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王蒙家里做客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ajxh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月,王蒙老师邀请我参加他在中国海洋大学的演讲《文学观念的变迁》。再次来到樱花盛开的海大,不禁让我想起2011年那个春日,我和一家刊物的主编拜访王蒙老师的故事。
  王蒙老师青岛的家就在中国海洋大学54号作家楼上,一套普通的公寓房里。
  一进门,客厅北面的桌子上排放着近人高的十几摞书,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开始我以为是王老师新出的书,但仔细一看,虽都是王老师写的书,可书大小厚薄新旧不一,而且什么时期的都有。他的秘书彭世团老师介绍说:“这都是青岛的读者送来要求王老师签字的。”虽然年事已高,而且事务繁忙,但王老师坚持亲笔签,坚决不让秘书代劳,说要尊重读者、对读者负责。
  王老师此行尽管行程安排得很紧,但他还是挤出时间来见我们一面。他们一行16日晚到青岛,对毕淑敏作品研讨会成功举办表示祝贺;17日到39中与学生交流;18日与管华诗院士讨论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事宜;19日作题为“智慧的五个层次”的演讲,期间还安排了与学术界朋友的见面会;20日就要飞回北京,因为那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在等着他……
  听说我们到了,王蒙老师和老伴崔瑞芳阿姨从对面的房间里大步走过来,他那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78岁高龄的王老师身体硬朗,上身穿着纯白色的衬衣,外面套着一件鸡心领的深灰色羊毛衫,下身着一条浅色西裤,脚穿一双半新的黑色皮鞋,脸部棱角分明,戴一副宽框白边眼镜,眼神里透露出一股凛然正气,显得气宇轩昂;头发直立粗硬,很有个性的发型流露出知识分子特有的刚正、睿智与大气。
  落座后,王老师和我们促膝相谈。我先汇报了这几年创办刊物和自己文学创作的经历,王老师听了很高兴,鼓励我搞好文学创作。他娓娓道来:从事文学事业的人,首先得喜欢文学,热爱文学,否则不仅自己很痛苦,而且也干不好。王老师又问起山东文学界几个熟人的名字,我一一作了回答。
  饭前,彭秘书不失时机地拿过我带来的《庄子的快活》《庄子的享受》《王蒙的红楼梦》等几本书,王老师用签字笔在每本书的扉页上都工工整整地写下:“刘淑清文友赐阅,王蒙,二〇一一年四月”几个大字。
  签完字,正好餐桌上的菜也上齐了。开饭了,六菜一汤,荤素搭配。王老师略带歉意地说:“由于这次行程安排得很紧,只有今天中午能抽出空来见你了,今天是家宴,别客气,都是家常便饭,你们多吃。我就爱吃南瓜、黄瓜这样的家常菜。”边说边抓起一节黄瓜,蘸着大酱吃起来。崔阿姨亲切地为我夹菜,生怕我够不到,像对自己回娘家的女儿一样,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不时地将盛菜的盘子轮换着位置,亲切地和我拉着家常,慈祥的面容一如我家中的老母亲。
  王老师的作品深入人心,像《青春万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后来的《季节》四部曲、《蝴蝶》《心有灵犀》,还有现在的《王蒙的红楼梦》等,我都耳熟能详。餐桌上,我当即充满激情地朗诵起:“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王老师和阿姨都爽朗地笑了起来。
  席间,我告诉王蒙老师,去年春天,我们组织了“百名艺术家、作家看胶州”活动,但由于天气异常寒冷,桃花花期拖后,这样一种因自然现象而引起的花还未开的尴尬,以及与桃花擦肩而过的遗憾,让我们对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作家倍感歉意。王老师立即就说:“这让我一下就联想到女作家张抗抗曾经写过的一篇散文《牡丹的拒绝》。”王老师接着就背诵起其中的片段:“‘坐上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天南海北不约而同,揣着焦渴与翘盼的心,滔滔黄河般的涌进洛阳城……’。但是牡丹‘任凭游人扫兴和诅咒,牡丹依然安之若素。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它遵循自己的花期自己的规律,它有权利为自己选择每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让我佩服的是,王老师既博览群书,又记忆力超群。
  王老师接着分析说:“作者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诗意的描绘和理性的思考,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使牡丹的美更具有灵性和品位。高贵的牡丹:开,倾其所有;落,惊心动魄;不开,则安之若素。拒绝是为了坚守,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生命最完美的呈现;拒绝是因为执着,执着于对独立矜持的自我个性的追求,执着于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尊重。”
  王老师一边吃饭,一边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散文精品解析课。
  责任编辑:蒋建伟
其他文献
1973年9月1 日,我进入小学五年级读书。新学年第一堂课铃声过后,校革委会孙主任面色严肃地领着一位面目清秀,瘦瘦单单的中年人进入教室。孙主任介绍:“这是新来的陈老师,他教你们语文,也是你们的班主任。大家鼓掌欢迎!”  孙主任走后,他即做自我介绍,说:“我叫陈鸿仪,邻村开村人,我喜欢与同学们做朋友,希望大家多多配合我教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接着陈老师可能为了熟悉同学,开始点名,之后开始上课,这
期刊
看完北塬正在修建的一家仿古豪宅,走出门来,已是下午5时左右。西斜的阳光依然朗照,大地一片通明。田野里各类庄稼正在扬花灌浆,显出勃勃生机。我们坐回车后,闲也是闲着,就听驱车的晓文建议,跟义清一道,朝黄河方向奔去。  我们仨是师范同学,同一座小城谋生,平时各忙各的琐事儿,无暇时常见面。隔得久了,联系找个僻静之地,随意坐坐,吃茶谈天,或到不远的郊外,玩赏花草山水,呼口新鲜空气,放松一下身心。  身处中国
期刊
怀着对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称为“治天下匠”的耶律楚材公无比敬慕之情,我在友人的陪同下专程到颐和园拜谒耶律楚材祠堂。  祠堂位于颐和园东门、仁寿殿南侧、昆明湖东岸、文昌阁以北,系颐和园独特的景点。我们往复辗转,费了好多周折方觅到偏安一隅的祠堂。正欲举步入祠堂,忽被“游人止步”的警示牌所阻,遂探首翘望,只见三四个民工在祠堂里忙得热火朝天。询问之,方悉祠堂修葺,谢绝游人观赏。千里之外赴京,本想趁这千载难逢
期刊
墨山铺的早晨  我的故乡墨山铺的清晨,永远是美妙的,起初是难以形容的雅静,紧接着便是整个世界的生动。  墨山铺,在上世纪70年代巴华两地的版图上,是一个叫得响的名字,几十户人家,一个小小的村落,屋门对着门,屋壁挨着壁,远远望去,那青石铺成的街面两侧是一幢幢精致的青砖黑瓦的院落,因为村庄如一弯月亮,外村人又把墨山铺叫作“月亮街”。院里静静坐着明三暗四的七间屋,前三间是稳稳当当的青砖黑瓦,后四间是泥墙
期刊
17岁那年冬天,我在一个建筑公司的铆焊厂当工人。上班第一天,认识了我师傅:中等个儿,黑黢黢的脸膛。戴一顶旧棉皮帽子,两个帽耳朵毛朝外斜系在后面。一件旧的棉半大衣,敞着怀。一辆旧自行车,车后座夹着一个饭盒,这是一个极普通且略有点邋遢的人。  师傅教我的方法也很特别:上班第二天,就递给我一本书《铆工》,让我好好看看。之后的二十多天里,一是他忙,二是心里怕他,也不敢问,也不知道该问什么,那本“天书”翻了
期刊
夜深了。  银行的朋友晖打来电话:“是这样,我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可以跟你说吗?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我才十岁,由于他常常出差,所以那时候,我不悲伤,在我心里,只不过他还是出差去了,不久就会回来。后来,我长大了,等我明白他永远也不会回来了,除了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悔恨。我那时怎么会用那么无动于衷的态度去面对我父亲的去世呢?这件事一直困扰了我很久,一直到现在,每想起来,我都不能原谅自己,我真的……”  
期刊
故乡在楚地云台梦泽,到了五月初五那天,家家洒水庭院,扫阳尘,开窗户,门插艾,把一冬一春的晦气驱赶一尽。  小伢们要穿上新衣,身挂一串彩丝菱角与织锦香袋,和一只丝网兜,里面卧了一枚青皮咸鸭蛋。一群伢们满街跑,拍了手儿唱:  五月五,是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舟下水喜洋洋。  家家照例煮粽子,煮咸鸭蛋,炸油香馓子,吃到平日吃不上的又甜又酥的芝麻糕,还有又香又糯的绿豆糕。大人
期刊
过年了,我们驱车去看乡下的老姨。说实在的,我们都是把姨家当成还能回得去的故乡了。  姨家住在隐贤镇时郢村。隐贤是千年古镇,因唐时著名贤士董邵南在此隐居而得名,韩愈曾为他写下著名长诗《嗟哉董生行》和千古奇文《送董邵南序》。时郢村位处隐贤镇东约3公里,虽没出过有名的大人物,但却是旱涝保收、富庶一方的鱼米之乡。人常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盖因一般情况下都是水往东流,然故乡偏偏“山倒转,水倒流”,山称“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此岸江南已在彼岸,遥在桥的那边了。  看完国内实力派水彩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画展,我的思绪一连好几天都在“桥那边”打转转,一阵阵杨柳风、杏花雨从“桥那边”吹过来飘过去,搅动着我心底里的什么,似有“三月不知肉味”之况。我总觉得,在那些画里有一个精灵在舞蹈。这个精灵,我看不见,又隐约可辨;我说不出,却又在嘴边。它依稀是画里的一座桥、一湾水。它又不是那桥那水。它仿佛是与“桥那边”、“水那
期刊
在陕北农村,柳编如同锅碗瓢盆一样普及,家家户户都用。  春天,人们用柳编粪箕抓粪肥;夏天,人们用柳编筐子提猪草;秋天,人们用柳编筛子晒杏皮;冬天,人们用柳编笊篱捞粉条。平时歪歪斜斜地摆在烂草窑某个角落里的柳编,看似无用却时时处处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帮衬着人们的生活。  砍割柳条的最佳时间是白露过后柳条刚刚发芽的时候。错过这段时间,柳条就变脆变硬,缺乏韧劲,不适合编织了。人们用来编织柳编的柳条主要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