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学术成果简介(七)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202018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仁钦道尔吉,蒙古族,1936年生,内蒙古巴林右旗人,1960年毕业于蒙古国立乔巴山大学。现任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著有《蒙古民间文学论文集》(蒙古文,民族出版社,1986年)、《英雄史诗(江格尔)》(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版,1995年第2版)和《(江格尔)编》。搜集出版民间文学资料《英雄希林嘎拉珠》等5本,组织编选《蒙古民歌一千首》(5卷,200万宇,合编)、编辑出版学术论文选《达木丁苏伦文学研究论文选》等3本。在国内发表论文五、六十篇,在国外以英文、德文和蒙古文发表论文16篇。
其他文献
<正>野祭,民间又称放大神,是指家祭之外的一种传统的古老祭祀活动。它是从原始社会延续下来的以祭拜氏族世代相传的众神,通过神灵附体的形式进行的降神祭神活动。野祭神本便是请神、萨满与侧立对答、送神等诸多神歌的记录簿,也兼有某些祭仪记载。 承袭野祭之家,在满族已属稀有,野祭神本就更为难得。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古老萨满文化的活化石。它不但展现了古老萨满教神灵王国的奥秘,也在文化史、文学史上显示了人类古朴的文明与稚拙的天真。这其中有诗歌,有神话,也有故事。对形象、环境的描述在许多处都相当精彩。可以
<正>与当代中国文学的进步同步,近些年来,中国少数民族诗坛奇葩纷呈、佳咏不绝。青年诗人黄神彪、栗原小荻,马钰等,以纯真的感情各自为本民族而歌唱,为少数民族诗坛增辉添色,留下了心灵的回声。 一 神性的舞蹈与自然的灵光 ——黄神彪《吻别世纪》界说 诗人的视角由纷繁芜杂的人类社会向自然的怀抱外化,这似乎是现代诗坛的一种不由自主的走向。本来,自然界就是我们的一部分。吻别尘世的喧嚣与空洞,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激荡与回声,构筑那种蕴含社会感应和自然感应双重复合效应的完整的艺术世界,是真正的诗人不可避却
<正>纵观萨满教文化的全部内容,萨满治病是其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一些民族称谓中本来就将萨满叫做医生。萨满神秘的医疗手段和色彩斑斓的医疗过程,除了它直接的治病作用外,它还是萨满文化丰富的底蕴,滋育、繁养了千载不绝的萨满教世界观、神话、史诗、故事、信仰行为等。从另一角度来说,萨满教所有文化现象与萨满医疗所显示的形式和神韵毫无二致。由此观之民间文学中的萨满医疗母题分析远远大于它本身的意义。它是萨满文化分析的源头活水。作为一种语言形式,这些母题不止是在一定条件下确立自己的界限,创建自身结构,与此同时它们
<正>史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民族文化的特质。正因为如此,黑格尔认为:只能有民族史诗,不能有世界史诗和全人类史诗。因为假若有世界史诗,它就应该表现世界精神,“人们就可以把普遍精神的战场上所发生的普遍行动写成绝对的(包罗万象的)史诗,其中主角就会是全人类的精神,就会是全人类从意识的浑沌状态把自己提升到世界史诗里去。不过正由于这种抽象的人类普遍性,这种材料就不能达到艺术所要求的个别具体化。因为这种史诗根本就缺乏一种确定的背景和世界情况,既没有外在的活动场所,又没有道德习俗之
<正>一 蒙古族女诗人萨仁图娅(汉名傅月华)以坚实的脚步走上了诗坛,短短几年里她已经出版了《当暮色渐蓝》、《快乐如菊》、《心水七重彩》、《第三根琴弦》、《梦月》第五部诗集,尚在以红山文化为抒情背景的《东方女神》与表现成吉思汗的《天骄》在创作之中。萨仁图娅初登诗坛起点就比较高,她的处女集《当暮色渐蓝》同时用汉,蒙两种文字出版,并获得了全国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优秀奖。她的第二部诗集《快乐如菊》作为中国皇冠诗丛的一种,独创了抒情九行诗的形式,颇获好评。《心水七重彩》是一本爱情诗的佳构。《第三根琴弦》则
<正>(一) 在此刻清秋夜半,我走进回族作家穆·巴·沙黾农听营构的微型小说的天地,我住这狭小而富丽的世界里,放纵着思绪。 沙黾农的这些小说,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竟然只有一句话。但我却丝毫未见其微,我在沙黾农作品的方寸之间(小窗口),看见的是芸芸众生相(大世界)。 沙黾农认为,微型小说“不是短篇小说的进一步压缩”,而是“空白的艺术”、“浓缩的艺术”、“突变的艺术”(参见沙黾农《这就是微型小说》一文)。这就精辟地概括出其方寸之外蕴藏着的魅力所在,也帮助我们在今后进一步阅读与理解微型小说提供了
<正>我国第一部完全由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反映本民族儿童生活的儿童短篇小说集《中国少数民族儿童小说选》,已经由海燕出版社出版。全书五十余万字,精选了59位作家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中,塑造了不同民族的儿童形象,展现了各民族儿童生存于其中的广大地区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风土人情,表露了各少数民族儿童情趣的同和异。因而闪射出民族儿童文学特有的光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正>也许是时代太近的原因,中国文学的研究界对清代文学的研究总结还不太深透,除了一些大家和重要文学流派被论及之外,还缺乏对清代文学从更深更广的角度进行整理研究。这个问题近些年来被逐渐重视,也出了几本好书,但也只能算是刚刚起步。对清代文学的研究情况既然如此,对清代满族文学的研究就更不能尽如人意了。 从清代满族文学的作家人数和作品水平来看,可以称得上辉煌。不仅一些作家在当时的时代里可以称得上是文学巨擘,而且他们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里都有所建树。另外,清代是满族贵族统治的时代,他们除了在政治上对中国的
<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季刊《民族文学研究》,近日改组了编委会,新的编委会,由19人组成(名单以人名第一个汉字笔划为序):扎拉嘎(蒙古族)、仁钦道尔吉(蒙古族)、丹珠昂奔(藏族)、乌铁库尔(维吾尔族),巴·布林贝赫(蒙古族)、邓敏文(侗族)、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刘魁立(汉族)、祁连休(汉族)、朱兵(汉族)、农冠品(壮族)、关纪新(满族)、吴重阳(汉族),张炯(汉族)、孟慧英(汉族),罗懿群(汉族)、郎樱(汉族)、降边嘉措(藏族)、晓雪(白族)。主编刘魁立,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