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大批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要从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入手,实施创新教育。
【关键词】 创新教师;创新教育;人才观;结构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促使创新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大批创新型教师脱颖而出,他们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更是创新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那么创新型的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 在观念上,创新型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1.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就要求,第一,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不能单独以学习成绩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应该以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评为依据来评价学生。事实上,仅以分类来看待学生,不仅会使大批学习困难者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且会影响一批具有潜能的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学生,既要重视学生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他们的特长、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理发展的目的。第二,学生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教育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如果学习没有学到知识,没有掌握教学内容,没有用所学的知识促进自己身心的发展和变化,那么,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要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识,主动获取教学内容,主动吸取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己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主动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1.2 教师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不只是需要具有丰富知识和发明创造才能的高新技术人才,还需要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因此,教师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转变“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陈旧的人才观,所以基础教育不能着眼于少数“英才”,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素养的优良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地看待在某一方面发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不但不歧视暂时或长远后进的学生,而且还要尊重他们、鼓励他们,使每个人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1.3 教师要树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观。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一个复杂的动态总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被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补充。因此教学已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相互沟通的一个“学习共同体”。
2. 实践中,教师要力求课堂教学的创新
2.1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创新。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单组合方式及其活动顺序。而这里的“一定的思想”就是创新思想。教师要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出适合自己的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极其僵化的教学法,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它使教育教学内容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教师要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幻灯、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重复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声、光、色的变化获取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创新型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能力。
2.3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质疑问难,提出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设计激励情景,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树新求异,发展创新思维,学生敢于善于质疑问题,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堂上没有质疑问难,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活动性和思想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勇于改革、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创新型教师。
收稿日期:2010-04-24
【关键词】 创新教师;创新教育;人才观;结构模式
新的课程改革促使创新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大批创新型教师脱颖而出,他们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坚力量,更是创新教育的直接实施者。那么创新型的教师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1. 在观念上,创新型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1.1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学生是教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是在教师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因此就要求,第一,教师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不能单独以学习成绩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应该以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评为依据来评价学生。事实上,仅以分类来看待学生,不仅会使大批学习困难者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而且会影响一批具有潜能的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学生,既要重视学生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考虑他们的特长、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自己的认识能力。从而达到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合理发展的目的。第二,学生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教育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如果学习没有学到知识,没有掌握教学内容,没有用所学的知识促进自己身心的发展和变化,那么,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成功学习的基础,只要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识,主动获取教学内容,主动吸取人类积累的精神财富,他们才能认识世界,促进自己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主动学习是创造性学习的基础,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
1.2 教师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不只是需要具有丰富知识和发明创造才能的高新技术人才,还需要有一定文化素养和实践技能的普通劳动者。因此,教师要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教育观,转变“只有考上大学才是人才”的陈旧的人才观,所以基础教育不能着眼于少数“英才”,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为社会培养各种层次、素养的优良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地看待在某一方面发展程度不同的受教育者。不但不歧视暂时或长远后进的学生,而且还要尊重他们、鼓励他们,使每个人都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1.3 教师要树立“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观。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一个复杂的动态总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下进行集体认识的过程。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被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补充。因此教学已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相互沟通的一个“学习共同体”。
2. 实践中,教师要力求课堂教学的创新
2.1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创新。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单组合方式及其活动顺序。而这里的“一定的思想”就是创新思想。教师要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出适合自己的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2.2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极其僵化的教学法,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智慧。教师必须用“启发式”“探讨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手段上,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它使教育教学内容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教师要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幻灯、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可以重复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声、光、色的变化获取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是创新型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能力。
2.3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质疑问难,提出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设计激励情景,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树新求异,发展创新思维,学生敢于善于质疑问题,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使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堂上没有质疑问难,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活动性和思想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勇于改革、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创新型教师。
收稿日期:201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