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的诗意断片

来源 :世界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dakedi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俄罗斯诗歌的一次亲密接触。
  这是我第三次造访俄罗斯。古人云,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然而,古人常常是错的。

再次遇见冬日的莫斯科


  第一次是差不多十年前的夏天,我去了可以体验白夜的圣彼得堡。入境时,有俄罗斯长年居住经验的同行的同事Sasha跟我说:别看这些俄国警察那么表情严肃,他们查证件也就是走过场,根本不会细看。“是吗?要不要赌一把?”我兴奋起来,好像发现了一种新的游戏。我建议Sasha跟我手里的护照换一下,看看会是什么结果。果然,老毛子警察叔叔假模假式地依次随便翻了一下就交还给我们了。Sasha,当然是位女士,相片肯定和我大不同。过后,我俩都很后怕。我徒步逛遍了圣彼得堡的每个角落,甚至一句俄文不通还独自搭火车和长途巴士去了普希金宫,令Sasha钦佩不已。
  第二次是在二月来到莫斯科的冰天雪地。难以想象的是,本来总是和盛大的阅兵联系在一起的红场竟然变成了一座巨大的溜冰场。第二天,在我的提议下,邀请我的尤莉亚·德雷希思(也就是著名的邓月娘)教授和她的好友带我去了新圣女公墓。白雪覆盖的墓场里葬着数不清的苏俄文化巨人,包括我隔三差五就会聆听的音乐大师:斯克里亚宾、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施尼特克、里赫特、吉勒尔斯……加上我对果戈里博物馆、茨维塔耶娃故居等处的造访,这可算是一次朝圣之旅。当然,让我印象更深的是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图书馆的朗诵会。除了我念自己的中文原作之外,当今红得发紫的俄罗斯诗人,1986年出生的基里尔·科尔恰金也朗诵了一批我诗作的俄文翻译。
  这一次来莫斯科,居然又是冬天。来接我的是尤莉亚·库兹涅佐娃教授——因为她的姓氏在俄文里是铁匠的意思,而这次俄方接待的人员中有三位都叫尤莉亚,我就权且把库兹涅佐娃教授唤做铁匠尤莉亚吧。铁匠尤莉亚教授把高行健翻译到俄文,最近却不约而同地跟我一样关心起了当代汉语诗歌中戏剧性问题。铁匠尤莉亚带我坐了一次机场列车,但我们一起在白俄罗斯站出站时,她顺便给我介绍了白俄罗斯车站在二次大战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壮观的白俄罗斯车站在夜色里泛着蓝色的荧光。车站外面的纪念雕塑铭刻着历史(比如,爱妻送夫君上前线的场景,令人动容),但凛冽冬夜里的莫斯科路人全都步履匆匆,无一停下关注——当代生活的轻快与雕塑的凝重画面形成了强烈对照。

以诗之名的相聚


  在中国诗人的大队人马还没抵达之前,俄罗斯诗人已经开始为中国诗歌热身了。屠格涅夫图书馆晚间举办了一场大规模的朗诵会。一大批俄罗斯诗人上台诵读他们和中国有关的诗作。与之前的许多活动一样,诗人德米特里·库兹明担任主持。库兹明是俄罗斯重要诗刊《空气》社长,一头蓬松的灰白长发,说起话来也是风风火火。可惜,虽然邓月娘努力为我翻译,我还是记不清谁念了什么诗,只记得这些诗里有些与中国经验相关,也有些是和中国古典贤哲的对话。即将到来的中国诗人似乎唤醒了俄罗斯诗人心中沉睡的各种中国情结。在清一色的洋人群里,一个人高马大,长着亚洲脸孔的大叔走过来跟我握手,我很自然跟他说起了中文,但似乎行不通。随后方知,他是来自贝加尔湖那边乌兰乌德的布里亚特蒙古族诗人阿玛萨那·乌兹图耶夫。
  突然,就差不多到齐了。这群人中间不乏几十年的老朋友,比如杨炼和欧阳江河,还有尚未露脸的陈东东,也有近年来常见到的中坚诗人韩博、轩辕轼轲等,没见过面的只有两三位,包括三十年前就慕名的伊蕾。互译工作坊无疑是这次活动的重头戏。在开车前往莫斯科大学的路上,杨炼一时兴起,魔术师般从裹在身上的军用棉大衣里掏出尘封多年的口琴,吹起了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也不甘示弱,张嘴就唱来了首拉赫玛尼诺夫的歌曲《别唱吧,美人》,歌词是死背下来的俄文,普希金的诗。这就算是我们非正式的开场了。
  莫斯科大学(城区部)亮眼的米黄色大楼前有赫尔岑的雕像,是用花岗岩混凝土刻成的,据说是因为1922年的苏联经费不足,未能铸成一尊铜像。左边的另一尊塑像,从容听成是屠格涅夫,后来才知是奥加辽夫。来这里是为了跟俄罗斯诗人进行诗作互译的项目。大楼的各个楼层穿插成迷宫,我们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终于转上了阁楼。和我对译的是诗人阿廖沙·普罗科皮耶夫,姓氏跟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只差一个字母,但在音乐性上或许一样讲究。在文字方面,就更加令人惊叹了。把一个词拆成具有各种不同含义的小区块,分行、重组,这真的让我很为难。在汉语里,我必须只能选择一种可能,要找到可以对应其多义性的中文只能说是不可能的使命。充满了隐喻的《变形记》一诗从标题上呼应了奥维德和卡夫卡,但思索的是生命变迁的过程,颇有形而上的意味。而我的诗呢,跟他略加解释他就说明白了。大概我写得足够浅白易懂吧。
  普希金博物馆里陈列了各种普希金的手稿、诗集、画像……,但这次,我们直接步入有透明屋顶的宽敞大厅,享受月光的朗照。在开幕典礼上,各位中国诗人举着葡萄酒杯四处游走寒暄。两位年轻音乐家用即兴的电子乐作背景音乐。我被负责接待的俄罗斯美女博士李莎拉到一批八零后、九零后的左翼俄罗斯青年诗人那里。他们听说我研究拉康和齐泽克,自然很感兴趣。我必须再加上:我是研究阿多诺起家的。这一群中间的代表性诗人恰好就是在我前年的朗诵会上念我诗作俄文翻译的科尔恰金。科尔恰金诗学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视角特别引起了与之互译的欧阳江河的关注,江河认为他自己近年来的努力方向也在于此。在随后的几天里,不少中国诗人却对此表达了疑惑:难道你们还想回到红色苏联时代吗?对我而言,任何非此即彼的观点都相当可疑。几天后,我和左翼青年学者李莎坐在咖啡厅里再次聊起这个话题时,不得不在西方左翼与中国左翼之间划出一条楚河汉界。
  莫斯科大学的圆桌讨论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形。于坚、杨炼和我,还有几位俄罗斯的诗人学者,面对莫斯科大学的老师和学生,还有来自中国和德国的学者。于坚从一开始就亮出剑来直指朦胧诗,毫不讳言中国当代诗只有到了第三代诗才真正达到了成熟。我看杨炼有点坐不住了。果然,轮到杨炼发言时,形势又急剧扭转。最后,我只好打了个圆场,说几句公道话:朦胧诗人也是变化的,杨煉等人在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写作已经不是朦胧诗的概念可以局限的了。不过,我猜俄罗斯听众不会太听得懂对当代中国诗歌史的细部评判。能够让他们对这个进程有一星半点的认知,也算是功德圆满了。争议,比起定论,往往更有意思。   各种微型的诗歌活动有着各自的趣味。“动物园之诗”把中俄诗人一起运到莫斯科动物园,只差没让我们念诗给笼子里的动物们听了。诗人们必须各自坦白自己心目中的图腾是哪种动物。印象比较深的是年轻女诗人里所自己画的各种猫咪和她的猫咪诗。而我念的是熊猫诗中的一首,虽然我说,就我的图腾而言,已经从豹子堕落为无尾熊了。接着又和于坚一同赶往儿童图书馆参加中俄诗人的儿童诗朗诵,但因为时间推迟,只来了零星几个孩子,不过都听得津津有味。我念的是一首关于玩具熊和真熊的诗,于坚念了一首大象诗,还伸出手臂扮演大象,弯起腰来在舞台上绕圈子,博得了孩童的一片欢笑。这是我见到的最有童趣的于坚。

一场由诗歌引发的因缘际会


  中国飞行员赵大酒吧。这个名称自然一下就记住了。赵大是个虚构的神话人物,事迹已不可考。在一个半地下的空间,五颜六色的环境布置让人还没喝就已经迷醉。中俄诗人轮番上台。于坚长时间坐在台上的一张木桌前勤奋写字,好像在临时创作,随后朗诵了一首有如饶舌歌曲的愤怒诗歌。轮到我时我唱了两首自己的诗。这是近来发明的一种演诗形式,就是在经典的咏叹调或艺术歌曲旋律里填上我自己的诗文本作为歌词(替代了原来的词)。这次我用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塔米诺的咏叹调《多么美丽的肖像》的曲调来唱我的诗《裸露》,又用普契尼歌剧《托斯卡》中卡瓦拉多西的咏叹调《今夜星光灿烂》来唱我的诗《后事指南》。我庄重地把这两首献给了前几日英年早逝,刚安葬在新圣女公墓的俄罗斯巨星,当今最伟大的男中音霍洛斯托夫斯基。
  当晚我又赶场到茨维塔耶娃故居的朗诵会。上一次来莫斯科时我曾来拜谒过,大门对面的茨维塔耶娃塑像已经相当熟悉。印象最深的是二楼展出的茨维塔耶娃申请餐厅工作的信,尤其令人心酸。我们每人都被要求念一两首与俄罗斯有关的诗作。我没敢念《在茨维塔耶娃故居》那首,怕茨维塔耶娃觉得不够好。我念的那首写的就是上次入境时的换护照的事(毕竟这是我首次遭遇到俄罗斯文化现实的一次体验),还有写威尼斯墓园岛的《在布罗茨基墓前》。参加朗诵会的人不算太多,在四周宝蓝色的墙面背景下,夜显得特别宁静。二三楼的展览的空间已经关闭。但第二天我们参观了在И.С. Остроухова故居博物馆的纪念茨维塔耶娃诞辰125周年的特展。一口茨维塔耶娃流亡时携带的笨重箱子引起了大家的特殊瞩目。
  奔波了一天的中国诗人们大多没有如约出现在波克罗夫卡小屋酒吧餐厅,我和陪我前来的李莎是最早到的。餐厅里装饰了各种俄罗斯风格的旧玩意儿,也有苏联时期的日常用品。除了老照片和各种器皿、烛台,有一台酷似来自我少年时代床头的调幅无线电收音机令人恍神——老实巴交的棕色木框,覆盖喇叭的浅黄色薄绒,下方是可调中波短波的黑玻璃面板以及笨拙的旋钮……我几乎听见革命歌曲或样板戏的音乐从背后隐隐传来。刚坐下,正在和李莎热烈讨论起西方马克思主义时,主办诗歌节的诗人丹尼尔·法伊佐夫捧给我一大叠可以在这个餐厅付账的代用券——两三张100卢布、四五张50卢布、还有三四十张都是10卢布——叮嘱我说这是只有诗人才能享用的特殊代币,务必用来随意点餐。
  我对这一套代用券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仔细察看,100卢布上用的是普希金头像,50卢布用的是帕斯捷尔纳克头像,10卢布用的是布罗茨基头像。也可以说,我手里捏着一大堆布罗茨基。我把代用券像扑克牌一样铺在餐桌上,受宠若惊,也无法拒绝,决定给李莎点了一份冰淇淋甜点。俄罗斯诗人们纷纷出现,同胞队伍里只来了韩博,或许解救了我的孤独。我把代用券全部转送给了邓月娘,却不慎被丹尼尔发现,又一把夺回交还与我,说这是专门给中国诗人的礼物。我们分享了几十种小吃,一起举杯欢庆当天盛大活动的成功。有意思的是,曲终酒尽人散之际,丹尼尔老兄满怀歉意地又把代币借回去了,可能是要付账时才发现已囊空如洗。不过,他保证下次会给我更多。
  这是我第二次参观特列恰科夫美术馆,再次注目于的亚历山大·德列文1921年的抽象油画,题为《绘画构成》,因为实在酷似隔了近百年后的我的一件摄影作品。诗人们,特别和视觉艺术沾边的诗人们,像是韩博,一头栽进去之后就出不来了。马列维奇著名的《黑方块》就在这里,更不用说大量夏加尔的名作了。特列恰科夫美术馆另一批令人感兴趣的画作是苏联时期的“红色”绘画,但其实除了宣传式的颂歌作品外,也有一些另类的风格。韩博盯着一幅坐姿怪异的斯大林研究了很久。名为“非虚构”的莫斯科国际书展就在高尔基公园对面,特列恰科夫美术新馆边上。中俄双语版的《中国当代诗选》上举办了首发式,大家又纷纷上台念诗,但主要是译者和编者邓月娘、科尔恰金等念的俄文翻译更能给听众带来兴奋。

记忆里的文化印记


  前一天晚上陪古典音乐超级发烧友欧阳江河买CD,他苦于卢布不够,我也凑不出。陪同的玛丽亚热心地打电话给妈妈,临时汇了卢布到她账户,她才得以帮欧阳江河刷了一笔借记卡。后来才想起,玛丽亚,跟欧阳江河前妻同名啊,难怪。第二天,车上的杨炼和欧阳江河想知道莫斯科大剧院这几天演什么歌剧,坐在前座的俄罗斯靓妹阿廖娜从手机上查了下演出资讯,只有过几天才有一出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卡捷琳娜·伊斯梅洛娃》,但到时这两位仁兄都已离开莫斯科,只有我还在。《卡捷琳娜·伊斯梅洛娃》不就是当年惹毛了斯大林而遭到禁演的《姆钦斯科县的麦克白夫人》吗?我曾在电脑上看过较早的电影版,但最新的、地道的大剧院版本一定不能错过。阿廖娜说她也很有兴趣去看。我一直认为肖斯塔科维奇应该把这出戏命名为《姆钦斯科县的潘金莲》会更确切些。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潘金蓮,带着老肖的阴沉、尖利,令人揪心。阿廖娜还负责了翻译的任务。节目开始前,旁座的一个老妇人拉着阿廖娜和我絮絮叨叨,我问阿廖娜她说什么,阿廖娜却红着脸不愿翻译。无论如何,莫斯科大剧院是我景仰了数十年的艺术圣殿,被灯光映射得分外耀眼。除了建筑内外的金碧辉煌,舞台正上方的空间画着十几个铜号下悬挂的红旗,是否留下了革命时代的遗迹?
  到达布尔加科夫故居博物馆的时候开始大雪纷飞。只有我、欧阳江河、韩博前来拜谒。布尔加科夫故居坐落在一个隐秘的院子里,门外布置着布尔加科夫小说人物的青铜塑像。手稿、照片、古旧的钢琴和打字机……已足够丰富震撼,但走道里的一件装置更惊人:一辆一比一尺寸的有轨电车模型,轮子下滚着一颗莫文协主席柏辽兹的头颅!这正是《大师与马格利特》的重要情节场景,如此写实地再现出来。相比之下,钢琴家里赫特故居则更多抽象,没有柏辽兹,但有拉威尔……乐谱、照片、书信(又像是意大利作曲家诺诺留的便条),还有毕加索等送的画。里赫特故居深藏在看起来相当普通的民居大楼里,非常难找,幸好欧阳江河早我两天先来探过路。临走时,我翻开留言簿,看到上一条正是欧阳江河的留言。当然,有这么一个可以参观的里赫特故居,是我告诉欧阳江河的,这使他兴奋莫名,因为他是里赫特的超级粉丝,二十多年前特意送过我一张Melodiya公司出品的晚年里赫特演奏舒伯特奏鸣曲实况。这是我们共同的精神遗产。

一切已经开始,一切还未结束


  盛大的闭幕晚会上,除了我,大家都喝高了。这也是一次互译的成果发表会,朗诵各自翻译的“对手”的作品,也是一次另类的体验。但闭幕后,似乎活动还依旧丰富。更有意思的还是第二天在普希金和马雅可夫斯基雕像前的朗诵。诗人塑像脚底的雪还没完全融化。中国诗人抑扬顿挫,俄罗斯诗人慷慨激昂,风格大为不同。从容在普希金像前深情朗诵了普诗人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热泪盈眶。俄罗斯诗人们似乎更適合在马雅可夫斯基像前手舞足蹈。一个花白头发飘逸冲天的男诗人不断挥动拳头地嘶喊。另一个裹在黑色绒袍和兜帽中的女诗人用女高音呼叫出优雅而锐利的声音,令人动容。
  为参加米哈伊尔·叶列明的个人朗诵会来到白银时代文学博物馆,是个意外的收获。我对白银时代的了解似乎少得可怜。博物馆外墙上有一块布留索夫的纪念石碑,名字对我很生疏,邓月娘对我投来讶异的目光。如今博物馆的这栋房子就是布留索夫晚年的居所,据说是当年莫斯科文学活动的中心。夜色里,这栋朴素的布留索夫故居也闪着白银色的神秘光亮。二楼的展厅美不胜收,满眼望去都是类似中国1980年代民间诗刊模样的旧式印刷品、手稿、照片、画像。用我有限的俄文字母知识也能认出封面上的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曼捷尔斯塔姆、阿赫玛托娃、叶赛宁、别雷、未来主义……等字词。中国的民刊何时能有一个像这样的博物馆?
  八十一岁的老诗人看着像个东正教圣徒的模样,蓄着灰白胡子,酷似索尔仁尼琴,又有些令人想起塔可夫斯基电影里的安德烈·卢布列夫。这次诗歌节特意把叶列明从圣彼得堡请来莫斯科,可见他的重要地位。我被安排了像是热身的序幕,先到台上念了几首算是我翻译的几首叶列明的诗,他的诗中充满各种自然科学的词语,但并不抽象,反倒有相当的可感性,令人称奇——铃兰酊、硝石、石英砂……都是些什么?接着诗人自己念了近作和旧作,其间的小小插曲是八十多岁的诗人不慎跟着椅子滑倒,让人捏了一把冷汗。
  我一提出要去叶利谢夫斯基商场购买土特产的想法,俄罗斯诗人娜塔莉亚·阿扎洛娃就连忙摆手。“那是骗游客的地方,”她一口咬定。“那不骗游客的在哪?”我不客气地问。于是,她给我指明了一条“本地人光顾”的光明大道:达尼洛夫斯基市场。第二天,我欣然前往。远望,帆布顶棚状的巨大穹顶模仿了露天市场的模样。果然,那里有各种腌肉腌菜、鱼干、奶酪、甜得掉牙的酥糖、巧克力(小时候我父亲带回的那种敲成不规则块状的纯巧克力)……,甚至草药。我一头扎进就难以自拔。毕竟,热爱俗世生活意味着市场和博物馆和歌剧院一样令人着迷。
  最后一场题为“后巴别塔状况”的朗诵会是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电子剧场,不仅有中、俄诗人,我们到的时候,德国诗人格尔哈特·迈斯特正双眉紧锁,慷慨陈词。舞台布景、灯光等营造的环境和气氛有点像摇滚演唱会。接着,韩博捧着我主编那套诗丛里的诗集《飞去来寺》读他那些中文也似懂非懂的诗作。我当然听不懂库兹明念的俄文翻译,只觉得难为了译者。轮到我,也是我念原文,库兹明来念译文,肯定比韩博的通俗许多。可惜,轮到库兹明自己来念诗的时候,却没有中文翻译,只依稀感受到声音的冲击。
  不过,每次都是以库兹明开场,以库兹明作结,正让人期待下一次新一轮的诗歌撞击。
其他文献
堪察加,不到火山非好汉。此行最后一站—克柳切夫自然公园,位于半岛中东部的乌斯季堪察加茨克区,是堪察加最著名的火山区。整个火山群形成于大约30万年前,包括克柳切夫、托尔巴奇克、卡缅、贝兹莫内等火山,加起来有5500平方公里。  通往北方的公路好得让人难以置信,路上车子很少,当火山出现在视野里时,大家激动不已。道路前方的云端,赫然两座壮观的锥形火山,如孪生姊妹般并肩矗立,左侧的正是克柳切夫火山,右侧白
第二天的火山徒步往返要十二公里,为了减负,我选择只带一部机身,外加两只镜头。镜头下最先登场的是本地“地主”——堪察加北极地松鼠,它们精力充沛,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经常站在岩石上探头探脑,引得大家不时停下来围观拍照。这些打洞而居的地松鼠不仅在堪察加,阿拉斯加也有,它们性情活泼,不太怕人,擅长卖萌,会站立观察周围环境,两只小爪搭在胸前时东张西望的样子特别可爱。我们随身带的苹果很管用,小家伙马上跑上前
近年来,引进片市场所掀起的“印度热”,似乎在这个秋天开始回归理性。因《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萝莉的猴神大叔》、《起跑线》等高票房印度电影席卷市场所带来的“光环”,并没有在上个月上映的《苏丹》身上奏效——这部疯狂感动阿米尔·汗的摔跤题材作品,在内地的票房却没有突破五千万。显然,中国观众们对于印度电影的期待与要求,已不再是停留在几年前“嘲讽宝莱坞神剧”的阶段。我们已经将这个标准设立得越来越
2018年10月10日,古驰(Gucci)联合莫瑞吉奥·卡特兰,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大型群展“艺术家此在”。这是自亚力山卓·米开理成为古驰的创作总监后,举办的第三个跨界艺术展览,展览的主题围绕艺术、时尚、设计领域均敏感却又不可回避的话题:复制与挪用。  展览名“艺术家此在”是第一个挪用:它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八年前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个展同名,就连海报也借用了同款。海报一出,仿佛是一个宣言,
日本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家庭中被动吸烟超过10年的人,其龋齿的发病与被动吸烟有显著关系,和家庭无被动吸烟的人相比,他们患龋齿风险增加1.5倍。在吸煙家庭中,出生后被动吸烟的儿童和青少年患龋齿的风险增加1.3倍。  日本冈山大学附属医院、研究生院和保健管理中心的研究小组以2019年进入该大学的1905名一年级大学生(年龄18~19岁的非吸烟者)为对象,分析和研究了龋齿与家庭吸烟状况之间的关系。  研
编看编说:多年来,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越走路越窄,为什么?恐怕与培训主办方高高在上的心态不无关系。我们都知道教师应该“蹲下身来”与学生对话,那么教育主管部门是否也应该“蹲下身来”与教师对话?倾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的需要!然后再“对症下药”,寻找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武汉市的教育技术培训主办者为冲出培训的困境,发明了“嵌入式培训”,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让教师从“忍受”培训到“享受”培训,
我在国内研究生即将毕业时,几个女生心血来潮,互相吆喝着,骑着车跑到了国防科技大学。彼时工作好找,每个人其实都已经有了去向。事先没有预约,就贸然跑到国防大学人事部门,其实就已经带着游戏的成分。接待我们的人事处工作人员笑眯眯地说:不行啊,我们不要女生。  部队的人事单位叫什么我都记不清了,只是他那么直率地宣布“我们不要女生”,而我们也心服口服、毫无置疑地接受了他们“不要女生”的事实,今天想来,颇有些不
摊开西欧地图人们会发现,这里密布着大量的发达国家——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它们大都是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早的国家,也属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列。同时,这里还有着世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发达的经济和悠久的海洋文明,驱使着各国建立强大的海军。  二战之后,随着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欧盟的建立,欧盟安全防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各成员国计划通过建立超国家的安
爱国教育,在发达国家披着极其精致的画皮,甚至要证明它“不存在”比“存在”更为容易,正因如此,才培养了一系列打着“民主”旗号弘扬国威的忠诚之士。究其根源,都是教育手段的成功。  2008年的初春,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德国同名电影《浪潮》公映,片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位政治课导师,他本着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法西斯”是怎样一种存在之心愿,让这个班级变成短暂的独裁组织,结果事态愈演愈烈,最终酿成悲剧,而让这一帮中学
2018年暑假我们全家去洛基山里进行了一次旅行,7月1日是“加拿大日”,也就是加拿大建国151年的纪念日,这天早10点,我们正好开车抵达洛基山麓一个名叫“希望镇”的小镇,恰好“撞上”了该镇的加拿大日纪念仪式,于是停车躬逢其盛。  从唱国歌談起  尽管是小镇但仪式十分隆重,当地头面人物——市长、警察局长、消防队长和原住民首领都盛装出席,“领导”致辞后便是必不可少的升旗仪式,超大版的加拿大国旗由4名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