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教学活动激活课堂教学例谈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j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实践活动——促教学知识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数学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因此,在教学时,应把数学知识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在学生认识了人民币以及学会了100以内加减法计算后,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个“小小商店”活动,活动主题是模拟买卖东西。在活动中学生要买什么东西、买多少等,都根据自己的需要、价格以及钱数等做出决定,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这个生动活泼的活动,一方面巩固和应用人民币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趣味活动——促数学知识趣味化
  将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之中,符合小学生好奇、好胜和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特点。《数学》课本通常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而忽略了趣味性。我们应根据儿童特点活化趣化教材内容,教学中可适当创设一些趣味性活动,如数学迷宫、对口令、送信游戏、找朋友、投掷游戏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趣味活动要力求灵活多样,富有情趣,使小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下活动,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如在教完“用2~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内容后,可安排一个大型的“找朋友”游戏,让全班同学都参与。方法是:每个同学都发一张除法算式卡片,教师在黑板上写一个“8”,同学们齐声说:“8的朋友在哪里?”得数是8的同学答:“8的同学在这里。”然后走上讲台,和其他的同学一起做裁判。按这样的方法找出其他各数的朋友。
  三、操作活动——促数学知识形象化
  学生的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最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要为学生多创设动手操作活动,让他们动手摆摆、折折、拼拼,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操作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启发学生参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算方法,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剪、移、拼等活动,有的学生发现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再根据两者关系,都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质疑活动——促数学知识问题化
  问能解惑,问能知新,任何科学的发现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生比只能解答的学生更聪明。其聪明之处就在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包含了学生的创新欲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创设学生的质疑活动。同时还要认真发现和捕捉好的疑点让学生进行质疑,带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时,例1的数量关系是:单价×数量=总价,例2的数量关系是:单产量×数量=总产量,引导学生进行课内总结,让学生质疑。
  五、讨论活动——促课堂教学合作化
  讨论可拓宽学生的参与面,是调动全体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有效手段,讨论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设亲切和谐平等互助的课堂气氛,还可进一步完善健康的人格。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创设讨论的活动。这既可根据教师提出的一个或几个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也可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还可根据学生对易混易错的知识进行讨论等。如在教学“化简比”时,学生对求比值与化简比容易混淆,这时组织学生讨论两者之间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求比值与化简比在意义、方法、结论等方面的不同,从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目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比赛活动——促课堂教学竞争化
  根据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时,可依据教材内容有意识地创设比赛的环节。开展一些“夺红旗”“上长城”“抢蘑菇”等小组或个人的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练中有争、练中有乐,在紧张和兴奋中品尝一节课的收获,享受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教“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时,当学生完成针对性练习后,可有意创设竞赛活动,每个同学发一张画有线路模样的纸,比一比,看谁先到达目的地。到达目的地后的,就请站起来,报出答案。当学生一个个站起来后,教师宣布到达目的地的结果,并根据计算准确率和时间长短评出6名或3名进步生,发给他们一份小小的奖品。通过竞赛活动,既巩固了“几百几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提高了口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还体验了成功的愉快。这种“成功”必将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学习过程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嘉定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刘启明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朗读方面“要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要让学生“喜欢读,感受朗读的乐趣”,并且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俗话说,读一书,增一智。要想学生有兴趣地去朗读,首先是要让学生有兴趣去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以下措施,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名言熏陶,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平时在课堂上我经常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重点之一。在以往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实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
诚然,多媒体对于改革传统教学的确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是一旦走向了极端,必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听课过程中,时常发现,有些媒体的使用非但与提高课堂效率初衷相背离,还严重干扰了目标的达成。只有围绕教学目标,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才能提高课堂效果。  一、用于激发兴趣时  色彩鲜明的图片、悦耳动听的声音或形象生动的视频,无疑会强烈冲击学生的视听。因此,在教学内容特别平淡的课文时,巧妙使用媒体,可以有效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方式。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高低,是一个人能否较好地运用语文及其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见,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从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谈一谈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一、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学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组课文是“父母之爱”专题,有四篇课文,多角度反映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让人感动,让人震撼,引人思考。我们的教学如何因文而异让学生感悟“父母之爱”呢?  一、想象补白,感受爱的力量——爱是一次承诺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的了不起比较容易理解,描写他永不放弃的执著,文中用了很多笔墨,是条明线;儿子的了不起描写比较少,是条隐线。而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教授认为:21世纪是算法思维的时代,与此相对应,《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摆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是“淡化笔算,强调估算,鼓励和提倡算法多样化”,而这种教学理念也已经成为各种课程标准教材的具体要求。笔者从事数学教学20多年,在以下几方面对提高学生估算能力所做的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创设情境激发估算的欲望  教师要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情
目的:探讨二苯乙烯苷抗痴呆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6月龄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50只,随机均分为SAMP8空白组,阳性药石杉碱甲对照组,高、中、低剂量TSG组(0.3,0.1,0.033 g〃kg-1d-1)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下面就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活化课堂教学的策略介绍如下:  一、 用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活化数学课堂教学  在数学探索式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学简单“归一”问题应用题时,教师先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现在要求很快测算出全班50位同学在一分钟内大约一
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而学生只是听众,课堂成了教师演讲的殿堂,学生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养在鱼缸里的鱼,只能按教师设定的轨道活动,只能回答“对不对”“是不是”一类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创造个性完全被扼杀了。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观点,教师应尊重学生们的各种想法,培养学生的创
我们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对话的同时,还要不断地与教材交流,与教材进行“心灵”相约,“精神”交融。真正实现科学驾驭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让教学个性飞扬。  一、感悟教材——品味教材的理性  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编排意图,善于捕捉展现教材内涵的知识点。如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求平均数”例1中的:“平均每人投中2.8个。”教材选取了小数这一素材作为平均每人投中的结果,没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