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早已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极大的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古典诗歌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重要的篇章,教师更不能掉以轻心,要紧随时代的步伐,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身专业能力,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力争上好每一堂课,多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更好地适应现代高中语文学科教学。
一、教学设计
在进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注重融入学科的美学教育理论,认真仔细研读古典诗歌,制定符合现行高中生审美心理需要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选择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最后,为了进一步解读古典诗歌,杨刚在《新课程下的古诗词教学》中说:“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用爱去感染学生,和学生、诗人三位一体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审美实践,不断地积累审美经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有助于教师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解读古典诗歌,挖掘古典诗歌中蕴含的各种审美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改后,高中语文必修及选修教材上的古典诗歌篇目逐渐增多,古典诗歌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是以独立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可见古典诗歌在我国实验高中教材中的分量之重。同时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也加入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的专题,涉及到更多的诗人和作品。由此可见,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也深知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分量,要想在古典诗歌教学上有所突破,首先要进行思索和钻研的就是准确合理地制定古典诗歌教学目标。
在制定古典诗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到古典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将三者结合,制定出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学目标。下面以李清照《声声慢》这一课教学为例,就如何制定古典诗歌教学目标,做详细地分析和阐述。
(1)教材分析。《声声慢》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专题单元。在这一单元除选录了李清照《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作外,还分别选录了宋代三位著名词人的作品,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每位作家都是两首词作,但李清照的两首作品是标“﹡”的,按课标要求是略读篇目,其余三位作家的六首词作均没有加注,都为精读篇目。教材在编撰设计时,将李清照和其他三位作家并列,肯定了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和其作品的影响力。但唯独将她的作品设定为略读篇目,所以教师在面对这种同样的教学体裁,同等质量的教学作品时,也要根据课标要求制定出不同的有差异的教学目标。
(2)文本分析。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是作者晚年的一首词作,是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流落到南方,受尽劫难和折磨之后创作的一首满怀哀伤和愁绪的词作。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晚年流落到南方,独居生活的哀伤悲切。作者在表达这种哀伤和愁绪时,既有抑制不住情感的直接抒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有借助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
(3)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首词作时,已经处于高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在高中之前的三个学期里,三本必修教材上共有两个单元的古典诗歌教学,共14篇课文,涉及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八位作家。所以在学生接触李清照这首词作时,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和鉴赏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李清照其人的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如梦令》,相信在当时大多数教师都会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基本情况,甚至包括李清照的一些人生经历。另外,在学习《声声慢》之前,很多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醉花阴》,相信很多学生对李清照晚年词作风格也是有了一定地了解,所以教师在制定这首词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了解学情,充分把握学情,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4)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课标(实验稿)》:“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根据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声声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初次朗读准确把握重要字词的读音,如:“戚戚”、“憔悴”、“堪”;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叠字叠词精妙地运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解读丰富的意象蕴味,如“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等,感受整首词的意境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将作者的另一首词作《醉花阴》和本词相比较,两首作品同是抒发“愁”,但所抒发的“愁”又有何不同,在了解了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后特别是南渡前后的经历,分析愁绪的不同缘由,以及作者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李清照南渡之后,晚年独居生活的苦闷孤寂,彷徨凄凉,伤感惆怅,同时激发起学生对词人的同情。
应试分析:随着近年来不断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时代要求,高考也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在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考题中,加大了中国古典诗歌这一模块的分值,这也就意味着对古典诗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古诗文默写这一题目上,过去是根据上下句默写,现在高考改革后是根据情境默写,这无疑加大了这一道题目的难度。从过去简单的背诵默写到今天必须学会感受鉴赏,从过去的重在识记到今天的理解运用,淡化了套路和模式,加强了能力考查。
所以现如今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目标应更加注重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再只是过去要求地积累与整合,还要求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刚,新课程下的古诗词教学[J],现代语文,20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课标(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一、教学设计
在进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设计时,要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注重融入学科的美学教育理论,认真仔细研读古典诗歌,制定符合现行高中生审美心理需要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选择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引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最后,为了进一步解读古典诗歌,杨刚在《新课程下的古诗词教学》中说:“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用爱去感染学生,和学生、诗人三位一体产生情感共鸣” 。此外,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审美实践,不断地积累审美经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有助于教师多角度深入细致地解读古典诗歌,挖掘古典诗歌中蕴含的各种审美意义。
二、教学目标
新课改后,高中语文必修及选修教材上的古典诗歌篇目逐渐增多,古典诗歌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是以独立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的,可见古典诗歌在我国实验高中教材中的分量之重。同时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也加入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的专题,涉及到更多的诗人和作品。由此可见,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已经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也深知古典诗歌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分量,要想在古典诗歌教学上有所突破,首先要进行思索和钻研的就是准确合理地制定古典诗歌教学目标。
在制定古典诗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到古典诗歌自身的特点和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将三者结合,制定出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学目标。下面以李清照《声声慢》这一课教学为例,就如何制定古典诗歌教学目标,做详细地分析和阐述。
(1)教材分析。《声声慢》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专题单元。在这一单元除选录了李清照《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作外,还分别选录了宋代三位著名词人的作品,柳永的《望海潮》、《雨霖铃》,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每位作家都是两首词作,但李清照的两首作品是标“﹡”的,按课标要求是略读篇目,其余三位作家的六首词作均没有加注,都为精读篇目。教材在编撰设计时,将李清照和其他三位作家并列,肯定了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和其作品的影响力。但唯独将她的作品设定为略读篇目,所以教师在面对这种同样的教学体裁,同等质量的教学作品时,也要根据课标要求制定出不同的有差异的教学目标。
(2)文本分析。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是作者晚年的一首词作,是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流落到南方,受尽劫难和折磨之后创作的一首满怀哀伤和愁绪的词作。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晚年流落到南方,独居生活的哀伤悲切。作者在表达这种哀伤和愁绪时,既有抑制不住情感的直接抒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有借助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
(3)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首词作时,已经处于高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在高中之前的三个学期里,三本必修教材上共有两个单元的古典诗歌教学,共14篇课文,涉及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八位作家。所以在学生接触李清照这首词作时,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古典诗歌的文体常识和鉴赏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对于李清照其人的了解,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如梦令》,相信在当时大多数教师都会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的基本情况,甚至包括李清照的一些人生经历。另外,在学习《声声慢》之前,很多教师已经带领学生学习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醉花阴》,相信很多学生对李清照晚年词作风格也是有了一定地了解,所以教师在制定这首词的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了解学情,充分把握学情,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
(4)课标要求。《语文课程课标(实验稿)》:“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發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根据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制定《声声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初次朗读准确把握重要字词的读音,如:“戚戚”、“憔悴”、“堪”;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叠字叠词精妙地运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解读丰富的意象蕴味,如“淡酒”、“大雁”、“黄花”、“梧桐”等,感受整首词的意境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将作者的另一首词作《醉花阴》和本词相比较,两首作品同是抒发“愁”,但所抒发的“愁”又有何不同,在了解了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后特别是南渡前后的经历,分析愁绪的不同缘由,以及作者创作风格转变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词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李清照南渡之后,晚年独居生活的苦闷孤寂,彷徨凄凉,伤感惆怅,同时激发起学生对词人的同情。
应试分析:随着近年来不断加强传统文化学习的时代要求,高考也发挥了指挥棒的作用,在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考题中,加大了中国古典诗歌这一模块的分值,这也就意味着对古典诗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古诗文默写这一题目上,过去是根据上下句默写,现在高考改革后是根据情境默写,这无疑加大了这一道题目的难度。从过去简单的背诵默写到今天必须学会感受鉴赏,从过去的重在识记到今天的理解运用,淡化了套路和模式,加强了能力考查。
所以现如今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目标应更加注重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再只是过去要求地积累与整合,还要求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刚,新课程下的古诗词教学[J],现代语文,201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课标(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