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 鲈鱼(外五章)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_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州绝句
  清·王士祯
  其四
  
  江干多是钓人居,
  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
  半江红树卖鲈鱼。
  那天,朋友几个吃饭。上来红烧带鱼。北方有很多人喜欢吃带鱼,虽然口味陈旧粗糙,但火烹油炸之后有一股冲冲的傻香。大人也喜欢给小孩子吃这种鱼,因为刺少,安全,省事。成人的带鱼口味就是这样从小培养起来的。
  Lee剔好一块带鱼,吃一口,放下,说:“那一年去南方,有一种鱼,叫鲈鱼,刚刚上市,清蒸来吃,非常鲜美细嫩。”Lee语调平缓,声音里一线向往、憧憬、回忆的叹息之声。Lee是一个安静而话少的人,什么事情如果对他没有特别的触动,他多半无话,想必那清蒸鲈鱼一定让他吃得晕浪了。
  外面虽是漫天飞雪,我的脑子里浮现出“半江红树卖鲈鱼”的江南秋天景象。我问:“是王士祯的红树鲈鱼吗?”
  Lee一脸迷茫,心神还未从遐想中返回,问:“王什么?什么红树?不知道,就是好吃。”
  日本作家青木说菜是经验体验,没有体验过那种味道的美妙,便不能做出那道菜式。我觉得他说的有点儿反,但我却再未动那盘红烧带鱼以及其他,我的心里是江水、红树、鲈鱼,在烟雾腾腾的小酒店里我食不下咽,头痛欲裂。
  
  绮窗前 著花未
  
  一本启蒙的《千家诗》随便翻,都是四句八句的诗句,几乎不敢张嘴,一出声就是错音,而意思也总是与自己原来认为的有出入。不知道要让语文老师的牙笑掉几颗。想那语文老师若碰到我这样的人也是遭罪,人未老,牙先掉。
  中国的古典诗词要多美有多美,怎么赞都不为过,但仅是这“启蒙”的诗就把我“蒙”了半生。小时候,母亲教我的童话诗是白话的,随着这些年的白话消失了。现在有点“怨”她老人家,怎的不像千百年来的世世代代的家长,逼着小女儿背唐诗宋词呢?
  像王维的这首杂诗,在王维来说颇不重视,连诗名都没有,只是杂诗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我一念,前面两句还念得出,后面两句,吖吖,竟错读错会了这些年。“来日”原以为是“来日方长”的“来日”呢,却原来是君来的那日,我认为是将来时,人家的“来日”已经是过去时了;“绮窗”,一直以为是倚窗,一个人倚着窗子。是呀,窗子怎么能倚呢?又不是柱子。但倚窗这事古人似常做,他们没事好和窗子较劲,所以不怪我错。而这次的窗子更浪漫一些,是雕花的窗子呢。做那些繁复的工夫在窗子上有点像女人在鞋底上绣花。自家的窗子,铁的,龇牙咧嘴的,四下里漏风,想在那儿浪漫一下都不敢,外面是市场,没有寒梅开,老杨树下有卖冻梨冻柿子的。而“著花”更要命,注释是:“长出花蕾或花朵”。什么意思?到底应该把“著花”看成名词呢?还是把“著”看成动词?应该看成动词通一些,但注释又似名词。仍然“蒙”着。
  但这首诗是记住了。可以拿出来问问周围的人,他们多半像我一样会错,我便一一纠正他们,以显示自己的“学问”。
  
  日暮沙禽
  
  那时候侄女还小,四五岁的样子。现在她也不大,十二三岁,但那时她很依恋我,常常要我搂着她给她读书。
  早晨,她会跑到我的床上,我便搂着她细瘦得有点硌人的小身体,窝在被子里,拿一本唐诗宋词教她背,也不是要她背,更大的原因是我喜欢那种形式—— 一个年轻的女人与一个小女孩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共同读诗。我们吃饼干,再从枕头底下翻出奶瓶喝水。享受而懒惰,日光无限长似的。
  “寒川消积雪,冻浦渐通流。”侄女稚嫩的声音跟着念,一会儿就厌倦了,有口无心。根本不问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她不想知道那些短句的含义,在被窝儿里不老实,乱踢腾。一会儿就折腾冷了。“日暮人归尽,沙禽上钓舟。”更紧地搂着她,像要从她幼芽般的生长中吸取热量和力量,以抗拒寒冷的诗句。
  再翻到前面,侄女高兴起来,那是她熟识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她用大而脆的声音朗读。
  
  绿了江南
  
  看古典诗词,有口无心地背,把那些名句记住了,再灵活地运用到会话和文章当中似乎是我们从小学习它们的目的。
  但是当思考不被强迫的时候,我们又常常会问为什么?什么意思?像王安石的这首诗,王安石住在南京,怎么就到了京口了?又从京口去了瓜洲。这倒不重要,也不必问个明白。想那绿了的江南岸定是在白天看到的,回家却想到了明月?真是东一句西一句,天上一句地下一句,白天一句晚上一句。一句一句都是好句,连在一起却让人糊涂。
  老师说,这正是诗人巨大的时空联系能力的体现,这是诗人所具备的气质。一说到气质什么的我就哑口无言。老师这样说,我便垂头丧气、神情黯然了。说明我更容易接受逻辑性强的东西吗?但我觉得自己的感知能力、想像能力不差呀。
  每当春风又绿了江南岸,并绿到了北方的时候,我便只好依着王安石的思路想起了明月。
  
  竹炉汤沸
  
  有一次说到打麻将这事儿,我说打麻将从形式到内容我都不喜欢,尤其讨厌洗牌的哗啦声。但别人打麻将我不反对,如果没有声音骚扰别人就更好了。梅子说,洗牌的哗啦声是打麻将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哗啦声儿,打麻将就少了气氛。
  想一想梅子的话有几分道理。很多事情,都会有一些虽然不必要但不可缺少的东西。据说数码相机出世以后,快门就没有声音,但持相机者听不到按动机械相机快门的嘁喳之声儿就会以为没有照好,所以现在的数码相机的按动快门声音是特意制造出来的,与拍照没有必然的承接关系。
  像我,对取暖设备存在具象情结,对壁炉、炭手炉、熏炉、火盆心存好感,总觉得用暖气、电暖气取暖尤其是现在的地热取暖缺乏仪式感。
  七八年前,终于结束了居无定所的生活,搬进了新居。新房子暖气供应不好,晚上,房间温度只有9度。借钱买房经济状况非常窘迫,电暖气买不起,电热毯过敏,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就戴上绒帽、抱着热水袋进被窝,热水袋变成凉水袋的时候大约是午夜一二点钟,冻醒以后就会想到很多取暖的办法,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火柴、街头流浪者点燃的报纸、《红楼梦》里各屋里的暖炉、凤姐手里拨弄的铜手炉、“竹炉汤沸火初红”、“红泥小火炉”……
  其中“竹炉汤沸火初红”最具有吸引力。竹炉——温暖,汤沸——有热乎汤喝,火初红——浪漫的颜色,真是让人心驰神往。人家那也是雪夜,怎的就那样暖和?还有热汤,还有朋友。
  
  不如休去
  
  曾好奇地问招过妓的人,那是怎样的情形?那人说,挑牲口一样,四五个或者五六个小姐由一个妈咪(也是20几岁)带领,高低胖瘦都有,站成一排,喜欢哪个,一指便留下了。还特别说,不都是很漂亮、年轻。
  感觉上下流倒还是意料之中,同时还觉得特别粗糙。起码要有调情和挑逗吧?那人翻了一个白眼,说,又不是良家妇女,那些人是专门做这个的,调什么情?牲口,都是牲口,包括我,懂不懂?
  周邦彦经常在青楼里混的,狎妓却是别一番景致。那纤手的女子用胜雪的果盘端出新鲜的橙子,果盘配橙子,那颜色的搭配肯定是用过心思。再用如水的刀剖开,橙子的芬芳也是清凉的吧?然后有音乐,是轻轻的笙声。吹了一会儿,低声地询问可否留下,并找出天气留客的理由。什么样的少年郎能抵挡住这样的邀请?何况还有初温的锦幄,以及把人熏得晕晕乎乎的香味呢。要是我,也一定留下。
  同是招妓,时代特征却非常鲜明。即使是生活节奏快,也不至如此呀。
其他文献
2003年2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班毕业的张得军又接到了香港网大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黄沁打来的电话,黄沁祝张得军节日愉快,并再次邀约张得军加盟网大公司。黄沁是一名传奇人物,他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进入“华尔”公司工作,24岁就成为PRUCIEHTYAL证券公司最年轻的高级副总裁。    一   张得军出生在宁乡县双凫镇一户贫困的农家,母亲患先天性残
期刊
早些年在生产队的时候,看地是一项经常要做的工作。山上的树木要看,洼地的柳条通要看,庄稼地从下来青苞米时开始看,直到收割后,满野的庄稼都要看。这也不是当时的人品行格外差,一则是当时的人确实穷,常挨饿,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嘛,贫穷自然容易起盗心;二则,当时人们的观念是拿生产队的东西,不算偷。  看地比起下田劳动要轻巧些,但这个活要求忠诚老实,不会监守自盗,再要有原则性能负责任,还要腿
期刊
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每年都要向全体师生特别介绍一位新生。去年,校长隆重推出的,是一个自称会做苹果饼的女同学。大家都感到奇怪,耶鲁不乏多才多艺之人,怎么只推荐一个特长是做苹果饼的人呢?最后校长自己揭开了谜底。原来,每年的新生都要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诸如运动、音乐、绘画等,从来没有人以擅做苹果饼为卖点。因此,这位同学便脱颖而出。  这真是一个聪明的学生。我想,如果当初她在
期刊
歪总说我是个“慢捻儿”,具体证据如下:那天我把钱借给了笑笑后,才发现她上次和上上次借我的钱还没还呢,不但如此,她似乎已经“忘记”了;还有,我帮康南把月饼挨个部门送去后,才晓得说:“这不是我职责范围内的事儿呀”;最让歪歪恨铁不成钢的,是我居然相信了明姬说“陶亮这个人特别花到处追女孩”的话,从此对他敬而远之,甚至把他送来的郁金香给推了出去,直到公司里传出“明亮恋”的消息我才明白明姬的用意。  这样的事
期刊
很显然,如果你问这个女人为什么这样或那样,她肯定以为你不是外星人就是乡巴佬。时尚是不能问为什么的。譬如为什么要穿唱京剧的那种厚底鞋,如站在两块厚砖头上,一不小心说不定就摔个半死;譬如小资成时尚了,便一哄而上地啜咖啡吃西餐,仿佛一夜间都成绅士淑女了,姿态优雅而斯文。然而实际上后背却在淌汗,因为一不留神就可能忘了究竟是应该左手拿叉还是右手拿叉!   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李咏在他主持《幸运52》时,依次问嘉
期刊
我有一群车友。   不要以为我要说的是如何驾着“私家宝马”以车会友的事,我一个小小的工薪族,就算买得起马暂时还配不起鞍,每个月养车的费用会让我衣食无着的,所以我要说的不过是单位通勤车上的一班朋友。  通勤车在很多跟得上改革大潮的单位里已经随着兴利除弊被毅然取消了,在我们这所高校还侥幸留存。同样因为计划经济年代遗留的问题,坐通勤车上下班的人90%是女同胞,都怪当年分配住房是各单位男职工的独享福利。
期刊
在1992年的鲁南偏远县城,对一个17岁的贫穷乡下少年来说,500元钱意味着什么?那无异于一桶沉甸甸的金子。  在家里穷得连化肥都买不起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辍学回家了。大学梦在瞬间破灭。老师和同学们苦苦挽留,甚至表示要替我交学费,我笑着谢绝了。面对一穷二白的家,我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觉得自己应该像个男子汉一样撑起这个家。我开始四处找工作。适合我做的工作有许多,比如到工地去给泥水匠搬砖头,到钢铁厂去
期刊
我在新加坡打工3年,干的最后一个工作是在超市当理货员。   我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与老板的关系处得非常融洽。当然,我是以嘴勤、手勤、售货量大博得老板赏识的。按照店里的规定,每天下班,我可以带自己想吃的食物回家,当然,我也是专挑便宜、卖得慢的商品拿,只要能让自己吃饱就行了。老板看不过去,有时在我临走时,挑一些火腿和牛羊肉什么的放在我手里。我对老板的赏赐铭记在心,更加拼命地工作。  作为一名外籍
期刊
经历了三十几个春秋的我,体验了人世间的冷暖酸甜,一直没有放弃人性的至善和真情,因为有一个人,当我一想起她,心里就升起温暖的感觉。那年我19岁,刚上大学一年,在家过完暑假,乘车准备返回学校,正要上跑线面包车时我发现站在车门口的一个高个男子把手伸进我的包里,我抓住了这只手,也就在同时,一把尖刀顶在了我的腰上,一个男人低声恐吓道:“不要出声,出声捅死你。”看看顶在腰上的尖刀,看看眼前两张凶残的面孔,我慢
期刊
农村合作医疗不失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和贵的有效方式,但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眼下,医疗改革备受关注。一方面,随着收入的上升,寿命的延长,环境的恶化,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上升。另一方面,医疗产业仍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之下,政府管制从两个方面抑制了医疗的供给:在“监、管一体”的体制下,卫生主管部门有动机、也有能力保护现有医院免受新进入的冲击,有意无意地阻碍了新供给能力的形成;与此同时,政府又对医疗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