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倡议给了企业非常好的机遇。只有规划先行,才能有針对性地“走出去”。
  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企业让人尊重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中国高速发展的30年,不仅给中国基建类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储备了非常强的实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中国整体实力的提升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是负有历史使命的。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应承担何种使命?中国企业多年来的海外发展,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报告》记者对中外建城市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外建”)董事长焦涌进行了专访。
  企业“走出去”的三个误区
  中国经济报告:2017年5月14-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你如何看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焦涌:“一带一路”倡议引导着资本“走出去”,同时,要把沿线发展带动起来。在建设中充分发掘资源,最大化地展现价值。其中,最难改的就是观念。我认为现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有三个误区。第一个误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搞建设。就像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建设固然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
  第二个误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抢资源。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而是应该站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角度,整合资源,开展战略性合作,解决发展瓶颈问题。
  第三个误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把过剩的产能输出去。城市更新、生态修复需要大量的投资建设,高铁时代也需要大量的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诸如此类的机会国内已经非常多,并不是存在产能过剩才要“走出去”,而是消化、吸收新兴市场。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具备了布局全球化市场的能力和准备,互联网企业、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都有“走出去”的需求。
  中国经济报告:现阶段企业“走出去”,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焦涌:从农耕社会到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改变历程太漫长。而现在,随着投资贡献率上升,投资拉动增长,经济发展的改变是瞬时的。例如我们不可能把中国的发展路径照搬到缅甸,希望缅甸这五年像中国的1985-1990年,另外五年像中国的1990-1995年,这是我们“走出去”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们不能认为我们“走出去”仅是埋头干就行了,而是必须从当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人文、信仰等多角度进行了解熟悉,要多做一些软输出,而不是硬输出,现在我们的“软文化”输出是极其不够的。
  “走出去”的经验教训
  中国经济报告:中外建在 “走出去”道路上的发展如何?你的切身体会和感受又是如何?
  焦涌: 中外建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国企之一,于1992年成立,当时主要业务是劳务输出、驻外的使领馆建设和对外援助建设。后来这些使命进行到一定阶段后没那么多了,就转头做国内业务。作为最早一批改制的央企,中外建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基建型企业转型为以投资为主的建设型企业,辅以做产业研究、市场研究和健康养老地产开发等。
  2000年,中国提出“走出去”战略。2009年,我作为中国中小企业家考察团的副团长赴法国。当时是想做一个中国对外的自贸区。因为那时的中国服装鞋帽行业出现过剩,而中国的服装出口有关税,我们想在法国做一个自贸区,服装半成品“走出去”之后从法国辐射到整个欧盟、非洲。
  后来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我请他们来考察中国企业的时候,他们发现中国的代工做得不错,但同时也发现中国企业的山寨能力让人惊叹。所以当时中国企业遇到的问题就是信誉问题,我们对品牌自信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认知不够。为了这个项目,我们前期投入很多,运作将近两年半的时间,后来被法国中央大区叫停,这使得我们损失很大。当时我们“走出去”面临的这个问题,未来也可能会继续出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走出去”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中国经济报告:为什么这个前景看似不错的“走出去”项目会被叫停?中国企业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经验和教训?
  焦涌:当时我们在法国遇到的问题是,他们认为我们到法国做自贸区,对整个欧盟都是冲击。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套牌的风险太大,会让整个欧洲的品牌受到损失,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防范。为什么会防范我们?因为他们对我们的认知不够,也因为我们自身对品牌重视不够,没有准备好就“走出去”,彼此间不够熟悉。所以,以什么样的状态“走出去”很重要。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什么我们现在敢说高铁“走出去”、基建“走出去”?因为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房地产企业可以“走出去”,是因为中国高速发展的30多年培养并锤炼了这些能力和经验。互联网企业“走出去”,一系列跨国并购案例等都是如此。我们的建设水平、开发水平很高,成本又低,品质又好,才不会在“走出去”中被排斥。当然,“走出去”还要做好战略布局与市场研究,特别是对政治环境的综合考量。比如美国对华为的“走出去”,就产生了排斥,认为我们是在进行不正当竞争。
  世界已经摆在面前,市场就在那里,不“走出去”,就会面临被对手拉下马的危险。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和市场需求角度看,肯定是要“走出去”,而且早比晚好,当然“走出去”的前提还是能力和实力的匹配,需求和认知的匹配。
  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中国经济报告:你对“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何忠告?
  焦涌:“走出去”的企业一定要对当地有着充分的认知和尊重,才能“走出去”,走得好,获取更多的市场空间和机会。“一带一路”要光明正大地“走出去”,不能仅局限在经济层面,而是要系统性地“走出去”,经济、服务、人才、文化、理念等方面都要“走出去”。
  现在“硬件”在走出去,“软件”更要走出去。比如,金融家要“走出去”,顾问团队要“走出去”,艺术家要“走出去”,人文学者要“走出去”,集中展示中国的综合实力。这个需求不是我们强加于谁,而是这种文化的力量能够影响、引导并挖掘“一带一路”协调发展的理念价值、文化价值。
  中国经济报告: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如何防范风险?
  焦涌:从国家层面来看,“走出去”的目标国家往往不缺乏劳动力,而是缺乏资金、技术、人才和经验,根本而言是如何解决发展问题。我们面临的最大风险是政策环境、地缘政治和货币的不稳定。对此,我们不能单兵作战,而是要从战略层面思考这个问题,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各企业共同防范风险,而不是仅仅依靠一个企业、一个项目“走出去”。
  组团出去的企业,要重视发挥民间的力量。许多“走出去”的企业家是民营企业家,因为他们的商业“嗅觉”最敏锐,他们在机遇面前没有任何束缚,对市场的反应最灵敏。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侨二代、侨三代更加接地气,抗风险能力更强。反观央企和国企在“走出去”中瞻前顾后,反而在风险防范方面处于相对劣势。这是因为它们缺乏接地气的历史,都是出去援建的多,对效益盈亏不敏感。
  中国经济报告:为了实现“一带一路”战略愿景与目标,中国企业又该怎样“走出去”?
  焦涌:“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当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相结合。现在“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在引导,只有一只“看得见的手”是不行的,也需要其他“有形的手”去引导。第一,动员华侨,发挥侨二代、侨三代的纽带作用;第二,重视多领域的系统性合作,组团“走出去”;第三,基于各国国情和产业结构,研究每个国家的特点和需求,量体裁衣。因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发展阶段、资源配比、实际需求都不一样,我们应当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量身订做“走出去”的方案。这是一个整体的合作,从投融资到产业顶层设计规划,到具体的项目落地,都需要一揽子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2017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金融展望  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会不断丰富政策细节及内涵;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基调不变,流动性调控及预期管理机制将不断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的研究和执行将加快推进  □连平 周昆平 仇高擎  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蹒跚  随着国际贸易回暖,全球市场信心增强、制造业生产加快。中国经济外溢效应明显,成为拉动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由于仍存在诸多风险和挑战,世界经济复苏仍显步履蹒跚
期刊
创新动向指数2017年报告显示  1960位企业经营者参与的问卷调查显示,当前企业创新动向指数呈上升态势,企业已持续进入创新活跃期。调查同时发现,企业创新仍存在诸多问题、风险与挑战,包括:创新人才不足、短期行为导向、创新文化环境下降、过度创新风险较大、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  创新动向指数呈上升态势,  企业持续进入创新活跃期  1. 创新动向指数平均得分57.58分,呈上升态势。“中国企业创新动向指
期刊
当我们追寻到历史的深处,茶似乎并没有今天那么多的文化负载,反而多了不少的冷酷和理性。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从2011年开始接触茶、了解茶。用好友曹春华(茶人卡卡)的话说,一入茶门深似海。此言不虚,从一无所知,到关于茶的林林总总扑面而来,我瞬间便有了“茶醉”的感觉。  在两年前的某个晚上,当刘杰老师提到要写茶书的时候,我一开始是犹豫的。毕竟上至陆羽《茶经》,下至当代的茶人茶书;从农业种植、茶业营销到
期刊
主要发达国家围绕援外政策制定与执行形成了五种改革路径。新兴经济体多以设立独立或半独立国际发展合作专门机构为改革目标,但进展各异。  近20年,无论是以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以下简称DAC)主要成员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还是以印度、巴西、南非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都对本国对外援助或国际发展合作管理体制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  主要发达国家对外援助管理体制改革路径和效果  2
期刊
信贷扩张初期投资热情高涨,催生资产价格泡沫;尾期伴随着经济增长下行周期,资产价格泡沫破裂与资金流动性紧张相互促进,进而会导致系统性  在国际金融危机数次影响全球经济增长之后,学术界对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其中,部分学者针对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周期波动的角度解释了金融危机何以产生。他们发现在危机中普遍存在经济增长、信贷扩张与资产价格的顺周期性问题。具体来说,
期刊
4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必须充分认识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实把维护金融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扎扎实实把金融工作做好。  金融风
期刊
中小银行与影子银行体系的相互关联性在继续加强,因此若发生不利的流动性冲击,资金结构的脆弱性风险可能会增大  2017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状况继续收紧,反映了监管机构加大对杠杆率增长的控制力度。3月下旬,银行间市场7日质押式回购利率升至5%,理财产品收益率和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人行货币政策倾向趋紧和季末宏观审慎评估(MPA) 均可能是出现上述趋势的原因。  但是,中小银行
期刊
中国是否会出现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采取的政策。  在2000-2010年间,美国房地产经历了一轮壮观的繁荣/萧条周期,积累又损失了财富,并导致了金融危机。根据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的统计数据,美国住房实际价格在1996-2006年年均上涨5%,在2007-2012年年均下降6.4%。2005-2006年,年均新增190万套住房,而2009-2013年,年均仅新增68.8万套住
期刊
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的代价也很高,主要体现在国有或政府控制的企业效率明显低于私营企业  詹姆斯·莫里斯(James Mirrlees),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现任剑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教授。莫里斯自20世纪60年代便活跃于西方经济学界,以激励经济理论研究见长。20世纪70年代,他与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罗斯(Robert Ross)、斯宾塞(Michael S
期刊
以色列成功的秘密在于无所不在的创新精神和新科技的运用,创新和科技是以色列的两大法宝。  以色列自1948年立国迄今,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已成为工业化程度较高、总体经济实力较强的全球发达国家,是中东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商业自由程度、新闻自由程度和整体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国家。  就国土面积和人口而言,以色列可谓名副其实的“弹丸之地”、“蕞尔小国”。不仅如此,以色列还面临土地贫瘠、资源短缺的问题,更曾长期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