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内涵看《倾城之恋》的影视改编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LYLK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是影视作品的主要来源,在继承经典文学作品优秀内涵的同时,也保证了影视作品的质量。近年来依托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但影视改编后的质量却参差不齐,这就凸显了对影视改编进行价值考量的必要。影视改编的角度是多样的,但对原著主题的继承都是不可或缺的。《倾城之恋》一直有着广泛影响,被改编为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此介入从主题内涵看影视改编的意义,为未来的影视改编提供借鉴。
  关键词:张爱玲;倾城之恋;主题内涵;影视改编
  文艺作品的主题思想是题材的客观意义与阐发的有机结合。其中既有题材本身的意义,也包含着主题情思的移入。而究其主题的形成又是多方面的,就张爱玲而言,对时代的认知无疑是其思想认识的主要来源,从而产生相关艺术观念的创造:对苍凉人生境界的描绘、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对人性的认知等。参差的对照是张爱玲写作中的主要写法,同时造成了写作主题的分散、不突出。正如张爱玲自己所言:“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1]
  主题的不突出、欠分明,是张爱玲的创作特点。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主体的多样化、丰富性。长期以来,人们对张爱玲作品主题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爱情婚姻的方面, 但事实上婚姻爱情的主题只能算是众多主题的一部分,是张爱玲对人性的思索、女性命运的深思、苍凉人生境界探究的一个切入点,由此引发张爱玲作为现代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突变与现实人生而做出的国民性思考,也体现出了她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担当。
  一、对苍凉人生境界的反思
  一方面因苍凉境界具有更深的启发性和深长的回味,使张爱玲更钟情于苍凉境界的创造。正如张爱玲所言: 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昧,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2]
  另一方面更是源于张爱玲对所处时代的直观感知。“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包容的,已经在破坏,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文字是‘苍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惘惘的威胁。”[3]《倾城之恋》中苍凉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最主要的主题之一,它又主要表现在:大时代中小人物的边缘与微末和爱情追逐较量背后的苍凉之感。
  (一)大时代中小人物的边缘与微末
  原著中范白二人之间的爱情看似圆满的结局,却是因香港这座城市的倾覆而促成的。“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都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身来将蚊香踢到桌子底下去。”[4]流苏作为这个大时代下的一员,普通而又平凡,只能被动的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而时代的风云变化与流苏这样的普通人而言,全不相关,即使相关也是荒谬而又偶然的。正是这种普通平凡个体在时代中的边缘化,个体在主流时代中的漠不关心,便是张爱玲想要展现的苍凉境界。
  而电视剧《倾城之恋》中因不同艺术形式的转化局限,对于文本中省思性文字的转换是存在难度的,只能将其蕴含在全剧创作意图的表达中。纵观全剧关于普通个体与时代关系的辩证思考却是缺少的。但面临战争这一时代背景时,对战争中个体生存的卑微、求生的艰难。这样的表达电视剧中却是丰富的。如电视剧中邱律师、徐先生等友人的艰难逃难;流苏在战争收养的小姐妹的不幸遭遇;白家人外出逃难时的艰辛无奈中又返家等情节,都展现了战争中人们生存的艰难。从这点来看,对所处时代的观照是有相似之处的,甚至电视剧中对战争的无情恐惧表现的更生动具体。
  究其根本,电视剧和文本对主题的展现是存在差异的。文本中正是通过普通人在时代中的无关与边缘化,个体对主流时代的漠不关心与排斥,来展现出的这种苍凉境界,也就具体表现为流苏面对香港陷落,并不觉得她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吟吟地站起来,将蚊香踢到桌子底下去。可以说文本中流苏只注重于个人的爱情与婚姻,而面对时代的巨大变化冲击是忽视的,一切好像全与她无关的,也正因如此苍凉的意境才更加突出。
  相反电视剧末尾时流苏告白道:“我和柳原的姻缘是因整个城的倾覆而获得的,我们在苦难中相知相携更加相爱,我诅咒战争赞美爱情。”[5]在这里,个人与时代是密不可分的,是个人面对时代灾难表达出鲜明的个人立场,即对战争的厌恶与愤怒,对人类本能真情的赞美。这其中更蕴含着现代人的意识,个人对时代与灾难的认识。这虽有电视剧价值倡导的作用,却破坏了原作中对个人与时代的深度思考、苍凉境界的创造等,但事实上也造成了对原文苍凉意境的消解与解构。从这一点看对原著的改编是弊大于利的。
  (二)关于爱情追逐较量背后的苍凉之感
  范、白二人高等调情的背后,既有人性本能的真情流露,也有各取所需的各怀鬼胎。把婚姻当职业的流苏需要一份安身立命的婚姻保障,柳原贪恋的只是流苏带给他带来的愉悦,却不想用婚姻的代价来得到这些。但人毕竟是人,在高潮刺激的高等调情中,本能的爱情却要经过理性的层层盘算,最终总要归于浮华落尽的心灵本真。就在这样的爱情较量中,苍凉之感也油然而生。“柳原默然,隔了一会道;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我这些话无非是借口,自己糊弄自己。”他突然笑起来道:“其实我用不着什么借口呀!我爱玩---我也有这个钱,有这个时间,还得找别的理由?”他思索一会,又烦躁了起来,向她说到:“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6]一面是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一面又想拥有真情的矛盾心态。越是风流,越是渴望真情,渴望心灵寄托,同时内心的怀疑也更加明显,苍凉的境界便不言而喻。这也就表现为:人想要表达本能情感又压抑自己,这种亦真亦假的爱情。   有真情却不肯放开本心,痛苦却又不甘放手。电视剧中展现的更为彻底,是对原文的继承和补充,苍凉境界更可谓是落地生根了。同小说着重于对范柳原的展现,电视剧中展现的更为具体和多面。其中既有流苏不舍又要做出端庄大方的姿态,而私下却是更加痛苦。在剧中流苏有多次的幻想:与范柳原的亲近彼此亲昵;甚至在离开前暗下决心,若是柳原出现她甘心做他的情妇内心的痛苦挣扎;在离开香港时,多次的期待柳原的出现却未出现,脸上的失望与落寞。这些把原文中的苍凉的心境展现的生动而又突出,可见电视剧对原文精髓之处的把握。对于范柳原的塑造,既有恋爱中调情的花腔,又有流苏离开后的难以割舍、无所事事的痛苦。相比原文的一笔带过只发来电报,电视剧铺垫的更加丰富具体,心境之中的苍凉也更加明晰。从这一点看,对原著的改编是较为成功的。
  二、对女性命运的思考
  原文中流苏对柳原的紧随不放、苦苦相逼,无疑暗含着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但即使如此,但是流苏却仍不可得,只能委身于柳原做他人的情人。张爱玲就在这冷眼旁观中写出了刺眼的真实。这一点电视剧展现的是比较充分的,甚至是对原文的补充和丰富:有对范、白之间高等调情的反复演绎,甚至加入邱律师、刘先生这样的陪衬。
  但对于张爱玲更深层次的创作意图的认识电视剧中却是有欠缺的。“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霎那间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7]动荡世界中一切都不可靠了,只有身边的人最真实。女性自身生存的艰难,而战争之中更是如此,更愿意守住实实在在的人,这更体现了女性的怯弱。而彼此之间的谅解也只是一刹那的,也只是因香港的沦陷才收获的一份谅解、婚姻的承诺,然而战争中的一切却非生活的常态,而战争后的婚姻生活如何维系,作者留下的也只是一声对女性命运弱势的深深叹息。
  “柳原现在从不跟她闹着玩,把她当作真正的妻,俏皮话省下来将给别的女人听”[8]乍看好似是个好的结局,但是不是真正的幸福婚姻呢?这模糊的叙述中可见作者的高明之处,对女性命运的一种玩味:拼死争取、倾城机缘下才促成的的婚姻,到底如何只有自己才明白。也正因如此说明作者对女性命运的认识是悲观的,对女性命运的批判考量也就在于此。
  相较于文本中作者对女性命运的平静诘问,在电视剧中却是以战乱之后的大团圆结局而戛然而止,趁着战争结束的喜剧结局相韵而成。但无疑是缺少了原文的思想深度,从这一点看影视改编是有所折扣的。
  三、关于人性的认识
  对人性的思考是作者们写作的主要方向,更是张爱玲写作的精髓所在。就《倾城之恋》而言,对人性的思考主要集中在:对不彻底的人的塑造。
  对人性的思考更展现为对不彻底的人的塑造。参差的对照,写不彻底的人是张爱玲独特的艺术创造。正如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及:我的小说里,……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9]即张爱玲的笔下的人们多是不彻底的人。他们不是英雄,只是普通人,是软弱的凡人。但在他们的身上却更能展现时代的面貌,人性的本色。大时代的动乱中小人物的求生,更具有代表性。
  具体到《倾城之恋》中的主人公流苏、柳原的更是不彻底的人的代表,对于人物这样的塑造,张爱玲则称: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10]他们依旧是普通人、平凡人,流苏仍是旧式的女性,而柳原依旧风流。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所作所为也是最普通最一般的人性彰显,是对当时时代最普遍人性的反映:面对战争的生死威胁时,求生是本能,一切都能谅解,真情远重于物质与承诺。
  对这一点的解读,电视剧《倾城之恋》中是具备的。流苏再次返港之后虽渴望名分,却是愿意妥协于范柳原的。在港战的战争环境中,范柳原虽不情愿但也曾提及,如果流苏坚持,是可以给予婚姻的承诺的。这其中便有危难面前人性本能的真情流露。而战争中像范柳原这样的富豪,也成为普通人去扛包做力工已求生。这里更是对深层的人物,塑造普通人的展现。
  参考文献:
  [1]张爱玲.流言·张爱玲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2]同[1].
  [3]同[1].
  [4]张爱玲.流言·张爱玲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
  [5]同[1].
  [6]同[1].
  [7]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8]邹静之、刘亚玲.剧本倾城之恋(下)[M].作家出版社,2009.
  [9]同[4].
  [10]同[4].
  (指导教师:叶红)
其他文献
摘 要:上世纪30年代,阿多诺和本雅明围绕机械复制对大众艺术的影响展开激烈论争。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艺术品具有颠覆社会的政治功用,而阿多诺却认为机械复制一旦被法西斯政权所控制,艺术就可能使受众意识被整合而丧失批判能力。  关键词:机械复制;阿本之争;展示价值;膜拜价值  “阿本之争”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后期,争论的双方是同属于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和本雅明。二人围绕机械复制对大众艺术的影像展开激烈争论
摘 要:歧义是文学理论中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概念。本文将信息论中的熵值计算公式引入文学,为文本的混乱度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方法。此外,文章提出了一个推论,试图将熵与人的心理量建立联系。  关键词:文本歧义;熵值;心理量  一、歧义与文学四要素  对文本的多重理解说明了文本自身歧义的存在。本文从现实的文本化进程来考察文本含义。将文学理论中经常提及的文学四要素,即世界(现实)、文本、作者、读者逐一进行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自1964年公演以来,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推崇,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份独特遗产,作为一个象征,它穿越历史,在今日仍依稀传达着含混而丰富的启示。本文力图从对舞剧《
摘 要:各艺术门类之间存在内在的“共通性”,即“形象”。不同门类的艺术无一例外都是通过“形象”来呈现的,因此“形象”就是进行艺术欣赏的重要切入点。在欣赏艺术形象时,许多欣赏者往往认为艺术形象越贴近现实之真越好,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恰当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讨论艺术形象与真实的关系。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实之真,是艺术能够被欣赏的基本前提。但艺术并非单纯求真,形象要为艺术理想服务,它所具有的是恰当好
综述了生物降解性聚碳酸酯及其共聚物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摘 要:众所周知,一部优秀的动画片必然有着令人过目不忘的角色。其中,角色装饰风格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这种风格是将我国源远流长的装饰文化巧妙的融入到动画中来,使动画的民族性和时尚性结合在一起,持续地为动画艺术提供着新的视觉效果和审美感受。  关键词:动画角色;装饰风格;创造力  一、动画中的角色装饰风格  动画属于视听艺术,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是动画成功的关键。所以,在制作动画之前就要考虑
在国内商用车行业中,有一家企业的动向值得关注。虽然它徘徊于主流企业之外,但却拥有深厚的制造业底蕴及特殊背景;虽然它动作不大,但却频繁而目的明确。这家企业就是中国央企
一、中国是诗的国度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传承脉络,其恢弘博大精深的内蕴对人精神气质乃至心魂的陶冶都有着质的影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以诗入画,求画外之画,这对绘画审美层次的提升,更是起到了血之于肉的效能。  二、诗画的互通及内在联系  画贵有诗意,失去了诗意的心境有如匠人作画,因缺少诗书中玉质金声清姿流韵,也便缺少了心音抒情达意的的响亮回声。画家笔端疏密往复的律动,无不
摘 要:哈萨克族人民酷爱音乐,能歌善舞,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哈萨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本文从哈萨克民族音乐的起源、哈萨克族民歌、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哈萨克民族舞蹈几方面简述了哈萨克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并歌颂了哈萨克族人民勤劳、勇敢的集体智慧,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间音乐;哈萨克族民歌;哈萨克族民间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