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是在多种语言共存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转换的行为,它是语言产生后人类对语言研究的更高层次,虽然不像语言本身那样历史悠久,却也产生了两千多年。“简言之,翻译就是语际间的信息传递,是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相互交流的桥梁。”汉语新语汇的翻译更是要将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精神传递出去。如何将汉语新语汇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让西方人们所理解接受就成为了翻译中的难点。这就涉及到新语汇隐喻义对应,这对译者有极高的要求,而在这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分歧和问题。
一、汉语新语汇的翻译研究现状
要研究一种语言中的新语汇的翻译,必须追溯翻译标准形成的历史。事实上,翻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时期,《圣经》上记载,天地初创时期,人类语言相通,为了能够到达天堂,人类齐心协力建造了一座“巴别塔”。此事让上帝恐慌,于是上帝分化人类的语言,使其不能相互沟通,终于“巴别塔”的建造也因为语言不通而不了了之。但是因为这件事,沟通不同语言的翻译人员开始出现,翻译的功能得到体现,翻译行为也最终登上历史舞台。翻译是一种世界行为,作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工具,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历史时期,翻译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对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公元前3世纪“七十士译本”的圣经开创了翻译的先河,而到公元200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大量梵语佛经被翻译成古汉语,两千多年来,正是翻译活动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互相流动、传递和融合。在近十几年里,西方译坛“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流传甚广,指出翻译主要是让读者一目了然,所以重点是对语言背后历史文化、思维方式、民风民俗的传播,意在文化的对等传递。不同民族和时期的翻译家们在不断地思考、实践和完善着翻译理论。正是这种对翻译这种“哲学式”思考,使得人类对翻译行为有了愈加深刻的理解,也使得翻译研究不断成熟,翻译成就硕果累累。上述翻译理论的提出对新语汇的翻译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汉语新语汇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汉语新语汇来源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民族性,都是对当下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最直接的反映的这些特点,在新语汇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在英译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是字面的语义翻译,更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中国的文化大背景。“因此这些词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汉语新语汇的翻译难点并不在于不同语言之间互换转换,而是如何才能在保持文意顺达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特色和文化沉淀。文化与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历史制度都息息相关,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孕育着不同的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当这些文化底蕴都深刻的蕴含在汉语新语汇当中,在翻译过程中,将新语汇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隐喻义充分理解诠释,令其他文化群体的人接受和理解就成为了翻译最困难的部分。下面本文将对汉语新语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
1.本义理解不恰当
由于某些汉语新词与当下的热门事件紧密相联,并且多采用隐喻、谐音等造词手法,因此不能按照词的表面意义去解释,这类词的英译就更应该明确汉语词本身的内涵意义。比如,把“打酱油”译为“Get some soy sauce”,而不知道“打酱油”的新义是指对公众事件反应冷淡、漠不关心;正确的翻译应该照顾到“打酱油”这一词中文语境下的隐喻意义,比如“passing by”。
诸如此类的还有对“彩信”的翻译,把“彩信”译为“colorful message”,而不知道“彩信”根本就不是彩色的信息,而是一个抽象的用法,指具有发送图片、声音等多功能的信息,“彩”是对文字之外的内容形式的一种概括,因此翻译为“multimedia messaging”更为合适。
2.文化意义传递不准确
由于汉语新语汇中都含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两种语言间文化意义的传递。
例如来源于广东的方言“二奶”一词,指与已婚男性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或虽无夫妻之名但长期接受其生活资助并保持性关系的女人。对于这一词的翻译有许多版本,例如“concubine”、“mistress”、“other woman”等,这些词虽然都将其概念意表现出来,但是文化意义尽失,没有体现出是靠男人养活的妇女。
3.情感意义表达不充分
在汉语新语汇中,有许多新词有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表达色彩,其构词成分也都是一些表现力极强的成词语素。在英译过程中,就需要在传达意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照顾原词的美感。有的译者只是一门心思地将原词的意义传递给读者,而不去照顾到原词的意蕴和特色。这样的翻译虽然能够达到翻译中十分重要的“信”原则,对于读者理解文意十分有效。然而却失去了原词的意境,很大程度上损失了作品的个人特色和文化内涵。“所以保留作品原有的语言风格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有些人将“钉子户”译为“die-hard house-Owner”,这样的翻译虽然体现出了汉语中“钉子户”的内涵,但是却没有体现出汉语中“钉子户”字面调侃的语体色彩。而“stubborn nail household”则既保留了“钉子户”像钉子一样顽固纠缠的特点,又能传达汉语的文化语义,并且还表达了此词所蕴含的情感表达。
再如,“惹火”一词,主要指女性的身材或服饰性感、妩媚,散发出健康而引人遐想的诱惑,给人以火辣的视觉冲击。有的译者译为“sexy and attractive”,然而这种翻译只传达了“惹火”这个词的概念意义,而没能体现“惹火”一词的文化意义。而“hot”则在表概念义的同时也兼顾了其文化义,是更全面的翻译。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知道,翻译的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要在实际应用中经受考验,要走一段坎坷的道路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存活下来。因为“语言发展讲‘积非成是’、‘约定俗成’,并不是说要人们的语言实践随意舌糙和使用有失规范的词语,而是专家学者根据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和社会交际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究。词汇的产生和语言的发展,以及确认,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现象。”同时这一分析也表明,在汉语新语汇英译过程中,寻求隐喻认知的对应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将新语汇所蕴含的特定语义、联想语义和感情色彩由表及里的准确表达出来,又将新语汇所反映出来的民族历史底蕴、现代文明精神体现出来,就要求译者要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对多种翻译理论的掌握,对汉语新语汇文化含义及感情含义的敏感领会和准确表达,同时还要有合格的政治素质,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作者简介:丁力(1992-),女,籍贯:山东,民族:汉,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一、汉语新语汇的翻译研究现状
要研究一种语言中的新语汇的翻译,必须追溯翻译标准形成的历史。事实上,翻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时期,《圣经》上记载,天地初创时期,人类语言相通,为了能够到达天堂,人类齐心协力建造了一座“巴别塔”。此事让上帝恐慌,于是上帝分化人类的语言,使其不能相互沟通,终于“巴别塔”的建造也因为语言不通而不了了之。但是因为这件事,沟通不同语言的翻译人员开始出现,翻译的功能得到体现,翻译行为也最终登上历史舞台。翻译是一种世界行为,作为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工具,无论在哪个国家,哪个历史时期,翻译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对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公元前3世纪“七十士译本”的圣经开创了翻译的先河,而到公元200年左右,佛教传入中国,大量梵语佛经被翻译成古汉语,两千多年来,正是翻译活动使得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互相流动、传递和融合。在近十几年里,西方译坛“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流传甚广,指出翻译主要是让读者一目了然,所以重点是对语言背后历史文化、思维方式、民风民俗的传播,意在文化的对等传递。不同民族和时期的翻译家们在不断地思考、实践和完善着翻译理论。正是这种对翻译这种“哲学式”思考,使得人类对翻译行为有了愈加深刻的理解,也使得翻译研究不断成熟,翻译成就硕果累累。上述翻译理论的提出对新语汇的翻译都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汉语新语汇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汉语新语汇来源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独特的民族性,都是对当下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最直接的反映的这些特点,在新语汇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在英译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是字面的语义翻译,更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前中国的文化大背景。“因此这些词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汉语新语汇的翻译难点并不在于不同语言之间互换转换,而是如何才能在保持文意顺达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特色和文化沉淀。文化与一个国家的地理条件、历史制度都息息相关,反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孕育着不同的风俗文化和宗教信仰。当这些文化底蕴都深刻的蕴含在汉语新语汇当中,在翻译过程中,将新语汇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隐喻义充分理解诠释,令其他文化群体的人接受和理解就成为了翻译最困难的部分。下面本文将对汉语新语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
1.本义理解不恰当
由于某些汉语新词与当下的热门事件紧密相联,并且多采用隐喻、谐音等造词手法,因此不能按照词的表面意义去解释,这类词的英译就更应该明确汉语词本身的内涵意义。比如,把“打酱油”译为“Get some soy sauce”,而不知道“打酱油”的新义是指对公众事件反应冷淡、漠不关心;正确的翻译应该照顾到“打酱油”这一词中文语境下的隐喻意义,比如“passing by”。
诸如此类的还有对“彩信”的翻译,把“彩信”译为“colorful message”,而不知道“彩信”根本就不是彩色的信息,而是一个抽象的用法,指具有发送图片、声音等多功能的信息,“彩”是对文字之外的内容形式的一种概括,因此翻译为“multimedia messaging”更为合适。
2.文化意义传递不准确
由于汉语新语汇中都含有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两种语言间文化意义的传递。
例如来源于广东的方言“二奶”一词,指与已婚男性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或虽无夫妻之名但长期接受其生活资助并保持性关系的女人。对于这一词的翻译有许多版本,例如“concubine”、“mistress”、“other woman”等,这些词虽然都将其概念意表现出来,但是文化意义尽失,没有体现出是靠男人养活的妇女。
3.情感意义表达不充分
在汉语新语汇中,有许多新词有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和表达色彩,其构词成分也都是一些表现力极强的成词语素。在英译过程中,就需要在传达意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照顾原词的美感。有的译者只是一门心思地将原词的意义传递给读者,而不去照顾到原词的意蕴和特色。这样的翻译虽然能够达到翻译中十分重要的“信”原则,对于读者理解文意十分有效。然而却失去了原词的意境,很大程度上损失了作品的个人特色和文化内涵。“所以保留作品原有的语言风格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有些人将“钉子户”译为“die-hard house-Owner”,这样的翻译虽然体现出了汉语中“钉子户”的内涵,但是却没有体现出汉语中“钉子户”字面调侃的语体色彩。而“stubborn nail household”则既保留了“钉子户”像钉子一样顽固纠缠的特点,又能传达汉语的文化语义,并且还表达了此词所蕴含的情感表达。
再如,“惹火”一词,主要指女性的身材或服饰性感、妩媚,散发出健康而引人遐想的诱惑,给人以火辣的视觉冲击。有的译者译为“sexy and attractive”,然而这种翻译只传达了“惹火”这个词的概念意义,而没能体现“惹火”一词的文化意义。而“hot”则在表概念义的同时也兼顾了其文化义,是更全面的翻译。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知道,翻译的完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要在实际应用中经受考验,要走一段坎坷的道路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存活下来。因为“语言发展讲‘积非成是’、‘约定俗成’,并不是说要人们的语言实践随意舌糙和使用有失规范的词语,而是专家学者根据语言文字发展规律和社会交际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究。词汇的产生和语言的发展,以及确认,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社会现象。”同时这一分析也表明,在汉语新语汇英译过程中,寻求隐喻认知的对应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将新语汇所蕴含的特定语义、联想语义和感情色彩由表及里的准确表达出来,又将新语汇所反映出来的民族历史底蕴、现代文明精神体现出来,就要求译者要有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对多种翻译理论的掌握,对汉语新语汇文化含义及感情含义的敏感领会和准确表达,同时还要有合格的政治素质,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作者简介:丁力(1992-),女,籍贯:山东,民族:汉,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