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母亲心碎的那一刻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8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冬天的时候,我去找一个老同学吃饭,他正在攻读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那天他在听一个讲座,我到的时候讲座还没有结束,索性就进去听了一会儿。我不清楚这是什么内容的讲座,不过有意思的是,我发现来听讲座的都是五六十岁的阿姨。朋友告诉我,她们都是妈妈。
  台上的老师在现场提出一个问题:“各位母亲,请你们回想一下,孩子让你心碎的那一刻是什么时候,5分钟后我们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作为儿子,我似乎从未想过自己让母亲心碎的那一刻是什么时候,我和在场的妈妈们一起回忆起来。
  5分钟后,阿姨们陆续开始发言。“儿子交过一个女朋友,想结婚,我没有反对,只是希望他们再相处一段时间,彼此多了解一下,结果他直接住到女孩家里去了,不要老娘了。”
  “有一次闺女和我吵架,吵得很激烈,她冲我嚷了一句——为什么我会有你这个妈妈!我知道她只是一时冲动,但那两天一想起这句话我就想哭。”
  阿姨们的发言越发踊跃,现场很热闹,我在下面听得一会儿心里难受,一会儿又忍不住呵呵直笑。这时候一个阿姨接过话筒,站起来缓缓地说:“最心碎的那一刻,是孩子对我说,他想放弃自己的那一刻。”现场突然安静了,好像大家都被拽进了自己的回忆里,过了半分钟,阿姨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有几个妈妈的眼眶甚至有些湿润,我不知道是为什么。台上的老师拿起话筒:“这应该是所有当母亲的最有共鸣的一个答案。”
  我的思绪忍不住回转,脑海里浮现出高三时的自己。那一年,我因为受某些事情的刺激和幼年时神经方面疾病的影响,患了抑郁症和被迫害妄想症。我的情绪完全不受控制,精神近于崩溃,在恍惚和挣扎中度日,时刻与自己对话和斗争,但还是无法战胜自己。
  那一年,妈妈每周都会带着我去看心理医生,她坚持不用药物治疗,虽然药物见效会更快。她觉得我很棒,因为她相信我一直在努力战胜自己。后来我对自己妥协了,算是放弃了吧,因为这样的精神状态连一道题目都无法集中精力读完。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大家都在奋笔疾书,跑得越来越快,我却在看心理医生,于是我就想干脆破罐子破摔了。那时的班主任很照顾我,一直在关心我,她觉得这样下去我很可能把自己毁了——当初我是被保送进这所市重点高中的重点班的,被很多老师列为上清华北大的对象。
  班主任打电话把我在学校的情况如实告诉了我妈——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发呆,连课本都不拿出来。这些都是班主任找我谈话時告诉我的。她先跟我道了歉,说她没能力帮助自己的学生,很对不起我,并且很后悔把这些情况告诉我妈。
  她和我谈话的时候,我还沉浸在和自己的对话里,她那天说了很多,我基本没记住什么。可听到“后悔把这些情况告诉你妈”时,我回过神来。
  “那天在电话里和你妈说完这些情况后,她就突然哭了。她以前对你的状况一直很乐观,也很相信你,可那天她在电话里哭了很久,哭得我也很难受,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
  那天之后,我就开始拼尽全力地逼自己,几乎到了自虐的程度。一个小时里我只有20分钟可以集中精力,那我就学3个小时来弥补。高考前的那两个月里,我每天都是夜里3点睡觉,6点起床,白天上课站着听讲——为了抵抗困倦和集中注意力。我以前觉得为了学习用笔尖扎自己的学霸都有病,可我居然连着扎了自己两个月。
  高考成绩和老师们对我的预期相差很远,但好在压一本线,去了个还不错的大学。大一那年的母亲节,我给妈妈发去一条短信:“妈,母亲节快乐。谢谢你带我来到这个世上,我会努力成为你的骄傲,永远。”妈回了一条:“傻孩子,不轻言放弃,你就是妈妈最大的骄傲,永远。”
  命运多舛,一路走来,我才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照顾好自己,不轻言放弃,是对至亲与挚爱最好的报答。
其他文献
这个故事是听来的。讲故事的是我的先生。他说这是一个很温馨的故事,说给我听,我一定也会和他一样感动。  故事是关于一对父子洗完澡,穿衣对话的小片段,是他在学校澡堂子里洗澡时看到的。因为是冬日,又是星期一的大清早,所以澡堂子里洗澡的只有他、一个中年人外加一位老爷子。他进去时,中年人还在水龙头下,老爷子已经躺在搓澡的床上了。学校的澡堂一直对外营业,因为票价比其他浴池便宜些,所以周围的居民也愿意前来。  
期刊
一山一水一秀里  我曾被困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极目远望看不见山;我曾穿梭在熙来攘往的车流人流中游目四顾寻不着河;我曾徘徊在灯红酒绿的酒吧街上无处安放青春;我曾驻足于光怪陆离的画廊橱窗外无处安放灵魂。  其实,你和我一样。我们都在找一个地方。  一书一茶一世界  我一直在找这样一个地方:早上会被鸟儿叫醒,睁眼就看见花格窗外的风景;午后能在湖边柳树下就着阳光,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喝一道祁红特茗;晚上嗅着
期刊
每逢年节,一定会有年轻人给我留言,抱怨家里的极品亲戚。有些是像我一样牛头不对马嘴;有些是出言不逊——你怎么又穿红,你皮肤黑穿红像村姑;有些是内夸不避亲——你堂姐上哈佛了,你要向她学习呀……最讨厌的是,几乎每一位都会问:“你考得怎么样?你有男(女)朋友没?你赚多少……”  年轻人都很想像网上说的那样,冷冷地回一句“关你屁事”,又怕爸妈一巴掌挥过来。  而此刻,我想替所有极品亲戚叫一声:“冤枉啊。” 
期刊
1  去英国之前,我对那里并没有太大的期待与憧憬。我总觉得去发达国家旅行会比较无趣,那里的生活节奏很快,人们生活压力巨大,再加上英国人素来给我一种严谨古板的印象,所以,我基本上抱着看一看大本钟和福尔摩斯居所的最低期望。  到了英国后,我特意找了一个郊区的房子住下,一来希望远离市中心,二来也是想让自己玩得更自在些。  我的房东潘妮是一个50多岁的女人,她和自己的3个孩子生活在一起。和我遇到过的许多民
期刊
一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甲,10多年前是死党,10多年来音讯渺茫。  一次同学聚会偶然碰见,他已经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板。遥想当年初中毕业,我一路从高中读到研究生然后进入北京一家事业单位,他则像我们家乡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南下广东,端过盘子、干过保安、当过学徒,最终通过卖木地板修成正果,在好几个城市开了分店。  那年冬天,我是挤火车回的衡阳,甲则开着他的别克小轿车,威风凛凛。毕业10多年,那是我们初中班级唯
期刊
招财猫举起的是哪只爪子?榴梿和波罗蜜,谁的外壳更粗粝?在回答上面两个问题时,你的脑中是不是自动浮现了招财猫、榴梿和波罗蜜的样子?(顺便说一句,答案是左前爪,榴梿)如果我告诉你,解答这两个问题用的是大脑皮质中的两套不同系统,你会相信吗?  近百年来的研究显示,大脑是分块工作的,而哈佛大学研究者斯蒂芬·科斯林则将大脑皮质分为两个系统:上脑系统与下脑系统。解剖学上,上脑包括额叶上部和顶叶,下脑包括额叶下
期刊
父亲有两件好大衣,都是深蓝色纯毛呢的,丝瓜领,单排扣,斜口袋,真是好质料!他每天用猪鬃衣刷来保养大衣,冬天就搭配母亲给他织的蟹灰色毛线衣、格子围巾和绲边呢帽。他小时候就是整条街最贵气的男子。  我曾经偷偷披上他的大衣,虽然像小老鼠扛着布袋,但我想穿出一种英雄感。父亲看上去端庄而严肃,我们都怕他,做什么事都得小心翼翼。读《红楼梦》之前我还没有什么女性偶像,总想长成他的样子。身为一个小女孩,我的志向却
期刊
读大二时,我从森林系转到中文系文艺组。有一次在大教室,旁边一个娇小甜美的女生传了张纸条给我。我也不记得是怎么开头的,我又回写了些啥,总之我们一来一往开始了笔谈。这女孩也是转系生,当时大约是在发牢骚,对创作系开的大部分课程感到失望。我没交过女朋友,主要是对自己的外貌感到自卑,说实话,那个年代的风气也很保守。  女孩后来约我去她宿舍聊天,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是君子,一对青年男女对坐桌前,就只谈小说、灵魂
期刊
单身没什么不好,不必为另一半操心,也不必担心另一半没有为自己操心,而且爱上哪儿就上哪儿,爱怎么过日子就怎么过。唯独,一个人上馆子,还挺麻烦的。  我曾经单身好长一段日子,进馆子吃饭的经验丰富。那时台北的川菜馆很红火,我决定去试试朋友推荐的一家。去之前先为自己做了点心理建设,要不五点半,要不七点半,不能在人最多的时候去凑热闹,惹人嫌。吃饭前,先跑个五千米外加做两百个仰卧起坐,腾空肚皮进馆子,免得点不
期刊
一  我在常平公社时,住在曲村大队部。一天,发生了一个小故事。  曲村一个小姑娘,有十五六岁吧。她去山上看姥姥,姥姥给了她一点粮食,有十多斤吧。她骑着新买的自行车(当地叫洋马),得意扬扬地走在路上。曲村西边有一段山石路,路旁是小树林。迎面碰上一个男人,三十来岁,看见她车后座上带着粮食,大喊一声:“站住!”山坡间的石子路,颇不平整,姑娘听见人喊,一歪,车就倒下了。姑娘心想:“荒郊野外,这家伙要强奸我
期刊