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中学转岗从事幼儿教育后,如何将幼儿的成才成功与平安成长统筹兼顾,困扰了我较长一段时间。一方面,社会对幼儿教育中安全的过分要求,迫使幼儿教师不能也不敢尝试带有危险性的探究教育;另一方面,幼儿的成长与成才又离不开必需的探究尝试。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找到这两者的平衡,已成为摆在幼儿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艰巨任务。下面笔者结合幼儿教育经历谈一点心得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一、幼儿安全教育的现实困惑
如何保证幼儿的安全一直是所有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关心的话题。从饮食的细节到服饰的舒适、安全;从室内有害气体的监控到交通安全的防范;从防止拐卖到防止火灾、水灾,教师和家长做足了功课,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然而,面对日益增多的幼儿受伤事件,我们虽然采取了几乎“武装到牙齿”的保护措施,却似乎永远无法给予孩子一个安全的世界。这不禁让笔者产生了思考:难道我们为孩子创造的环境还不够安全吗?安全感离我们的孩子有多远?我们对孩子的呵护是否出了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安全?
二、幼儿安全教育的有效应对
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可是幼儿园的孩子难以理解。若要让孩子从小懂得生命的难能可贵,就需要我们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一是树立防患于未然的保护意识,让孩子远离伤害。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由于“隔代养育”成为较普遍的养育模式,由于父母过强的保护意识等等复杂的原因,家长往往倾向于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遇到任何细微的危险都是家长不能容忍的,任何可能有危险的行为都是家长不许可的。然而,孩子的好奇心和不断成长的欲望驱使着他们对周围世界不停地探索。因此,绝对安全的温室是不存在的,即使有,相对于不断发展的孩子来说也只是暂时的。面对活泼好动的孩子,面对各种意料不到的情况,如果仅仅采取被动消极的措施一味回避,只会让成人感到防不胜防,疲于奔命。因为,这种认为将孩子安放在人为营造的“保温箱”里即可高枕无忧的呵护方案,本质上是暂时性的,它并未给孩子的发展预留空间。孩子总会不自觉地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打破暂时的“安全堡垒”,踏上被家长们定义为“不安全”的探究历程。这种忽视了孩子抽象思维发展、处处防守的安全观念显然已不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的需要。
“要让一片田地不长野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同样,要做到让孩子真正远离伤害,最好的方法不是将可能导致伤害的因素像“野草”一样一一从孩子的世界中“剔除”出去,而是积极地教给孩子避免伤害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孩子的自护能力。这样的呵护方式才符合孩子发展的需要,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安全。教师和家长不要单纯地阻止孩子的探求行为,而要主动教给孩子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生活中的安全防护方法。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可让孩子学会一項技能,避免在幼儿安全教育中“严防死守的漏洞”的出现。
二是积极开展模拟活动,培养孩子安全意识。生活是道德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模拟等活动,让孩子处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选择、判断、感悟,使孩子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为了使逃生知识的学习不至于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模拟的活动来链接课堂生活与现实生活。第一次“火场逃生”模拟演练,我让孩子全员参与,直接体验,获得真实的感受。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迫切地要了解正确的逃生知识,使得教学水到渠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活动是课程资源的生长点。只有找到了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孩子才能够在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
三是改变安全教育观念,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看着一个宝贝,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将孩子裹在层层爱的保护罩中。殊不知这种爱是溺爱,这种保护要么使幼儿更加胆小,不敢探索;或者任性自我,盲目模仿。父母只能保护孩子一时,不能保护一生一世。因此,父母、教师应当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不容忽视。我们要对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给予积极的引导,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能造就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毅力,从而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把安全的责任交到孩子手里吧!让孩子自己撑起安全的天空。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而生命与非生命的一个巨大区别就在于:生命是发展而不是停滞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呵护应该重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而不在于迁就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被动消极地应付。呵护生命,就要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学会承担自我保护的责任,更要给予孩子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心灵。
一、幼儿安全教育的现实困惑
如何保证幼儿的安全一直是所有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关心的话题。从饮食的细节到服饰的舒适、安全;从室内有害气体的监控到交通安全的防范;从防止拐卖到防止火灾、水灾,教师和家长做足了功课,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然而,面对日益增多的幼儿受伤事件,我们虽然采取了几乎“武装到牙齿”的保护措施,却似乎永远无法给予孩子一个安全的世界。这不禁让笔者产生了思考:难道我们为孩子创造的环境还不够安全吗?安全感离我们的孩子有多远?我们对孩子的呵护是否出了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安全?
二、幼儿安全教育的有效应对
生命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可是幼儿园的孩子难以理解。若要让孩子从小懂得生命的难能可贵,就需要我们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让孩子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一是树立防患于未然的保护意识,让孩子远离伤害。由于独生子女的缘故,由于“隔代养育”成为较普遍的养育模式,由于父母过强的保护意识等等复杂的原因,家长往往倾向于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遇到任何细微的危险都是家长不能容忍的,任何可能有危险的行为都是家长不许可的。然而,孩子的好奇心和不断成长的欲望驱使着他们对周围世界不停地探索。因此,绝对安全的温室是不存在的,即使有,相对于不断发展的孩子来说也只是暂时的。面对活泼好动的孩子,面对各种意料不到的情况,如果仅仅采取被动消极的措施一味回避,只会让成人感到防不胜防,疲于奔命。因为,这种认为将孩子安放在人为营造的“保温箱”里即可高枕无忧的呵护方案,本质上是暂时性的,它并未给孩子的发展预留空间。孩子总会不自觉地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打破暂时的“安全堡垒”,踏上被家长们定义为“不安全”的探究历程。这种忽视了孩子抽象思维发展、处处防守的安全观念显然已不适应当今幼儿教育的需要。
“要让一片田地不长野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同样,要做到让孩子真正远离伤害,最好的方法不是将可能导致伤害的因素像“野草”一样一一从孩子的世界中“剔除”出去,而是积极地教给孩子避免伤害的知识和方法,提高孩子的自护能力。这样的呵护方式才符合孩子发展的需要,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安全。教师和家长不要单纯地阻止孩子的探求行为,而要主动教给孩子工具的正确使用方法、生活中的安全防护方法。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还可让孩子学会一項技能,避免在幼儿安全教育中“严防死守的漏洞”的出现。
二是积极开展模拟活动,培养孩子安全意识。生活是道德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模拟等活动,让孩子处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选择、判断、感悟,使孩子获得正确的道德认知,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为了使逃生知识的学习不至于泛泛而谈、蜻蜓点水,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模拟的活动来链接课堂生活与现实生活。第一次“火场逃生”模拟演练,我让孩子全员参与,直接体验,获得真实的感受。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迫切地要了解正确的逃生知识,使得教学水到渠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活动是课程资源的生长点。只有找到了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孩子才能够在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在创造中提升。
三是改变安全教育观念,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如今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看着一个宝贝,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将孩子裹在层层爱的保护罩中。殊不知这种爱是溺爱,这种保护要么使幼儿更加胆小,不敢探索;或者任性自我,盲目模仿。父母只能保护孩子一时,不能保护一生一世。因此,父母、教师应当引导孩子正确认识世界,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不容忽视。我们要对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给予积极的引导,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让孩子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能造就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毅力,从而拥有快乐、成功的人生。把安全的责任交到孩子手里吧!让孩子自己撑起安全的天空。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而生命与非生命的一个巨大区别就在于:生命是发展而不是停滞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呵护应该重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而不在于迁就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被动消极地应付。呵护生命,就要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让孩子学会承担自我保护的责任,更要给予孩子一个充满安全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