是对他的不尊重?……
  不停追问与情况相关的问题,就会揭示出一个复杂的因果关系网。如果试题设计为“谁应该为改变这个结果负责”,就能推动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想法去分析问题,尽可能考虑多种原因,分析和论证才有可能深入下去。这类试题会让学生摆脱偏激的情绪,进行理性的思考。
  新教材催生新评价,在此背景下,中考命题有许多创新的契机。借鉴虚拟学习社区的平等交流、深入互动、达成共识的理念,在纷繁的社会生活资源中寻找适切的片段,从有助于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角度构拟情境,是中考命题值得关注的一个新思路。
其他文献
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绕不过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所理解的真语文教学,在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上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一是因“学”的需要而教,即“教什么”的内容要符合学生学情实际;二是为了“不教”而“教”,即“怎么教”才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日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作文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没有具体的标准作为依据,因此作文教学层面上的“教什么”和“怎
一  一般解读此类文章往往限于内容,忽略了形式。大而化之地把文章当作古典散文,泛泛论其抒情叙事议论。其实,忽略古典散文亚形式的间不容发的不同规范,很难洞悉文章的深邃内涵和微妙意味。海内大家周振甫先生论《与陈伯之书》,难得地注意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类别,将之归结为“檄文”,认为:  具有军队里发的檄文性质。檄文是讨伐敌人的,措辞要刚健。这封信除了讲明形势劝陈伯之回来,还要用江南的美好春景来打动他。所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高效提问,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和自主学习意识,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会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一、课堂提问可深浅互转,正误相生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
新课标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可见,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境界。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我们开发创课。那么,什么是创课?开发创课又需要教师有怎样的素养呢?下面就以《孙权劝学》为例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是一本全新的教材,新课文居多,特别是第二单元,几乎全是新内容,涉及儒家孔孟、道家老庄和墨家墨子,以及《大学》部分内容,内容丰富厚重,思想深邃多义,对一线教师来说,颇有挑战性。因此,弄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材的重难点,思考和梳理教学思路,确立科学的教学原则,就变得十分重要。本文尝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梳理,以就教方家。  一、教材编写意图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认识清楚,都必
初识“李海林”,是在十年前。那时我在扬州大学上研究生课程班,班上配发了一套自学用书,其中一本即为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封底内衬印着“知识青年”李海林的黑白相片,他站在书籍林立的书橱前,眼镜片后的目光专注,一副沉思状。等拿到手头上的这本《李海林讲语文》,打开封面内页,作者简介告诉我,李海林已是知名学者,只是目光依旧那么专注。  从一所农村中学的普通语文教师到任教高校,又回到中学任校长,从湖南岳阳到
“遵路识斯真”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对于阅读理解的“韵式”表达。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有本可循的,只有立足文本,顺着作者的思路,进入作者胸中的意境,才能悟透文中的原意。本文把“遵路识斯真”与“读题如读文”联结成题,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对作文题目的材料、情境、任务等的理解,也是一种阅读理解。  文本的阅读理解以获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世人都非常熟悉,文章以多样化的叙述方式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出荒唐的社会丑剧,寄寓着安徒生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的深深谴责和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一个并不高明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引出一场荒唐的闹剧,很值得读者深思。  教学这篇童话,很多老师喜欢用“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一展新装”这样的情节梳理法依次讲解。其实,安徒生所用的叙事方式是儿童最易接受的顺叙法,落笔就写
东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第十八条记载了南阳宋定伯卖鬼的故事,这则故事后来被收入初中语文教材,题为“宋定伯捉鬼”,题目实际上是沿袭自上世纪60年代初何其芳等人所编的《不怕鬼的故事》一书。何其芳1959年受托编写此书,书成后于序中曾说:“如果觉悟提高,迷信破除,思想解放,那么不但鬼神不可怕……一切实际存在的天灾人祸,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来说,都是不可怕的,都是可以战胜的。”不料想,这一编写思路决定了半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共同古文今译,实词虚词用法即时整理,文言词法、句法与现代汉语的比较,主旨把握……我所经历过的古诗文课堂大概是这个样子。和我有同样经历的人应该不在少数。  古诗文教学应该怎么进行?上述方法是否有效?有没有更有效的方法?这是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北京八中高中语文组的老师们不仅从古诗文课堂教学这一实践角度思考这些问题,还从语文课程建设的角度思考并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